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審美對象的存在形態(tài)來看,可以區(qū)分為自然美、社會—工藝美和藝術美等審美對象的類型。但是在長期的美學理論研究中自然美卻被人們忽視,藝術美成為哲學美學的主要研究對象。直到20世紀中葉,羅納德?赫伯恩發(fā)表《當代美學及對自然美的忽視》,自然美學才走進人們的研究視線。21世紀,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持續(xù)惡化更激發(fā)了人們對自然美學的重視與利用,面對工業(yè)文明對環(huán)境的改變和人類社會的長期文明壓抑,自然美如何實現對人類社會的啟發(fā)。在這里將對自然美進行三方面的理解:自然美與藝術美、自然美與審美主體、自然美對于社會的意義。
關鍵詞:自然美;藝術美;羅納德?赫伯恩;審美意象
自然美是以自然物為對象的審美創(chuàng)造物,或者說自然物成了審美對象。自然是沒有經過人工改造過的世界,人們對自然風光的審美欣賞,使自然不再是人類實踐利用的對象,而成為審美對象,這就是自然美。對自然美進行審美的活動就是自然美學,自然美學的審美對象不僅僅是對自然物的單純欣賞,更是一種人類在抽象意義上的對自然物的再創(chuàng)造,不同的審美主體對同一個審美對象會有不同的審美經驗,經過長時間的對自然物的審美積累,人們把自然物變成抽象的審美意象,并且使它在人們的生活中出現,使它為人所用并時刻影響著人們。
一、自然美與藝術美
從審美角度開始觀照自然和環(huán)境從古希臘時代就已經開始。但是20世紀美學領域上主要研究的卻是藝術,甚至被定義為藝術哲學或批評哲學。可以說美學領域對藝術美的偏愛導致了對自然美的忽視和美學理論的欠缺。在二十世紀中葉,以藝術研究為核心的美學理論經過了長期的發(fā)展,終于有人看到了自然美對美學的重要性,最重要的一位理論先行者便是羅納德·赫伯恩(Ronald W?Hepburn) ,他在1966年發(fā)表的文章《當代美學及對自然美的忽視》最早擎起了復興自然美學研究的旗幟。
從審美對象來看,赫伯恩用有框架和無框架來區(qū)分藝術對象和自然對象,藝術作品一般都是有框架的,這種框架除了我們習以為常的繪畫與雕塑作品之外,也包括類似舞臺劇一樣將藝術作品與背景隔離開的對象,比如劇院中舞臺與觀眾的分離。相較而言自然對象則是無框架的,在自然欣賞中各種不可控制的因素會通過我們的聽覺、視覺、嗅覺成為審美的一部分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審美對象。自然美學不是新的美學,在傳統(tǒng)美學中,它是與藝術美學相對而存在的,是把自然作為審美對象的美學研究。傳統(tǒng)美學中,自然美學在美學研究中處于邊緣化的狀態(tài),自然美研究同時還存在著理論的困境。近年來,由于自然環(huán)境危機的爆發(fā)引發(fā)了人與自然問題的深度思考,自然美問題重新回到人們的研究視野中。在西方,從近代一直到20世紀的分析美學,“自然美”是一個被邊緣化的問題,自然美被輕視、被擱置的境遇與人類歷史上的“自然觀”有密不可分的關聯。在我國,自然美盡管受到美學界的關注,但對自然美界定的困惑一直是美學理論上的難題。要想厘清這些問題,解答自然美的難題,還需從“自然”說起。
二、自然美與審美主體
自然美理論有其原型,就是原始社會的自然崇拜文化,原始人類受巫術觀念的影響,人對自然物產生恐懼敬畏并頂禮膜拜,祈求它保佑自己。圖騰崇拜就是自然崇拜的典型形式。當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期,自然成為文明人類理智認識和實踐改造的對象。但是,原始的自然崇拜意識并沒有完全消失,而是沉入無意識領域,自然物作為原始意象成為審美意象的原型之一。在審美活動中,自然物的原始意象被激發(fā)出來,被審美理想改造、升華為審美意象,自然物就變成了審美對象,也就是所謂的自然美。
自然美的存在還要有現實基礎,也就是人對自然的實踐征服。在文明時代人類通過社會實踐,擺脫了自然對人的奴役,自然不再是讓人類懼怕的,排斥的力量,而成為了人們可以掌控、控制的對象。這樣人類的主體性才得以確立。所以離開了人這個審美主體對自然美的認識和把握,自然美便無從談起??梢娙嗽趯ψ匀贿M行審美活動時發(fā)揮的主動性是極為重要的,但是人不僅能夠對自然進行審美,自然美反過來也影響了人的審美觀念的形成與發(fā)展。自然本身具備的各種屬性是構成自然美的物質條件,他們?yōu)樽匀幻赖男纬商峁┝丝赡苄?,而作為審美主體的人則實現了“自然的人化”,人的活動使自然的屬性同自己的生活發(fā)生聯系,自然界成為了人類生活的組成部分,由先前的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自然美是離不開人的實踐活動的,同時,對于自然美的認識需要審美主體精神方面的提高,要求審美主體具有一定的學識修養(yǎng),認知水準等。