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古代的印章是人類社會特有的歷史文化產(chǎn)物,有其具體的表現(xiàn)形式和獨特的社會功能。當前筆者對廣西地區(qū)古印的具體研究處于萌芽狀態(tài),其藝術成就還需要更深層次的挖掘。本文介紹的廣西古印主要為唐宋時期印章,其印章藝術特色鮮明,代表了廣西古代印章的最高藝術水平。有關廣西印章的相關著作并不多見,作者從廣西文化考古報告集和廣西文物珍品以及古印譜,再結(jié)合廣西本地其他論著及相關史料以年代分類介紹和整理廣西古印的概況,記錄廣西古印發(fā)展及其考釋情況。
關鍵詞:廣西;古印;考釋
廣西地處百越之地,出土印章主要為唐宋時期,出土地點分布在廣西各地區(qū),形制各異的印章飽含了歷史長流里無盡的細節(jié),一枚枚看似平凡的印章,往往能證明一件考古學家百思不得其解的大事件。
一、廣西古代印章的出土與收藏情況
唐朝將全國分為10道,廣西屬于嶺南道,嶺南又分東西兩道,廣西為嶺南西道,下設三管,這就慢慢形成了廣西政區(qū)疆域的大輪廓。宋朝將全國分為十五路,廣西地方稱為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廣西之稱從這時開始。與廣西古印出土比較密切的地區(qū)有桂州、宜州和賀州,廣西境內(nèi)陸續(xù)發(fā)現(xiàn)的印章可供我們了解當?shù)貧v史及職官變動情況,本文共介紹廣西出土古印28枚:西漢時期3枚,東漢時期2枚,唐代5枚,宋代7枚,明代7枚,清代3枚。這些印章有的在古墓中出土,有的是當?shù)厝嗣褚馔馀嫉茫庞〕鐾梁缶艿秸闹匾?,收藏在當?shù)夭┪镳^,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南寧市博物館、桂林博物館、柳州博物館均藏有當?shù)爻鐾凉庞 ?/p>
二、廣西古代印章概況
1. 西漢時期古印
(1)“夫人”玉印,此印為西漢,南越國時期。通高1.5厘米、邊長2厘米。青黃色,橋鈕,正方形。印面有邊欄和縱格,陰刻篆書“夫人”二字。印風秀麗遒勁,干凈流動。1979年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貴縣貴城鎮(zhèn)羅泊灣2號墓出土,現(xiàn)藏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
(2)“蒼梧候丞”印,此印為西漢,南越國時期。出土于廣西梧州,趙光世代居住在蒼梧(今廣西省梧州),南越王趙佗之后,為南越國的貴族子弟。趙佗創(chuàng)立南越國時,將桂林郡南部的梧州封給其弟趙光。趙光受封為蒼梧王,以控制西江中游。
(3)“左夫人”印,此印為西漢,南越國時期,龜鈕玉印。通高1.6厘米,邊長2.2厘米。1980年在廣西賀縣金鐘1號墓出土。據(jù)史料記載,同時出土的還有2方銅印,一方玉印,銅印一方龜鈕,一方蛇鈕,直徑2厘米,印文腐蝕重無法辨識,還有一方玉印覆斗鈕,高1.1 厘米,邊長1.5厘米,印文沒有記載。
2. 東漢時期古印
(1)“危息”印,此印為東漢時期印章,通高1.3厘米,印面邊長2厘米,壇鈕玉印。字法勻稱,但刻制較為粗糙,應為殉葬印,1955年在貴縣新村32號墓出土,現(xiàn)藏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
(2)“呂萬年印”,此印通高1.1厘米,印面邊長1.3厘米,龜鈕玉印。殉葬用印,印文正寫正刻,符合漢銅私印風格,線條和字法停勻。1959年在貴縣火車站74號墓出土,現(xiàn)藏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
