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彩玲
摘要:2019年3月26日,教育部下發(fā)完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文件,此時距“中華民國”教育總長蔡元培先生全面引進西方教育體系102年,距陳獨秀先生開啟新文化運動99年。中國教育在經(jīng)歷了百年學習西方之路后,終于回頭重新審視和學習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了!中國教育是否由此可以振興?就在于各位從事教育的工作者是否有愿望,用行動投身到這場推動變革的洪流中來。中國最早的教育學專著《學記》(約公元前300到公元前200年),比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早了1800多年??墒亲鳛閹煼渡奈沂窃?015年開始接觸傳統(tǒng)文化才學習到的?;诒救藥啄陙韨鹘y(tǒng)文化學習中的一些認知,從以下幾方面做一些思考,供同行們指正。
關鍵詞:教育;傳統(tǒng)文化;變革
當代:就是現(xiàn)在、目前、當下的意思?,F(xiàn)在是2020年,新一屆政府把繼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作為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來抓,而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華文化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并于2017年寫入了聯(lián)合國憲章;而當前的世界格局,國與國之間的對立與分化日趨嚴重,新冠疫情在世界各國的傳播導致的分歧與割裂無法消弭。
國學:知名國學大師朱翔非先生在首都師范大學做的一個《通往國學的三重門》的講座中提道:認識真正的國學需要穿過三重門,一重門是“文革”,它打掉了我們的勇氣;一重門是五四,它誤導了我們的理性;一重門是清朝,它化解了我們的道統(tǒng)。文化傳承的是“文獻”,“文”就是記錄文字的典籍,“獻”就是文化傳承人,但是在中華文化長達3000年的長河中,焚書坑儒幾乎使中華文化斷層。
如今,上至政府,下至民間,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為實現(xiàn)中國夢的根本途徑。
教育:國學師資缺乏,國民素質低下,應試教育不合時宜,甚至校園建設和教學設計得不合理,學生還會相信知識改變命運?還會相信教育改變未來嗎?最近幾年,關于教育滿意度的調查,半數(shù)以上甚至九成以上不滿意,因為我們的教育注重知識和技能,而忽略了以人為本,那就是教育是教育人成為人的過程。
“傳統(tǒng)文化”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傳統(tǒng)文化就是儒釋道三位一體的統(tǒng)稱,范圍寬泛,沒有主次;而狹義的傳統(tǒng)文化僅指儒家文化。
“國學”是相對于文化范疇而獨立的一門學問,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學問。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定義為:中國之所以成為中國的學問。
所謂中國人就是有共同理想和文化價值的人群,我們目前倡導的國學以儒學為主,是中華漢文化圈獨行于世界文化的特質,儒學不太重“國家”的概念,也不太在意“民族”的概念。儒家看重的是天下,是天人合一,世界大同。所以,21世紀的當今世界,人類文明只能也只有中國人出來領導這場新的文化思潮。
教育者自己必須先行教育,再通過教學相長,努力使自己成為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師者。
以下就結合本人的學習體悟談談對當代國學教育的幾點思考:
(一)關于教育模式。
1921年,“中華民國”第一任教育部部長蔡元培一上任就有兩大舉措:其一是廢止讀經(jīng),實際上是廢除了中國幾千年的私塾教育,政府不再承認私塾學歷。以前的讀書人讀的是四書五經(jīng),僅正文就多達64萬字,那時的讀書人可謂是滿腹經(jīng)綸,而科舉考試是通過“創(chuàng)作”來選拔人才;另一大舉措是興辦西學,全面引進西方教育模式。西方教育有兩條線,學生在學校學習知識技能,在教堂、社區(qū)學習理想和信仰。而我們的教學模式?jīng)]有宗教信仰的內(nèi)容,學校只授業(yè)不傳道,學生只考試找份兒好工作,不修身養(yǎng)性,更不會齊家、治國、平天下。而我們古代的教育是傳道,傳道授業(yè)解惑是理想信仰和知識技能一起教的。
目前的教育模式是一個中不中、西不西的亂局。以體制教育為主,派生出來的是西式教育和國學教育,當然作為體制教育的補充,各種的培訓班、補習班比體制教育走得更遠更快。
在建立教育模式方面,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理念:古為今用,外為中用。然而由于一方面西式學校不太了解真正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另一方面體制學校又不太真正了解西方教育,所以中西結合不起來,亂象橫生,造成了很多負面的影響。
那么,如何構建當代國學教育的模式?