既然在欣賞自然美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受到個體的不同的影響,那是否證明自然美在進行審美活動的過程中也會經過藝術化的加工呢?在赫伯恩1972年發(fā)表的論文《根據藝術考察的自然》中,他認為,藝術經驗能為自然欣賞提供豐富的新視角,另一方面又強調“一些限制條件是必須的,我并沒有宣稱自然只能根據藝術來審美的思量,或者說藝術經驗對自然經驗的每一種影響都是有益的。對于一個貝殼,一個洞穴,一個蕨類植物這樣的自然事物來說,去除他們和人類智巧的各種關系,而只是根據產生他們或維系他們生存的自然過程來進行欣賞,就審美而言是有好處的。審美愉悅可以從了解那些過程與藝術家行為之間的遙遠距離中產生”。赫伯恩主張的是藝術經驗和自然經驗之間相互借鑒、促進和修訂。
三、自然美對于社會的意義
自然美的意義在于對文明壓抑的反抗,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回歸。人類進入文明社會是歷史的進步,但是也為此付出了昂貴的代價,這就是文化與自然的對立以及文明對人的壓抑,使人類失去了家園,喪失了自由的天性。社會習俗、政法、法律、道德以及科學技術等是必要的規(guī)范和工具,也是自由的限制。在文明的束縛下,人類受到了壓抑。通過對自然的審美,就克服了人與自然的對立,消除了文明的壓抑,獲得了自由。同時在面對全球性的自然環(huán)境危機,人們開始正面自然美對解決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重要意義。生態(tài)美學、環(huán)境美學的興起正是人類對于面對的生存危機的回應,生態(tài)美學以生態(tài)倫理學為哲學基礎,試圖從生態(tài)審美的角度解決自然、生態(tài)問題和人類精神世界的荒蕪。環(huán)境美學則把人放在環(huán)境中,從審美的角度重估了環(huán)境的價值。
中國古代的莊子就是在文明社會初期感受到了社會文化的壓抑,企圖回歸自然反抗文明理化,因此,莊子的自然觀帶有審美的取向。中國對自然美的發(fā)現和重視是在六朝時期?!爸窳制哔t”、謝靈運、陶淵明等反抗封建禮法的束縛,流連山水、忘情于自然,并寫出了許多優(yōu)美的深水田園詩。陶淵明深深陶醉于世外桃源所體現出的自然美當中,遠離喧囂,淡泊名利,對人生榮辱得失泰然處之,能一生本著這種難能可貴的生活態(tài)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在美妙和諧的大自然中找到了能夠永恒支撐和充實生命的精神力量。“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無違?!比粘龆?,日落而息,四時有常,只爭朝夕,陶淵明這種坦然的心情,與自然歸于一體的追求是對自然美最好的解釋,也是人在實踐活動中應該借鑒的生活方式。歐洲對自然美的發(fā)現和重視是在浪漫主義時期。由于對現代工業(yè)文明壓抑的反抗,浪漫主義藝術家把自然當作審美對象,創(chuàng)作了以描寫和謳歌自然風光為內容的詩歌、散文、繪畫、音樂作品。在現代社會,自然已經不只是藝術家欣賞和表現的對象,也已經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審美對象。人們通過旅游、休閑等方式觀賞大自然之美,從而在更廣大的范圍內美化自己的世界和生活。自然美的意義在于,消除人與自然的對立,恢復人與自然的和諧,并接觸文化對人的壓抑和束縛,恢復人的自由天性。
參考文獻:
[1]楊春時.美學.
[2]延慧.淺談自然美與審美主體間的關系.文學界理論版,2012,(8).
[3]宋薇.生態(tài)美學、環(huán)境美學與自然美學辨析.晉陽學刊,2011,(4).
[4]聶春華.羅納德?赫伯恩與環(huán)境美學的興起與發(fā)展.哲學動態(tài),2015,(2).
[5]劉悅笛.自然美學與環(huán)境美學:生發(fā)語境和哲學貢獻.自然美也與環(huán)境美學(專欄).
作者簡介:
戴雅婷(1996-),女,遼寧沈陽市,沈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主要從事哲學、中國美學研究
(沈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遼寧 沈陽 ? 11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