3. 唐代印章
(1)“純化縣之印”,此印通高4厘米,印面邊長5.4厘米,鼻鈕銅印,印文筆畫纖細。1977年在廣西永??h蘇橋鄉(xiāng)盤洞村石灰窯旁出土,現(xiàn)藏于桂林博物館。唐代純化縣屬于桂州,永貞元年為避宗廟諱,改為慕化縣,后又改名為恭化縣。
(2)“武夷縣之印”,此印通高4.2厘米,印面邊長5.5厘米,橋型鈕銅印,印文為朱文小篆,背鈕右豎刻行書“武夷縣之印”。是印代表了唐代印章的藝術風格,線條盤繞,極盡變化,蒼茫古樸。1984年在隆安縣城廂鎮(zhèn)發(fā)現(xiàn),現(xiàn)藏于廣西自治區(qū)博物館。此印出土時置于一個銅盒內(nèi),印盒為正方形,通高9.5厘米,盒身高4厘米,邊長6.6厘米,字母口合蓋,蓋與身以鉸鏈相連,尖形圓寶頂,四坡面作心形鏤空。此印形制可以證實唐代地方官印實行專人保管的制度。
(3)“都陽縣印”,此印通高2.45厘米,印面邊長5.5厘米,鼻鈕銅印。此印文字風格及形制近于中晚唐?!赌淆R書·周郡志》“寧州西平郡”有都陽,故治在今廣西鳳山縣。
(4)“平琴州之印”,此印通高3.4厘米,印面邊長5.2厘米,橛鈕銅印,傳世唐官印,邊欄虛化,結(jié)字端莊。現(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印背有楷書印文,無年款。平琴州位于桂東南,治所在今玉林市治西北山心鄉(xiāng)龍江一帶。
(5)“歸順州之印”.此印為傳世官印,線條斑駁殘蝕,但古意盎然,金石氣濃烈,有撲素迷離之感,極具藝術特色。唐代歸順州位于桂西,屬于羈縻州,治所在今靖西縣境內(nèi)。
4. 宋代印章
(1)“廣南西路駐泊兵馬都監(jiān)記”,此印通高4.5厘米,印面邊長5.5厘米,寬5.1厘米,邊厚1.6厘米,直柄鈕銅印,1991年出土于南寧市民生碼頭東約300米修防洪堤時距地表20米深處,現(xiàn)藏于南寧市博物館。印面篆刻陽文“廣南西路駐泊兵馬都監(jiān)記”,背部刻兩行楷書銘文,右側(cè)是“慶歷七年”四字,左側(cè)是“少府監(jiān)鑄”四字?!端问贰ぢ毠僦尽份d:宋神宗元豐年以后設少府監(jiān),并專設有“鑄印篆文官二人”。由少府監(jiān)鑄印,故官印背款刻“少府監(jiān)鑄”。
(2)“東南路第十二副將之印”,此印通高4.5厘米,印面5.5厘米,柱鈕。為傳世官印,現(xiàn)藏于黑龍江省博物館。印文為九疊篆,印鈕頂面刻有“上”字,背款刻楷書“元豐四年少府監(jiān)鑄”。此印為廣南西路鎮(zhèn)守桂州之副將用印。
(3)“靜江府買鈔庫之記”,此印通高5厘米,印面邊長5.3厘米,寬5.1厘米,重450克,南宋官印,直柄方形扳鈕銅印,1991年出土于桂林市榕湖南路中段南側(cè)市人民政府內(nèi)西北角的工地,距地表深約2米,出土時盛在一個藕灰色無釉陶罐內(nèi),現(xiàn)藏桂林博物館。紹興十年即1140年,知是宋高宗趙構(gòu)時的文思院為靜江府下屬的賣鈔庫鑄刻的大印。據(jù)《宋史·職官志》載:“少府監(jiān)”和“文思院”都是宋朝管理宮廷手工業(yè)的官署,北宋稱少府監(jiān),南宋并入文思院,職掌“造門戟、神衣、旌節(jié)、郊廟諸壇祭玉、法物,鑄牌印朱記,百官拜表、案、褥之事”。故南宋官印背款刻“文思院鑄”。
(4)“永定關稅新記”,此印為傳世官印,因是縣官自鑄,所以形制與監(jiān)司諸官印不同,背面沒有鑄造年月等款。