2020年5月,參訪由臺灣曾仕強教授創(chuàng)辦的位于廣東惠州的羅浮山國學院附屬學校。學校以先學做人為辦學的理念,構建起了關聯(lián)國家標準、國學根基、國際視野的教學模式。所謂關聯(lián)國家標準,就是按照國家課程綱要構建課程體系,對接基礎教育辦學體制;所謂關聯(lián)國學根基,就是用具有中國特色的學問——國學來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所謂關聯(lián)國際視野,就是接軌世界,促進學生的多元以及未來發(fā)展。
這種關聯(lián)融合的課程思維,將學科課程標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國際視野作為一件事兒來思考與實踐,真正解決了長期以來學校課程建設門類各異、要素混雜等問題,是對現(xiàn)有體制的重構性改造與開創(chuàng)性實踐。這種被稱為“生態(tài)化教育”的模式區(qū)別于目前越來越急功近利的教育模式,馬云把這種學校稱為“養(yǎng)豬場”,是培訓機構而不是培育機構。
(二)關于教學內(nèi)容。
學校的教學內(nèi)容取決于教育的理念,也就是世界觀。西方教育的世界觀,基督教認為上帝是唯一的,世界是有統(tǒng)一規(guī)律的,科學就是研究世界統(tǒng)一的規(guī)律,進而推論教育也有統(tǒng)一的規(guī)律:比如要統(tǒng)一的老師,統(tǒng)一的學生,統(tǒng)一的課本,統(tǒng)一的考試和統(tǒng)一的標準答案;而中華文化的世界觀認為世界運行的根本規(guī)律是“道”,而記載“道”的運行規(guī)律的《易經(jīng)》的“易”就是變的意思,得道就是要掌握它的變化規(guī)律。因此中國的古代教育,學生入學時間不同,上課時間不同,學習內(nèi)容不同,而讀的書就是四書五經(jīng),沒有句讀,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強調“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學生不僅要把他的生命體驗與經(jīng)典智慧相融合,更要有上通天文,下達地理,中曉人倫的師父、先生口傳心授,因材施教。
還有古代私塾的縱向編班,本人就曾在私塾帶過一批大到四年級,小至兩歲的8個孩子一起學習,可以說是全方位無死角對接。吃飯、睡覺、學習、休閑都是和學生一起的,這對老師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中國古代的教書先生大多是通才,全方位全學科,有著扎實的涵養(yǎng)和功底,教育者是全身心投入實踐的研究,體驗教學相長。而現(xiàn)今分科教育出來的學生再無通才可言,大多是站在做人之外的,做做科學式的研究,甚至把傳統(tǒng)文化當作科學進行研究,寫論文、編教材、做課題,傳其學而無其靈魂。在本人參學的一批以國學教育為特色的學校里,大多體現(xiàn)了古人縱向編班的理念。比如春耕園學校在課程的編排上,以年齡編班,學習國家規(guī)定考學的科目,便于與體制學校接軌;同時打破年齡界限,以興趣愛好組隊進行傳統(tǒng)技藝、勞作耕種、體驗實踐,打造學生的精神品質及人文素養(yǎng)。
作為一名國學教師,一定要深知中西文化差異,對西方的長項虛心學習,對中國的優(yōu)勢充滿自信。如果說清末明初一批學貫中西的大儒打造了一個新文化的新中國,那么,21世紀的中國也同樣需要對東西方文化能夠統(tǒng)整、為今所用的大批大師。
(三)關于教學方法。
孔子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這種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區(qū)別于現(xiàn)今的填鴨式的滿堂灌。這里有一個前提,就是學生要積極的思考,“憤”就是在他急于解決又尚未搞通的前提下,這個時候老師就可以應對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給予指導,以開啟思路?!般笔侵笇W生也有自己的思考,尚未成熟,想說又難于表達,老師的“發(fā)”就可以幫助學生明確思路,探究事物的本質。那么問題來了:我們現(xiàn)時代的學生既沒有“憤”,也沒有“悱”。因為學生本身沒有體驗,在急功近利式的應試教育逼迫下,學生只是為了考試而學習,大多已喪失了思考與表達的能力。
