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燦
摘? 要:新時代黨和政府、社會、教師本身以及學生、家長對師德養(yǎng)成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些要求既包括在職業(yè)層面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和仁愛之心“四有”,也包括在個人生存生活方面的作風要求和經濟地位訴求。正確理解新時代對師德養(yǎng)成教育的新要求,不能將師德泛化和進行師德綁架,也不能將師德范圍任意“窄化”和片面理解,更不能將其“固化”,機械地進行解讀。
關鍵詞:新時代;師德;新要求
一、新時代師德養(yǎng)成教育研究述評
(一)黨和國家領導人、國家部委新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指出,“師德是深厚的知識修養(yǎng)和文化品位的體現(xiàn)”,強調教師要強化“四個服務”意識,堅持“四個相統(tǒng)一”,“甘當人梯、甘當鋪路石”,“執(zhí)著于教書育人,有熱愛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堅守”,努力成為“打造中華民族‘夢之隊’的筑夢人”,對新時代教師提出了四有要求。
自國務院2012年出臺《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國發(fā)〔2012〕41號)文件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教育部先后修訂完善和新發(fā)布師德建設法規(guī)達9部之多,對教師在師德養(yǎng)成、專業(yè)發(fā)展、職業(yè)行為規(guī)范以及發(fā)展前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各地也相繼出臺細則,推動上述文件精神進一步貫徹。
(二)其他研究者觀點。國內關于新時代對師德養(yǎng)成教育新要求的研究較為活躍,其中較有影響力的研究林崇德、柏路、中國教育報智庫等。林崇德認為,新時代對教師的新要求有三個方面,即社會發(fā)展要求教師以德為先、新教師群體要求健康發(fā)展、學生要求教師能成為指導他們成為創(chuàng)新性人才的核心力量;柏路認為,“新時代師德養(yǎng)成教育要著力于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四個方面,推動教師立德修身的主體自為”;而2019年9月10日中國教育報中教傳媒智庫以2010-2019年《中國教育報》的報道文本為語料,以提取關鍵詞的方式,對2010年—2019年10年來的101位教書育人楷模的報道文本進行標簽化處理,分析得出“關愛學生”是出現(xiàn)在教師楷模們身上的最高頻詞,其次“學習研究”“育人藝術”頻繁閃現(xiàn)。
二、新時代師德養(yǎng)成教育新要求分析
國家發(fā)展進入新時代,人民需求翻開了新篇章,就意味著同在發(fā)展潮流中的教師師德養(yǎng)成教育面臨新的要求。綜合諸家觀點,結合本人工作實際,我認為新時代師德應該包含如下六個方面的新要求。
(一)師德里的理想信念要求。和平盛世,我們沒有性命之虞和溫飽之憂,但并不意味教師是信息的孤島。一名合格的教師一定是立根于民族而放眼世界的,所以師德里必不可少的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是新時代中國教師必不可少的精神坐標。一旦教師發(fā)生了理想信念方面的崩塌問題,將會帶國家人才培養(yǎng)的“雪崩”,后果不堪設想,前段時間引發(fā)網(wǎng)絡執(zhí)議的湖北大學教師梁艷萍即是其中一例。
(二)師德里的道德情操要求。我認為,師德里的道德情操至少飲食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要忠于本職,認得清自己。教師培育人才的職業(yè)特性,決定了這類職業(yè)者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成為經濟建設浪潮中的創(chuàng)收者,所以面對別人豐厚的收益與令人眼花繚亂的生活,教師必須要認得清自己,耐得住寂寞,能堅守本職。二是要積極進取,不斷學習。教師面對時代發(fā)展、教學對象更迭,要有積極進取和不斷學習的精神,通過不斷學習更新知識體系。三是能扎根堅守,犧牲奉獻。無論什么年代,無論哪種職業(yè),都會有環(huán)境優(yōu)劣、待遇厚薄和各種無法避免的奉獻和犧牲,何況教師面對的是正是各方面沒有成熟、依賴性強的孩子。四是學術求真,能為表率。面對教學教研,教師必須有求真的精神,才能為學生所信服。學術求真不光針對高學段和高校教師而言,對低學段要求也相同。我們聽聞過教師教錯了題而拒不承認的事件,往往都獲得負面的評價。