(5)“桂州憑由司新朱記”,此印為傳世官印,印文清新流美,活潑古雅,有元朱文的藝術特點。背有正書款,右為“淳化元年”,左為“十一月鑄”。鼻鈕上有“上”字?!端问贰ぢ毠僦尽份d:三司分置三使,其屬有都理欠司及都憑由司。都憑由司,以判都理欠司兼,掌在京官物支破之事。凡部支官物,皆覆視無虛謬,則印署而還之,支訖,復據(jù)數(shù)送勾而銷破之。
(6)“象州磨勘司新朱記”,此印1957年在平樂縣平樂鎮(zhèn)修配工藝合作社謝中倫在收購廢銅鐵時發(fā)現(xiàn),寄贈廣西博物館,印文篆字“象州磨勘司新朱記”八字,印背刻“淳化三年五月鑄”七字,此印在文革時丟失,至今下落不明。磨勘是唐宋官僚考績升遷的制度。唐時文武官吏考課,每年由州府和各司官長,考核屬下的功過行能,分九等注入考狀,期滿根據(jù)考績決定升降。為了防止申報不實,升降不當,須經(jīng)吏部和各道觀察使等加以復驗,稱為磨勘。宋代沿襲唐制。
5. 明代印章
(1)“遷隆州印”,此印通高9.1厘米,印面邊長7.5厘米,寬1厘米,1962年寧明縣那堪遷隆出土,現(xiàn)藏于廣西自治區(qū)博物館。
(2)“平東將軍之印”,此印通高7.2厘米,印面邊長10.9厘米,獸鈕銅印,1979年在,興業(yè)縣蒲塘鎮(zhèn)新興村山雞坪出土,現(xiàn)藏于玉林市博物館。
(3)“援江將軍之印”,此印通高11.2厘米,印面邊長10.2厘米,獸鈕銅印,1989年在橫縣航運公司郁江撈出移交在橫縣博物館藏。
(4)“萬石鎮(zhèn)巡檢司印”,此印出土于柳州鹿寨縣中渡鎮(zhèn),洪武時在此地設立巡檢司至明末,現(xiàn)藏于柳州博物館。
(5)“廉州府印”,此印通高9.9厘米,印面邊長8.3厘米,印面厚0.9厘米,橢圓柱形長握。1983年出土于柳江原浮橋橋頭附近,現(xiàn)藏于柳州博物館。印面陽刻九疊篆“廉州府印”,背面左邊陰刻“廉州府”,右面陰刻“永歷陸年玖月”,上方刻“曾便宜補造”,可知這是在永歷六年為急用臨行補造的。
(6)“河池守御千戶所百戶印”,此印1964年在柳州廢舊公司揀選出來的,印面陰刻九疊篆“河池守御千戶所百戶印”,左右邊陰文楷書“禮部造明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和“河池守御千戶所百戶印”,鈕柄左邊刻陰文“禮部造”,現(xiàn)藏于柳州博物館。
(7)“慶遠衛(wèi)軍民指揮使司左千戶所百戶印”,此印印面邊長7.1 厘米,通高 9厘米,重 800 克,橢圓形柱狀直鈕,印面陽線寬邊,框內(nèi)鑄陽文九疊篆書,現(xiàn)藏于河池市環(huán)江毛南族自治縣毛南族博物館。該印是明洪武二十九年,慶遠府實行改土歸流,慶遠衛(wèi)軍民指揮使司實行衛(wèi)所編制的有力證明。
(8)“潯州衛(wèi)中千戶所百戶印”,此印長7厘米,寬7厘米,厚1.2厘米,高7厘米,印重0.82公斤,柄狀鈕,1976年在廣西桂平縣蒙圩公社新德大隊的銅鑼塘山上發(fā)現(xiàn)。此處距大藤峽約4公里,相傳是明朝著名的瑤民起義領袖侯大苛的根據(jù)地之一。鈕右邊刻正楷“潯州衛(wèi)中千戶所百戶印”,左邊刻正楷“禮部造”及“洪武二九年四月日”兩行,是明朝的軍印。
(9)“撫夷監(jiān)軍道關防”,此印長8.7 厘米,寬5.5厘米,厚1厘米,通高8.2厘米,銅質(zhì),印面為陽文九疊篆“撫夷監(jiān)軍道關防”,背面右刻“撫夷監(jiān)軍道關防”,左刻兩行字,外行為“永歷五年五月日”,內(nèi)行為“禮部造”,橫刻“永字貳千柒百四十五號”,均為陰文楷書。1980年在防城港市防城鎮(zhèn)牛路山出土。
(10)“援剿總兵官防”,此印長11.2厘米,寬7.5厘米,厚1.1厘米,通高8.2厘米,圓柱形鈕,印正面為陽文九疊篆,印背左豎刻“援剿總兵官防”,右第一行豎刻“永歷拾叁年正月吉日造”,第二行豎刻“遵奉”,第三行豎刻“□發(fā)字樣”,均為陰文楷書。1988年由廣西文物商店收購。
