章婧婧
摘要:“小學化”傾向由來已久,自2010年《國務院關于當前發(fā)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防止和糾正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相關規(guī)定后,數(shù)年間,“小學化”之風被遏制不少,然而走在去“小學化”之路上依舊困難重重,我園踐行課程游戲化理念,結合“和諧共生的綠色教育生態(tài)”特色,做了很多創(chuàng)造性嘗試。
關鍵詞:去“小學化”; 創(chuàng)客
一、去“小學化”道路的荊棘與阻撓
“小學化”傾向由來已久, 去“小學化”口號也不絕于耳,全國各地也爭相行動起來, 改環(huán)境,變教材,重游戲,輕灌輸……近年來,“小學化”傾向作為一個負面詞語看似都被大家摒棄,但實際卻荼毒不淺。
(一)危害頗多,深受其害
幼兒園“小學化”傾向危害頗深且屢禁不止。有研究表明,學前教育階段的“小學化”傾向對幼兒正常的大腦發(fā)育將產生損害, 這種損害產生于幼兒易疲勞與“小學化”超負荷要求的矛盾之中,忽略了幼兒認知、能力、情感等多重發(fā)展規(guī)律,過早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學習,不利于學習興趣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
(二)形式易改,觀念難禁
通俗來說,“小學化”就是在幼兒園階段教授不適合3~6歲兒童學習的小學知識。在2010年《國務院關于當前發(fā)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出臺以來,“小學化”之風被遏制不少,然而,我認為形式上的“小學化”易改,觀念上的“小學化”難禁。曾經有人做過一個關于“小學化”觀念的調查,教師持中庸態(tài)度的占74%,完全否定的有10.9%。這一結果令人驚嘆,教師相比家長群體在觀念上應該更為理性,卻也存在大比例被“小學化”所誘導的情況,更何況是家長呢?
二、“小學化”不息的根源性土壤
“小學化”傾向屢禁不止必定有其存在甚至得以發(fā)展的根源性土壤,制度失范作為社會因素、認知失范作為思想因素,使科學的幼兒園教育在夾縫中生存,“小學化”傾向肆意猖獗。
(一)制度失范,催生“小學化”
社會學家認為,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傾向其實是一種失范現(xiàn)象,也就是說,應試教育與遵循幼兒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教育法之間存在分離地帶,幼小銜接作為紐帶極易墜入“小學化”的深淵,并肆意蔓延荼毒雙重教育。
(二)認知失范,催化“小學化”
對于幼兒教育,群體性的認知失范表現(xiàn)在教師、家長對于幼兒教育缺乏專業(yè)性素養(yǎng)和對于幼兒教育認識的欠缺,更傾向于選擇較為簡單的灌輸性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會群體對幼兒教育的不了解、不重視。
三、治“小學化”傾向的新教育之法
(一)課程游戲化理念的落地之法
1.彈性作息的研討與嘗試。
“小學化”的根源是制度和認知的失范,教師群體的認知失范表現(xiàn)在以小學的組織形式與作息安排為標準,不允許任何彈性,而幼兒園游戲為基本活動的特性決定了其活動形式的多樣性與作息的靈活與彈性?;问降臅r間為塊面是其一,化全面鋪開的混齡混班游戲為園本和班本相結合的自主游戲是其二,基于班級幼兒興趣和需要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生活環(huán)節(jié)和過渡環(huán)節(jié)是其三,關注幼兒一日的生活行為,不受作息限制,師幼共同幸福生活是其四。
2.一日活動皆課程的理念。
幼兒教育與其他階段教育有著很大差異性,如何從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中求同存異?一日生活皆課程的理念是抵制“小學化”的利器,如何將一日生活皆課程的理念真正地落地扎根,我園也進行了一些嘗試。嘗試一:構建了一套幼兒評估體系,重點關注幼兒學習質量,其中自主性是我園《兒童發(fā)展哲學視野下,幼兒自主性體驗場構建和利用的研究》課題中的核心,關注幼兒自主性的發(fā)展從自主進餐、自主游戲、自我服務、自我規(guī)劃、自我評估等多角度實現(xiàn)。嘗試二:追隨幼兒的真正興趣,開展班本課程故事,引發(fā)幼兒的深度學習。
3.彰顯特色的朋友圈。
我園以和諧共生的綠色教育生態(tài)的園本特色,并不斷踐行著。充分挖掘自然生態(tài)資源,師幼通過共同討論游戲環(huán)境的打造和活動內容,目前形成了19個具有特色的朋友圈自主游戲,有充滿探索的沙水圈;有充滿社交的家家圈、家家圈2.0;有充滿運動的壯壯圈、“biubiu”圈;有充滿藝術的時尚圈、小小圈、涂涂圈;有充滿原生態(tài)的花草圈;還有充滿美味的甜甜圈,孩子們在這些圈里自由選擇、自主游戲,充分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fā)展規(guī)律。
(二)新教師準入、培訓機制的效度最大化
教師是教育之魂,學前教育對幼兒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界定一般從專業(yè)精神、知識素養(yǎng)和能力素養(yǎng)展開。提升準入、加強培訓是重點,建議將幼小銜接納入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要求之中,將幼小銜接課程作為教師培訓的必修課。在日常教研中關注教師的真正需求,鼓勵人人思考、人人參與教科研,加大對教師的培訓力度。在《自主游戲的思考與探索》教研活動中,從教師對于幼兒園基本活動的理解到課程游戲化理論書籍的學習,再到游戲的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和實際觀察,增長了教師組織幼兒園活動的經驗和能力。
(三)多途徑、浸入式協(xié)作,搭建家園合作化平臺
如何有效解決家長的認知失范,引導家長群體走進來不失為一種好方法,走進來教知識,走進來分享經驗,走進來互相監(jiān)督,我園進行了不少嘗試。
1.家長老師,用“游戲化”對抗“小學化”。我園長期開設“爸爸媽媽來當班”和家長志愿者活動,各行各業(yè)的家長們進校園成為教師,在家長為孩子們提供的學習環(huán)境和體驗活動過程中,也能更好地感受幼兒認知能力、學習方式、生活習慣等培養(yǎng),從而更好地認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游戲,游戲是抵制“小學化”傾向的有力武器。
2.家長沙龍和講座,教育經驗從“一”變“多”。我園家委會在參與園所管理時提出舉辦家長沙龍和家長講座,家委會定期將家長們的困惑和問題匯總成每一期的主題,同時會邀請知名的教育專家,其中就有一期主題為《“小學化”你怎么看》,家長們對此各抒己見,在熱烈討論中,越來越多的家長愿意站在去“小學化”陣營。
3.家園互評,互助教育共提升。我園重視家園合作,通過各種途徑的合作,維系著良好的家園關系,重頻率和形式的同時也注重家園合作的質量,家園互評就是一個有效途徑,每學期末會發(fā)放家長評價表,之后會嘗試將去“小學化”的內容添加到監(jiān)督評價表中,好家長也會得到相應的獎狀鼓勵,互評互助的形式,使得家園互相監(jiān)督共同進步。即便去“小學化”道路險阻且漫長,但在追根溯源后明晰了“小學化”的根本緣由,并且在陶行知先生創(chuàng)造教育理念的熏陶下,從課程游戲化、教師培訓、家園溝通等多方面尋找了創(chuàng)造性策略,爭做“創(chuàng)客”,走完去“小學化”之路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徐海瓊.學校創(chuàng)客教育的實踐探索之我見[J].考試與評價,2016(9).
(責編? 侯?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