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偉
(濰坊學院體育學院,山東 濰坊 261061)
作為基礎大項,田徑素有“得田徑者得天下”的美譽。在女子項目中,我國的投擲和中長跑曾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與此發(fā)展不協(xié)調的是,短跑一直處于落后狀態(tài),100 m、200 m、400 m分別落后世界水平2.86 %、1.55 %、4.64 %[1],其中400 m落后的比例最大。作為體能主導類速度型項目,身體素質對運動員的成績有重要影響。要促進我國女子400 m的發(fā)展,必須抓好核心身體素質訓練。
在運動訓練領域,400 m被劃分為短跑,田中原[2]指出“400 m跑是一項以速度為特點,以速度耐力為基礎的短跑項目”,他的研究表明了400 m既需要速度也需要耐力;在短距離項目中,速度能力是最重要的素質,張繼輝[3]指出“勻速跑能力和絕對速度能力是400 m項目最重要、最基本的能力”,他的研究特別強調了絕對速度;400 m需要速度,也需要保持速度的能力,龍文富[4]指出“速度與速度耐力因素是同等重要的”,他強調了速度儲備是速度耐力的基礎。
前人對400 m的研究涵蓋了身體素質的多個方面,且對身體素質的描述也比較詳細,但這些研究大多是針對單個身體素質展開的,較少涉及對整體身體素質的研究與系統(tǒng)論述,因此這也是本研究主要關注的問題。
在實際訓練中,運動員提高核心身體素質占了訓練的大多數(shù)時間,因此,準確選擇和訓練核心身體素質,將起到事半功倍的訓練效果,否則,再多的努力也是徒勞。本研究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將與女子400 m有關的身體素質進行整理、歸類,然后在調查、統(tǒng)計的基礎上,對核心身體素質與核心訓練手段進行選擇,并制訂部分訓練手段的評價標準。
以我國高水平女子400 m運動員的身體素質為研究對象。根據(jù)我國高水平女子400 m運動員的分布,調查的省份主要包括山東省、江蘇省、四川省、廣東省等。
1.2.1 文獻資料法
本研究參考的文獻有個人文獻、官方文獻及大眾傳播媒介等。其中個人文獻包括運動員的訓練日記;官方文獻包括中國田徑協(xié)會官方網(wǎng)站運動員的參賽成績;大眾傳播媒介包括網(wǎng)絡、報刊、書籍等;網(wǎng)絡文獻主要來源于中國知網(wǎng)、谷歌學術;報刊、書籍主要來源于北京體育大學圖書館、山東師范大學圖書館,查閱到與本研究相關的論文及圖書若干。豐富的理論資源和可靠的數(shù)據(jù)是撰寫本文的重要參考依據(jù)。
1.2.2 專家調查法
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兩部分:第一,核心身體素質的選擇;第二,核心訓練手段的選擇。調查對象主要包括北京體育大學田徑隊教練、田徑教研室教師,山東師范大學田徑隊教練、田徑教研室教師等。
1.2.3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統(tǒng)計內容主要包括兩部分:第一,核心身體素質與核心訓練手段的統(tǒng)計;第二,移動速度評價標準的構建。運動員數(shù)據(jù)來源于國際田聯(lián)官方網(wǎng)站,選取世界優(yōu)秀女子400 m運動員的100 m、200 m最佳成績。
在短距離項目中,無論是教練員還是運動員,他們對100 m與200 m的認識都相當一致,在實際訓練中,教練員都是主要采取提高移動速度的方法與手段來提高競技能力。但提到400 m訓練,少部分教練員會產生疑惑,他們認為運動員后半程及最后幾十米的沖刺主要依靠耐力來完成,因此,這部分教練員認為400 m訓練應以耐力素質為主,應超過發(fā)展速度的時間,這恰與400 m的項目特征相悖。這種現(xiàn)象從表面上看是對核心身體素質的認識不清,實際上則是對項目特征的認知不足,這一后果容易造成運動員絕對速度不夠及速度儲備欠缺的問題。
項目特征是指在比賽規(guī)則的允許下,為獲得最高的運動效率所表現(xiàn)出的生物學、力學等運動特點。要想在某一項目上有所發(fā)展,必須了解該項目的特征。對于競技體育來說,把握項目的特征和規(guī)律是進行訓練的前提,而對項目特征的認識程度又決定著訓練水平提高的速度。從訓練學角度分析,項目特征可分為三個層次:一般、項群和專項。一般特征和項群特征主要從宏觀視角總結一類項目的共性,而專項特征則是針對一個項目的特點,進行專項訓練指導。
在項目發(fā)展的初級階段,人們對項目缺乏認識,完全依靠運動員的先天條件比拼,而隨著人們對項目認識的逐漸加深,訓練開始普及并不斷發(fā)展完善。但無論訓練實踐如何發(fā)展,我們始終要明確,專項身體素質的發(fā)展水平對取得優(yōu)異成績有決定性作用,這是不爭的事實。
2.2.1 專項能力
不同項目競技能力的決定因素不同,400 m項目競技能力特征如表1所示。其中,身體機能與身體素質發(fā)揮決定作用,是運動員競技能力的核心,身體形態(tài)、技術能力和心理起重要作用,而戰(zhàn)術和智能則發(fā)揮基礎作用,它們共同為運動員創(chuàng)造優(yōu)異成績提供保障。
表1 競技能力決定因素作用
△△△:決定性作用;△△:重要作用;△:基礎作用
