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佳麗
摘??要: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要積極引導幼兒主動探究、學會探索,特別是大班幼兒可以用簡單的記錄表達自己的觀察和發(fā)現。我們在材料跟進中激發(fā)幼兒主動觀察、主動探究,既鍛煉了能力,又獲得豐富表象,還能培養(yǎng)幼兒尊重事實的科學態(tài)度與精神。
關鍵詞:材料跟進;自主探究;科學態(tài)度與精神
【中圖分類號】G6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8877(2020)01-0051-01
幼兒是學習的主人,幼兒園教育要充分發(fā)揮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這是當前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遵循這一理念,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要積極引導幼兒主動參與、學會探索,特別是大班幼兒可以用簡單的記錄表達自己的觀察和發(fā)現。本文就舉例大班科學區(qū)域探究活動“hey!我的保溫杯”。
1.問題與聚焦
一次喝水時,孩子們絡繹不絕地討論著:“我水杯里的水冷了?!薄拔冶永锏乃€是燙的?!币娝麄冇懻摰萌绱藷崃遥冶銍@此話題展開了談話活動,他們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比如,為什么有的杯子里的水是冷的,有的還是熱的?保溫杯為什么能夠保溫?
2.調查與研究
(1)親子調查與制作
調查的過程中,我們沒有急于將答案告知孩子,而是讓他們帶著自己的疑惑回家查找資料,在整個調查的過程中更加自由和自主。與此同時,我們也請孩子們根據自己查找到的資料,與爸爸媽媽嘗試制作了一個保溫杯。
(2)第一次作品分享
在分享交流的過程中,孩子們分別介紹了自己保溫杯的基本構造以及運用的主要材料。比如,有的小朋友選用了玻璃杯,然后在杯子的外圍裹了一圈紙;有的小朋友選用的是塑料杯,并用泡沫進行包裹……
(3)作品分類梳理
為了方便后期實驗,孩子們先將帶來的杯子進行梳理、分類。梳理過后,大家發(fā)現這些杯子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玻璃杯+不同包裹材料;二是紙杯+不同包裹材料;三是塑料杯+不同包裹材料。
3.設計與制作
到底哪種材質的杯子最適合做保溫杯呢?哪種材料的保溫效果更好呢?我們老師拋出問題引發(fā)孩子思考。
(1)猜想驗證
實驗一(玻璃杯+不同包裹材料)
實驗前,孩子們先進行了猜想,大部分小朋友覺得用毛線包裹的保溫效果更好,實驗開始了!我們在三個保溫杯里注入了相同溫度的水。20分鐘過后,孩子們用水溫計進行測量。
通過實驗,孩子們發(fā)現保溫效果的好壞與包裹材料有著很大關系。但是,他們又提出來新的疑惑:保溫效果的好壞和杯子的材質有關系嗎?
實驗二(不同材質的杯子+錫紙包裹)
于是,孩子們又進行了新一輪的實驗。我們選擇了分別包裹了錫紙的紙杯、塑料杯、玻璃杯,并倒入了相同溫度、相同量的水。20分鐘過后,孩子們發(fā)現:
(2)經驗梳理
我們還利用家長資源幫助孩子們對保溫的相關信息進行更好地解釋與梳理。通過一次次的實驗,孩子們對制作保溫杯材料的選擇上更加心中有數。
(3)設計制作
總結經驗,孩子們開始了二次制作。“保溫杯制作大賽”開始的前一天,孩子們以小組為單位,一同商討、設計制作方案,并進行分工。
4.展示與評價
六個小組的保溫杯誕生啦!他們是如何設計制作的呢?每組的代表分別向大家展示和介紹,分享制作過程。
在眾多保溫杯中,到底哪組的才是“最強保溫杯”?哪組的保溫效果最好呢?孩子們都自信滿滿,因為不難發(fā)現,每個小組都選用了紙杯作為內膽,且都分別用了多種保溫材料進行多層包裹,“最強保溫杯”花落誰家呢?這還得實驗來揭曉。我們在每個杯子里倒入了相同水溫、相同量的水。25分鐘過后,答案揭曉,豐田組制作的保溫杯的水溫只下降了2.7攝氏度,因此“最強保溫杯”由豐田組奪得。
比賽結束,孩子們熱烈地討論著失敗的原因,講述著自己的發(fā)現,“杯蓋有孔,熱量會散去。”“杯蓋是用毛巾做的,熱氣也會流失。”
5.拓展與應用
通過這個活動,我切實地感受到孩子們的成長。他們會主動交流、大膽猜測、不斷嘗試、努力驗證、積極反思,他們不光收獲了快樂,各方面的能力均有了很大的提升,儼然是一位位小小科學家、小小工程師。
以課程為依托;以觀察為依據;以反思為手段;在不斷地實踐、反思、研究中,我無論是教育觀念到教育行為,還是反思能力均獲得了發(fā)展,同時,也變得敢想、敢做、敢創(chuàng)造了,由一位操作性教師逐漸轉變?yōu)閷W習型教師。
參考文獻
[1]張麗娟.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過程設計研究[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7(12)
[2]石榮華.幼兒科學教育中的“做中學”[J].環(huán)球市場信息導報,2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