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山華
摘 要:本文分析了普通話水平測試培訓課程內(nèi)容的影響因素,包括施訓主體、受訓主體以及課程管理主體等方面。
關(guān)鍵詞:普通話;培訓;因素
普通話水平測試培訓課程資源可以從宏觀和微觀角度來途釋。普通話水平測試培訓首先是關(guān)于普通話水平測試的培訓,所以,普通話水平測試的公共框架就成了該類培訓的第一個決定因素。其次,普通話水平測試培訓是一種培訓,它的上級屬性是教學,所以,施訓主體、受訓主體以及課程管理主體自然也是影響普通話水平測試培訓內(nèi)容的重要因素。
1.施訓主體的教師素養(yǎng)
成年的普通話學習者往往會遭遇一個鏡像時期。鏡像理論是由法國精神醫(yī)生及精神分析學家雅克拉康(年提出來的。拉康認為,意識的確立發(fā)生在嬰兒前語言期的一個神秘瞬間,此即為“鏡像階段”。一個歲左右的嬰兒,雖不能控制自我的身體動作,卻能認出自己在鏡中的影像,也就是說,能夠意識到自己身體的完整性。在鏡像階段之前,兒童無法通過自我感知認識身體的完整性,而外在于自身的鏡像卻為兒童認識自我提供了一個結(jié)構(gòu)性整體。通過鏡中之像,嬰兒意識到了“我是誰”,從而確立了自我與他人間的對立。不過,鏡中之像的顯現(xiàn),是以鏡子的反射功能、眼睛的視覺功能及大腦的判斷功能為前提的,即,鏡中之像是在某種預置條件下形成的。
成年人對自我普通話水平的認識與此類似。在未接受普通話培訓之前,成年的方言區(qū)普通話學習者往往不會意識到自身普通話程度究竟處于何種水平,培訓者就像他而前的一面鏡子,通過培訓者的描述、講解與評定之后他們好像突然對自身普通話水平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并進而或者發(fā)誓要從此日進:進,或者灰心喪氣失去信心。這種境況,就如同一位從未認識到自我是誰的兒童,有了一定的預裝置之后,找到了教師給予的一而鏡子,從而突然在鏡中發(fā)現(xiàn)了自我的“真像”。但正如我們平素照鏡子一樣,鏡子不同,鏡子中的自我影像也有差異。一面光滑的垂直立在地上的鏡子,能夠照出“正?!钡娜说捏w形。如果鏡面不平或鏡子沒有垂直于地面,影像就可能發(fā)生各種變形。而鏡子的分辨率,還有賴于燈源的角度及光線的強度。因此,嚴格意義上說,受訓者對于自身普通話水平的辨識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師普通話標準程度、聽辨能力強度以及其即時的教學投入程度。
因此,我們不得不承認教育學當前的流行理論:“教師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之一?!闭缱綦鴮W所說,無論哪種類型的課程,“在課堂情境中只能靠‘教師的課程一被每一個教師的意識、解釋、構(gòu)想、設計所演繹的課程一來發(fā)揮其現(xiàn)實的功能。”課堂教學對于教師十分依賴,教師憑借個人經(jīng)驗視每個兒童的興趣與能力所作的臨床指導具有實質(zhì)性的成長意義。具體到普通話水平測試培訓者來說,課堂教學能力應該包括語言感知能力、測試技巧、教學基本技巧和先進教育理念等各方面。其中,教學基本技巧和先進教育理念是所有科目教師的共性,語言感知及測試能力則是普通話測試培訓者與其他教師的區(qū)分性特征。一般地,語言感知能力包括捕捉、判別、指誤、校正、說明和自我監(jiān)控六個方面,測試能力是輔助能力。在普通話水平測試培訓課堂中,教師既是培訓者,也可以是一個成長者,因為“一門課程對教師比對學生更有意義。如果這門課程不能改變、鼓動、困擾以及啟發(fā)教師,那它對他們所教的學生將不會發(fā)生影響?!逼胀ㄔ捤綔y試培訓需要這種師生間共生互成的鏡像關(guān)系。
2.受訓主體的基礎與動力
2.1受訓者基礎
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自有教學現(xiàn)象以來就一直是影響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重要因素。普通話培訓課程內(nèi)容應該根據(jù)培訓對象有所不同,也較早地就受到了研究者的關(guān)注,如,羅家佑(把測前培訓分為針對學生和針對在職教師兩種,認為前者應包括心理培訓、朗讀培訓和語言表達訓練后者則除了心理培訓之外重點應是對考試認識的培訓和對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的掌握。此后,王玲玲(提出了分層次分階段訓練,尤翠云(提出了高級、中級、基礎三級教學,付欣晴(提出了分流培訓。這些觀點的提出,都反映了受訓者基礎是決定培訓課堂內(nèi)容的重要因素。受訓者基礎主要包括語音基礎差異和家庭文化資本差異。