(11)“慶國領兵副總關防”,此印長9厘米,寬5.4厘米,厚1厘米,通高9.3厘米,重0.55公斤,杙形鈕,1970年桂平縣在潯江修建新港務所時挖得。印面為陽文九疊篆“慶國領兵副總關防”8字,背右豎刻“慶國領兵副總關防”8字,左豎刻“永歷二年七月日”7字,橫刻“永字壹千肆拾貳號”,均為陰文楷書。
(12)“慶振后標營副總兵關防”,此印長9.4厘米,寬5.5厘米,厚0.8厘米,鈕高7.2厘米,錫合金質(zhì),鑄造。杙形紐。1990年在平樂縣源頭村大巖出土。印面為陽文九疊篆“慶振后標營副總兵關防”10字,背右豎刻“慶振后標營副總兵關防”,左豎刻“永歷五年八月日頒”,均為陰文楷書。出土時,該印裝在一個錫合金套盒里,由于印鈕部分高出,以至盒蓋不能完全蓋上,看上去套盒似后配之物。盒長12.4、寬9厘米。
(13)“吳川縣印”,此印邊長7厘米,厚1.4厘米,高10厘米,重0.88公斤,銅質(zhì)鑄造,印面為陽文篆體“吳川縣印”4字,印背左陰刻楷書“永歷七年七月口日”
6. 清代印章
(1)“田州土知府印”此印通高10.7厘米,印面邊長7.9厘米,厚1.6厘米。1995年田陽縣田州鎮(zhèn)鳳馬村出土?,F(xiàn)藏于田陽縣博物館。
(2)“鎮(zhèn)安府土知府印”,此印殘高5.5厘米,印面邊長7.8厘米,厚1.1厘米。1990年德??h敬德鎮(zhèn)暮洞村出土,現(xiàn)藏于德??h文物管理所。
(3)“萬石鎮(zhèn)巡檢司印”,此印在柳州鹿寨縣中渡鎮(zhèn)出土,洪武時在此地設立巡檢司至明末。現(xiàn)藏于柳州博物館。
廣西出土的印章不算多見,還有些印章在1950--1990的廣西考古發(fā)覺報告中有所記載,比如漢代印章還有幾十方銅質(zhì)官印私印現(xiàn)藏在區(qū)博物館,但沒有出版圖版。桂北地區(qū)和廣西桂縣也出土了不少漢代封泥,在中國古代封泥一 書中有所提及,但均未找到實物資料。也給印章整理帶來了資料匱乏的遺憾,這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以上印章的實物圖片,反映了廣西古印的出土情況,唐宋印章的藝術特色不言而喻,是廣西印章藝術的代表性篇章。尤其是武夷縣之印,線條古雅盤繞,曲直相生,有非常高的藝術特色。代表了廣西古印的最高藝術水平。關于廣西古印的出土與考古,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這僅是本課題的基礎性研究成果,隨著筆者的對古印出土的持續(xù)關注,應該會對古印的考證更進一步。
參考文獻:
[1]與廣西有關的幾方唐宋官印.《廣西文史》蔣廷瑜.2006(01).
[2]周曉陸.二十世紀出土璽印集成.中華書局.2010.
[3]孫慰祖.隋唐官印研究.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
[4]廣西文物珍品.廣西美術出版社.2002
[5]廣西文物出土報告集.1991-2010.
作者簡介:姜軼(1984.8~),男,漢族,湖南長沙人,講師,博士在讀,碩士學位,廣西藝術學院,專任教師,研究方向:美術學書法。
基金項目:本文是2017年度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方寸乾坤——民國以來的廣西篆刻藝術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2017KY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