(三)師德里的扎實學識要求。傳道授業(yè)解惑,這三個方面里都要求教師必須有過人之技,否則無法滿足學生求知欲。扎實學識是師德里最具本色的標簽,失去它,就不能成其為教師。我認為新時代的教師至少需要具備三個方面的學識和能力,即學科專業(yè)知識、教育教學專業(yè)知識和現(xiàn)代信息化處理能力。其中學科專業(yè)積淀應該是深厚、令人折服的;教育教學專業(yè)知識還要包括從事教育教學所必須的溝通、理解能力,如與領導、同事、學生及家長的溝通和理解。教師的現(xiàn)代信息技術處理能力,對教師專業(yè)能力提升有很明顯的影響,畢竟教育科技與教育教學的攜手成長是無法阻擋的趨勢。
(四)師德里的仁愛之心要求。每個人都需要關愛,更不用說各方面都正在成長的學生,所以無論什么學段的學生都不喜歡冷酷無情的老師,哪怕他再有才學。教師的仁愛之心不僅包括關心學生在課堂里學習,還應該包括關心學生在校生活、家庭環(huán)境和關切學生身心健康等。從中國教育報提供的分析范本來看,“關愛學生”成為下至學前教育、上至高等教育教師楷模身上最閃亮的標簽,“盡管他們只是為學生做了一樁樁一件件小事,但匯聚起來的卻是立德樹人的磅礴力量”。
(五)師德里的生活作風要求。教師私生活是一個隱性話題,雖但確實影響教師職業(yè)道德。擁有雙重性格也好,扮演多重角色也好,這都不是人生常態(tài)。好的教師,不僅要在工作中遵守道德行為規(guī)范,還應該注重個人私生活符合公序良俗和傳統(tǒng)美德。如前段時間引起輿論熱議的高校教師約開房事件,高校教師網(wǎng)課約開房事件等,都是由于師德失范典型。
(六)師德里的經濟、地位訴求。習近平總書記說,要讓教師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y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告訴我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教師也是社會中的人,有七情六欲和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要求,所以師德不能脫離薪資收入、職稱榮譽和社會地位去空談。要培養(yǎng)師德過硬的教師隊伍,不能回避教師改善經濟、地位訴求。當前,不少師德失范事件都涉及經濟事件,尤其是在基礎教育里明顯。前不久開展的懲治“義務教育里的不義”行動,實際也折射了教師經濟收入訴求的強烈。
三、新時代對師德的新要求給我們的啟示
(一)在理解時要把握好邊界。守住師德底線與追求崇高師德不是相悖的,我認為對新時代對師德的要求理解要把握好以下幾個邊界:一是不能泛化,不能把任意把所有美德都“套”到教師身邊,將教師形象神話;二是不能窄化,不能認為師德僅存在于課題或學校,師德應該是教師這個職業(yè)的“隨身標簽”;三是不能矮化,不能因師德建設遭遇難題而降低標準,也不能出于部門、區(qū)域利益考慮而掩飾問題,隨意將師德要求曲解、矮化;四是不能固化,師德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應該是隨著時代發(fā)展而增加新的內涵;五是不能道德綁架,把教師進行道德綁架,用輿論進行炒作攻擊,不利用教師隊隊伍健康成長。
(二)在落實中要注重實效。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國內對師德養(yǎng)成教育方面的研究較多地揭示了問題,造成了 “上熱下冷”“上繁下簡”、“上面不停打雷下面總不下雨”和以炒作教師師德“失范事件”被動推進師德養(yǎng)成教育等問題。但暴露問題、展示總體看來,感性成果展示較多,研究方法、路徑等可信度高的理性分析過程與真實數(shù)據(jù)呈現(xiàn)較少,完整的問題解決方案更是鮮見。這些研究成果中,大多以缺少數(shù)據(jù)和事實支撐的主觀性敘述居多,無法在實踐中進行印證操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師德師風重要論述對中學教師隊伍建設的指導作用研究》[D],譚楓(2018年)湖南師范大學思政專業(yè)碩士學位論文;
[2]《推進新時代師德建設》[N],齊林泉等,《中國教育報》2019年9月11日第06版;
[3] 《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著力點》[N],柏路,《中國教育報》2019年9月05日第6版;
[4]《從楷模精神特質看新時代教師形象》[N],中教智庫,《中國教育報》2019年9月10日第7版;
[5]《加強師德師風建設還需劃明“紅線”》[J],黃彥文,《湖南教育》2020年9月1日9A期。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立項課題“新時代縣域師德養(yǎng)成教育載體與方式創(chuàng)新研究”(編號XJK20CJC056)研究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