2.2動力機制
受訓者為何要來參加培訓?他們希望通過培訓獲得些什么?他們對培訓有哪些要求?這是普通話水平測試培訓開展的重要依據(jù)。只有了解了受訓者的學習目的,培訓才能更有針對性;也只有對受訓者需求有良好了解,培訓才能真正為學習者服務。
關(guān)于受訓者對普通話水平測試培訓的目的與需求問題,上表顯示,出于“工作需要”的比例最高,達,的人為了“提高普通話水平”,的人為了“獲取好的測試成績”,還有的人是由于“個人興趣”。這一方面說明了他們對普通話水平測試培訓的渴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們培訓的動機,大多數(shù)是出于客觀的要求(“工作需要”,功利性比較強,就是為了通過培訓獲得一個比較好的測試成績,實用主義傾向較為明顯,而的人為了“提高普通話水平”,這反映出大多數(shù)受訓者對普通話學習也是有主觀需要的,大家的普通話需求正朝著“質(zhì)的提高”方向發(fā)展。從培訓所要達到的目標來看,“提高普通話水平”占,“達到想要的普通話等級”占,“提高運用普通話進行交際的能力”占,“提升自我人文素養(yǎng)”占,由此可見,受訓者對于培訓的目的己不僅僅是通過某個需要的等級而已,還包含了交際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對普通話培訓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從培訓內(nèi)容、方法的需求上看,的人希望自身的發(fā)音難點得到指導,希望教師能個別指導,的希望提高用普通話進行口頭表達的能力還有希望能在“學習方法”和“語言思維訓練”方而獲得指導。
3.管理主體的運營方式
3.1班級組織形式
培訓對象和培訓目標的差異既直接影響了培訓內(nèi)容,也必然地規(guī)定了培訓形式、組班人數(shù)及培訓課時數(shù)。謝旭慧、程肇基也根據(jù)教學對象和培訓目標對高校普通話考前培訓的班級類型進行過分類,按培訓對象的普通話基礎層次,可分為初級班、提高班、優(yōu)化班。按教學目標分層:初級班、提高班、優(yōu)化班、強化班。另外,作者還提到了按生源區(qū)域分和按學科分按區(qū)域可分為綠語區(qū)、吳語區(qū)、徽語區(qū),按學科分成文科、理科、中文聲樂幼教導游英語。其實,按區(qū)域分主要也是依照生源地的方言與普通話差異程度區(qū)分,按學科分,則既考慮了語音基礎,也考慮了教學目標。
3.2課時與經(jīng)費
普通話水平測試培訓內(nèi)容的安排,還與培訓時間與經(jīng)費有密切關(guān)系。課時平均收費差異反映的基本上就是授課形式及培訓承諾目標的差異。也就是說,單個受訓者所能得到的面授時間越長,所承諾達到的目標水平越高,培訓收費就越貴。
其實,跟師范院?!冬F(xiàn)代漢語》課程比較,同樣是講普通話語音知識,《現(xiàn)代漢語》課僅聲母、韻母、聲調(diào)和語流音變,就差不多要一個學期約課時。普通話水平測試培訓還要針對測試的題型、程序、技巧等方面作一些介紹和說明,可想而知,時間有多么緊張。為了能盡可能全面地將這些內(nèi)容全部教給學生,教師在培訓過程中就不得不根據(jù)情況縮減練習。然而,語言的學習主要還是靠訓練的積累只有通過大量的練習,才能更好地掌握語言。對于不同水平、不同方言的學習者而言,每個人存在的語音問題不盡相同,必須要有針對性地展幵教學。這些,都需要充足的培訓時間保證,才能落實到培訓過程中。
參考文獻:
[1]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普通話培訓測試中心絲話水平現(xiàn)賦實施綱要該:商務印書館,2004
[2]韓玉華普通話水平測試標準樣本庫釆集方案初探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普通話培訓測試中心第四屆全國普通話培訓測試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北京:語文出版社,2010
[3]王茂林,林茂燦普通話自然話語中的下傾第六屆全國現(xiàn)代語音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上)中國學術(shù)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2003
(廣西職業(yè)師范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