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雪梅
摘 要:“郝氏泥塑”是宿遷地方傳統(tǒng)文化非遺保護項目,代表性傳人郝鈞(郝軍)童年時耳濡目染老人們捏的泥玩具,深深地刻在心中。我校的做法是:
一、捏泥中找法,觸發(fā)新的聯想 ?二、玩樂中長知,啟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 三、造型中求變,在實踐中創(chuàng)新
關鍵詞:“郝氏泥塑”;傳承;聯想;創(chuàng)新思維;實踐
“郝氏泥塑”是宿遷地方傳統(tǒng)文化非遺保護項目,主要發(fā)源于宿豫區(qū)來龍鎮(zhèn),代表性傳人郝鈞(郝軍)。為了傳承非遺文化,我校把“郝氏泥塑”引進校園,讓孩子們在制作的過程中合作交流,增長了知識,提高了審美素質,充分地展示了泥塑工藝的風采。下面是我的幾點做法和體會。
一、捏泥中找法,觸發(fā)新的聯想
新的課程理念告訴我們,教師對學生的作用主要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引導學生自己去求得知識,也就是說要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過去我讓學生跟著做,由于泥塑技法太復雜,盡管教師一而再三不停的示范,仍有半數的學生不會造型?,F在我改變了方式,運用了“郝氏泥塑”的工具和技法,只要運用技法,要學生按自己的意愿想怎樣做就怎樣做,孩子們反而興趣倍增一個個躍躍欲試,同學們捏的捏,揉的揉,一個比一個突發(fā)奇想。到底是“實踐出真知,”學生不但掌握了粘泥造型的手工技藝,同時還學會了一種尋求知識的方法。
艾青說“藝術的魅力,來源于豐富的生活,為基礎的豐富的想象?!痹谝淮紊夏嗨苷n時,四(1)班的張方正同學很快就捏塑了一塊泥人的形狀,我一看有點像老頭,但造型確實呆板。于是我就啟發(fā)他聯系生活想一想,是否有更好的構思和聯想?他左看右看反復思考了一會,就非常高興地對我說:“可以做成漁翁。”后來他把這件作品修改了一下,漁翁表情笑瞇瞇的很慈祥,頭上帶著斗笠在竹排上撐篙。盤筑的魚簍,捏塑的漁鷹,粘貼的竹排……通過組合穿插的不同變化,不但使泥工技法巧妙的結合在一起,而且還增加了泥塑藝術的鄉(xiāng)土氣息。因此,讓學生在捏泥的過程中尋找方法,并展開形象思維的各種聯想,然后再放手進行深入塑造,是進行泥塑教學的有效手段。
二、玩樂中長知,啟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
“娛樂應該成為藝術,生活應該成為藝術。生活的技術應該就是生活的藝術?!蓖媸莾和奶煨裕谕鏄分凶杂勺栽诘哪竽?,獲得泥塑藝術的一片天地,也是令人愉快的事。教學中,我還發(fā)現學生因為受教師示范教學的束縛,完成的作品總是千人一面如出一轍,很難展示學生自己的個性。針對這種情況,我改變了示范的常規(guī)教法,盡可能壓縮示范過程。在提出教學內容的要求后,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勇于創(chuàng)作。有一次,我讓學生做“儲蓄罐”,但要求以動物的變形作主題來創(chuàng)作,看誰的作品自然有創(chuàng)意。同學們聽后一個個展開想象的翅膀進行構思,有的把小熊貓抱著的竹節(jié)做成“儲蓄罐”;有的把“儲蓄罐”做成大象的鼻子;有的在自己制作的陶罐上,用貼塑的方法添加自己感興趣的動物形象。王麗娟同學喜歡小豬,于是就用粘泥捏了個胖胖的小豬。怎樣把它們做成“儲蓄罐”呢?她想呀想,只得把小豬的身體挖空可以用來“儲蓄”了。完成后一看,可愛的小豬背上裂開個洞又覺得不美觀。她問我怎么辦?我提示她能否用“藏拙”的方法修改之。后來她反復的構思造型,決定把“儲蓄”的小口塑在頭部,并給小豬戴上一個禮帽,巧妙的把缺陷掩蓋了起來。這件作品的創(chuàng)意造型受到了大家的稱贊。所以講,在玩樂的氛圍中捏泥造型,孩子們心情自然輕松愉快,即增長了知識,又激活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三、造型中求變,在實踐中創(chuàng)新
藝術家卓別林說“對于一個藝術家來說,如果能夠打破常規(guī),完全自由進行創(chuàng)作,其成績往往會是驚人的?!?造型中求變化,是泥塑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作的一個難點。一種情況是,學生已經有了非常好的構思,但一進入藝術造型階段,卻總是捏來捏去捏不出所以然來,最后甚至爛泥一堆完全是在耍泥巴。另一種情況是,他們雖然能做出個樣子來,但造型卻非常的拙劣,根本沒有兒童造型應有的童心童趣,然而,對泥塑教學而言,如何引導學生用獨特的造型來表達他們心里的想法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上課時,教師當然可以通過欣賞去提高學生對造型認識的層次,也可以用示范的方法來解決造型問題。但通過這些教學手段后學生完成的泥塑作品,冷一看感覺還不錯,仔細一觀賞品味又覺得缺少一種靈性的東西,顯得有許多約束感和模仿的痕跡,沒有兒童有所感悟而隨心所欲創(chuàng)作出來的那種作品來得真實和自然。
四、計劃中出效果,教學中重方法
要實現將郝氏泥塑引入教學中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應有明確的步驟并且系統(tǒng)執(zhí)行擬定的教學計劃,采用良好的方法教學。經多年研究我們可在教學中引入點、線、面、體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進而輻射到全方位全面將郝氏泥塑引入到平面設計的眾多課程當中。將郝氏泥塑的知識分批——點、分階段——線、分課程——面引入學生學習中,眾多的課程都引入郝氏泥塑的知識并已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就形成了龐大的系統(tǒng)作用,構建了一個三維立體的認識空間,這就是點、線、面再發(fā)展到體的教學方法。郝氏泥塑引導設計實踐的作用就在學生作品中完整地展現出來了。具體來說就是在不同設計課程中合理地加入“郝氏泥塑吉祥紋樣章節(jié)內容”,并要求學生根據所學課程設計與“郝氏泥塑”相關內容的創(chuàng)作。在講授完本門課程的主要知識后講解郝氏泥塑知識既可以將郝氏泥塑看作是一種獨特的文化載體,又將郝氏泥塑看作一種設計實例,讓學生更為具體地理解設計項目,從而更加合理地進行藝術設計創(chuàng)新。
泥土是平凡的,玩泥玩出來的泥塑經火的考驗成為了陶藝品,孩子們是純潔的,經過泥塑教學的熏陶,就會逐漸步入藝術的殿堂。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郝氏泥塑”也同其他地區(q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不可避免地受到現代文化的沖擊,難以逃脫逐漸衰落與失傳的命運。作為一名藝術教育工作者,有責任、有義務傳承這一藝術瑰寶。在面臨非遺文化逐漸衰落的形勢下,只有保護和傳承是不夠的。我們需要在重拾“郝氏泥塑”優(yōu)秀歷史的基礎上,結合現代陶藝元素及新穎的藝術形式,給古老的非遺文化加入新鮮的血液,使其長久不衰,并更好的發(fā)展下去。
參考文獻:
[1] “郝氏泥塑報”2010第5期
[2]《中國書畫》2012年10期;
[3]《名人名言錄》2008年9月10日
[4]《世界經典名人大全》2012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