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煒
(福建省芝華中學,福建南平 353100)
教育無論在任何時代都是一個永不過時的話題,其在每一個時代都有各自的教學特點。我國歷史悠久,有著獨特的教學體系。即使到如今,我國的教學模式仍然有自己的獨特性,那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中國文化中所包含著的強大的包容性是我國教育持之以恒發(fā)展的關鍵。因而,本文對初中課堂的教學模式進行總結,期望在日后教學工作中,教師能夠游刃有余,并且更好地為學生服務。
在很多案例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教師課堂教學中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教師對于課堂提問的把握,大多數(shù)教師僅僅局限于課本,所以提出的問題過于規(guī)則化,學生往往不需要經過深入的思考就可以在書中找到答案,這并沒有什么新意,而且過于低效、機械刻板,因此我們應該探究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的根本,那就是針對書本知識進行提升,發(fā)散性地去思考問題,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第二,對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學生感到英語難學,甚至厭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會看到部分學生對英語學習比較迷惑,他們感到英語學習無趣,英語成績好不好無所謂,厭學情緒嚴重。第三,違背“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的現(xiàn)象依然存在。有些有著多年教學經驗的教師往往有著自己的教學特點,例如,對教材的把握和思考,但這些東西毫無新意,過于死板,這些教師所做的教案大多也都是照本宣科,沒有重視“人”。而隨著時間的推進,大多教材內容不符合時代,這需要教師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合理選取,而非拿來就用。第四,對學生活動的指令不清,個別學生無事可做,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但在課堂探究中,常有許多學生不按照要求和規(guī)程進行操作,也不知道該怎么操作。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前做好相應的工作,以便及時解決可能會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
傳統(tǒng)英語課堂教學不是只有壞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雖然新事物的產生代表著舊事物的滅亡,但所謂創(chuàng)新也不是憑空出現(xiàn)的,新事物也是從舊事物中孕育而來的。所以,我們不應該忽視傳統(tǒng)英語教學中那些比較好的內容。在傳統(tǒng)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常常注重對一些重點問題進行解析,并且傳統(tǒng)的英語課堂理念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握學生的思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這種面對面的教學方式,使教師能夠清楚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把握整體的學習進度,避免了只注重事物的普遍性而忽視了其特殊性,最終導致問題積累。就其內容來說,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師常常采用板書等形式梳理課堂教學思路,而在此過程中,學生也養(yǎng)成了做筆記的好習慣,這有益于他們對單個知識點的梳理,邊聽邊記,有利于思考,這種教學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較好的記憶習慣,所以,在探索創(chuàng)新的同時,教師也應該兼顧傳統(tǒng),汲取其精華。除此之外,在傳統(tǒng)課堂中,教師教學注重實效性而采取的區(qū)分重難點的方法依舊值得借鑒。不要單純認為舊的就是不好的,有取有舍才能取得更好更快的發(fā)展。
我國為了促進教育的發(fā)展,每年的教育大會都會提出重要的指示精神,那么如何落實其精神就是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教育工作者的視野不應該局限于傳統(tǒng)課堂教學,應該開發(fā)多種形式的教學模式,如在新媒體時代,教師應該將網(wǎng)絡新媒體合理地運用到日常課堂教學中,因為其直觀、易理解,所以有利于學生對當堂知識進行吸收和掌握。另外,在改造中教師也應該樹立一個應有的原則,那就是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進行改造而非拋棄傳統(tǒng)在半空中建立新的框架。如利用學生對網(wǎng)絡的興趣完善教學模式,形成新的教學方式,拋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那些填鴨式和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從而做到改造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使枯燥的英語課堂煥發(fā)新的生命力。
在教育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當代教育工作者為了追尋更優(yōu)質的教學方法而不斷努力地改造著教學方法,使課堂利用率提高,并最終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自覺性,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去做呢?首先,我們應該從課堂角色的轉變做起,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理念里,教師占據(jù)首要地位,而學生居于次要地位,這就使得“以學生為主體”成為一句空話。那么怎么轉變呢?在課堂中,教師應該做好本職工作,切實地引導學生思考,以學生的興趣和意志為課堂主導,讓課堂變得更加活躍,這有利于學生掌握應有的知識,并且養(yǎng)成發(fā)散性思維的習慣[1]。
經過簡要分析發(fā)現(xiàn),初中英語教育的問題主要是教學方法過于陳舊,教學內容不夠新穎,教師缺少教學創(chuàng)新意識。那么,我們就應該有針對性地去解決這些問題。筆者認為解決這些問題單單靠個人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而應靠國家政策進行宏觀調控。國家應該在教育大會上明確表明我國應該在立足本民族語言的基礎上積極學習西方語言,從而掌握其先進文化,并且在社會輿論宣傳方面,摒棄那些“英語無用論”,推動社會大環(huán)境對英語的適應力,從而為英語語言技能的發(fā)揮提供可實踐的平臺。
教師應該立足實踐發(fā)展創(chuàng)新,積極改變傳統(tǒng)課堂。以英語閱讀教學為例,教師不應該局限于對書本上的知識進行刻板的教學,而應該將課堂交還于學生,積極打造互動式教學和開放式教學,讓學生在學習完課程后能夠有所獲益。教師也可以改變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具,讓學生走出課堂,擺脫教師,在社會上將知識學以致用,豐富所學知識并進行一定程度的擴展。
信息與經濟高速發(fā)展的今天,那些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逐漸與這個時代脫軌,那么如何應對其變化便成為重中之重,正如國家戰(zhàn)略中所關注的新課改,它轉變了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將應試教育提升為素質教育。作為教育工作者,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當前水平,運用各種英語教學策略,同時,將學生帶出課堂進行課外英語閱讀訓練。使教學內容與訓練相結合,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教師應充當學生的引導者和促進者,最終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