今天的學生對于什么是上學的認知就四個字:聽老師話,上課、下課、作業(yè),主動權在老師;而在古代,上學是由老師和學生共同決定的,學生決定學習進度,給老師復講,還要講給后學者,當然先生有監(jiān)督權和指導權。學生學習大多數(shù)是自學,自己讀書、思考解決問題,解決不了問題,先問學長再問老師。這是在從小訓練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學生不以年齡編班而是混散教學,因為年齡不是學生的唯一特征,還有性別、性格、體質、心理、家庭背景等等因素。古代的科舉考試是創(chuàng)作,選拔的是能治國平天下的君子大人,而當今的人才是以考核專業(yè)能力為導向,而忽略做人的道德。
再者,古人有五位老師:天地君親師。而當前的城鎮(zhèn)化建設,大批農(nóng)民背井離鄉(xiāng),鄉(xiāng)村的土地和文化荒漠化相當嚴重,脫離了天和地的城市人生活在鋼筋水泥的機械化城市里,沒有了天地的滋養(yǎng)和生機,投身在商業(yè)社會的物質欲望陷阱里,顛倒了日月,喪失了敬畏;作為君者的上級領導,本應該擔負起對下級部屬教育指導的職責,卻在經(jīng)濟效益的驅使下,只“用人”不育人;那么來自“親”的家庭教育又如何呢?家長們迫于生計,紛紛做房奴、車奴、錢奴,把教育孩子的職責放手給了學校。那么,學校又如何呢?師長們在高考指揮棒的壓力下成為記問之學的教書匠,又有幾人知道、學道、傳道呢?因此,現(xiàn)在的學生心理問題嚴重,自殺率上升,因為我們都喪失了天父地母的滋養(yǎng),君親師都喪失了教化的天責,背離了教育就是人成為人的本質。
教育來自三個方面: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那我們現(xiàn)在看看有多少家長會主動帶領孩子學習經(jīng)典,踐行經(jīng)典,又有多少家庭有家風、家教。再看看家長是如何把時間、金錢花在了興趣班和補習班上;再問有幾所學校能有百年樹人的耐心來培育人才,把育人當成根本的任務來完成;又有多少公司是以員工為本,做讓員工幸福、客戶感動的事業(yè)。
當代國學教育的復興面臨教師、教材、教法、教具、體制、學校硬件、社會環(huán)境等諸多方面的匱乏,但教育畢竟是人的教育,培養(yǎng)合格的教師是最根本之道,因為國學教育畢竟是品性人格的教育,即使缺乏各種物質條件,只要有教師在,有教師的品格在,有教師的言行在,就可以教出善良、有氣節(jié)、有品格、有擔當?shù)膶W生。
從學校來講,國學教育必須以人為本,不能零打碎敲的開設一些技藝課程,諸如書法、茶道、漢服、中醫(yī)、武術等,其核心與國學有關,但道無術不立,術無道不遠。只有術沒有道,缺少了文化的內(nèi)涵,國學課也就只能是花拳繡腿罷了。
對于家庭來講,為人父母者雖然接受了學校的學習,但人格心靈的成長才剛剛開始,要學習經(jīng)營家庭,學習教育子女,當然前提是必須自身先行教育自己。
對于社會來講,不僅企業(yè)家、單位領導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更要把教育下屬的職責擔當下來,對于同事,朋友之間要互助互利,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p>
可以說,中華文明綿延5000年沒有斷根,不僅在于中華文化的根深葉茂,更在于有一批不求名利的文人雅士默默地在鄉(xiāng)間耕耘、培土、施肥、結果、傳承。在此,我愿成為其中的一分子,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把圣賢文化的智慧帶給全世界,造福全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