經(jīng)過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競技能力要素中,身體機能的發(fā)展要以身體素質的發(fā)展為基礎,運動員只有提高身體素質能力,其身體機能能力才會提高。包括身體機能在內的其它競技能力是身體素質的內在形式,而身體素質則是競技能力的外在表現(xiàn)。在訓練實踐中,只有不斷提高身體素質能力,其他競技能力才會得到發(fā)展。
2.2.2 核心身體素質選擇
為確定我國高水平女子400 m運動員的核心身體素質,筆者以問卷的形式,邀請21位專家對身體素質進行選擇,并對所選素質進行重要性排名。由表2可發(fā)現(xiàn),不同專家對素質排名的看法存在較大差異,且多數(shù)專家未將所有素質進行完全排序,專家選出的身體素質主要包括移動速度、速度耐力、力量耐力、快速力量及柔韌等,而對其他身體素質較少關注。
表2 教練員對身體素質的選擇及排序
本文對400 m身體素質進行進一步更深層次的分析,根據(jù)專家對身體素質重要程度的排名情況,選取八種較重要的身體素質,分別賦予8-1的自然權數(shù),并計算出八種身體素質的分值。由表3可發(fā)現(xiàn),序值與所選身體素質的排序基本一致,八種身體素質按其序值排序依次為:速度移動(序值153)>速度耐力(序值131)>快速力量(序值119)>力量耐力(序值116)>節(jié)奏(序值52)>柔韌性(序值38)>放松(序值20)>最大力量(序值11)。
表3 教練員選擇身體素質頻數(shù)及其序值
對身體素質合理選擇并進行科學訓練,是取得良好訓練效果的關鍵。從專家對身體素質選擇的結果來看,400 m是一項以速度素質(移動速度、速度耐力)和力量素質(快速力量、力量耐力)為主,其他身體素質為輔的項目,不同身體素質在項目中發(fā)揮著不同作用。我們可參考巴雷特的分析方法,對不同身體素質的重要性進行分析與歸類,他在研究社會財富時發(fā)現(xiàn),占比重較少(20 %)的人的收入占社會總收入的多部分(80 %),而其他人(80 %)的收入只占少部分
(20 %),由此可發(fā)現(xiàn)“關鍵少數(shù)與次要多數(shù)”這一現(xiàn)象。經(jīng)濟學家朱蘭及其他研究者發(fā)現(xiàn),許多領域內都存在同樣現(xiàn)象,并把這一現(xiàn)象稱為“二八法則”。[5]
運動員優(yōu)異成績的取得需要多種素質的支撐,但少數(shù)重要素質在訓練中起決定性作用。依據(jù)“二八法則”,累積序值達到80 %的若干素質稱為A類,在隨后10 %~20 %區(qū)間的為B類,最后的稱之為C類。因此,筆者將運動員身體素質累積序值達81.10 %所包含的身體素質為A級,包括移動速度、速度耐力,快速力量、力量耐力;將節(jié)奏、柔韌性、放松及最大力量截取為B級,將相對力量、反應速度及有氧耐力截取為C級。
A級四類身體素質占八種素質總序值的81.10 %,B級占17.90 %,C級占1 %。此時,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專家對身體素質重要性的認同感為A級的身體素質對400 m成績的貢獻在80 %左右,B級在18 %左右,C級的貢獻最少。由巴雷特分析可知,我國高水平女子400 m運動員核心身體素質包括“移動速度、速度耐力、快速力量、力量耐力”,在訓練過程中,應圍繞核心身體素質展開。
2.3.1 核心訓練手段選擇
在400 m專項中,采用最多的是發(fā)展核心身體素質的訓練手段。依據(jù)訓練手段的結構特點,訓練主要以單一周期性練習為主。筆者根據(jù)文獻資料、訪談及觀察的結果,整理出400 m的常用訓練手段,對整理的訓練手段進行專家評議,并進行統(tǒng)計,篩選出10種較重要的訓練手段。
選取訓練手段主要是為了發(fā)展核心身體素質。我們把十項訓練手段定義為x,把x包含的元素定義為xi,核心身體素質定義為u,把u包含的元素定義為ui。
x集合與u集合的關聯(lián)程度,依靠專家評分來確定,在此,將x與u的關聯(lián)定位為三個等級:相關性強為A,相關性中為B,相關性弱為C。
2.3.2 核心訓練手段實證研究
在身體素質中,A類可定義為核心身體素質,這其中移動速度(153)最為重要。在十項常用訓練手段中,與移動速度相關性強的訓練手段有四種。由于負重全蹲與站立式起跑30 m數(shù)據(jù)源問題,本研究選取100 m與200 m進行相關性分析并制訂評價標準,這兩種手段不僅是用來發(fā)展移動速度,也是評價移動速度的重要方式。
2.3.2.1 核心訓練手段相關性分析
對世界優(yōu)秀女子400 m運動員的400 m最佳成績分別與100 m、200 m最佳成績進行相關分析。由表4可發(fā)現(xiàn),二者的雙側檢驗顯著性概率分別為0.027(100 m)、0.018(200 m),概率均小于0.05,該結果表明運動員400 m成績與100 m、200 m成績有高相關,進一步表明100 m、200 m移動速度訓練是發(fā)展400 m移動速度的合理手段。
2.3.2.2 移動速度評價標準構建——100 m與200 m
對運動員身體素質進行評價,即定位身體素質的水平與層次,使教練員對運動員的身體素質有直觀的了解,這對訓練有重要意義。測量與評價的目的是建立一種標準,將運動員的指標差異進行客觀的反映,評價對運動訓練過程具有重要影響,科學的評價是訓練計劃制訂、實施及調控的基礎。[6]
本研究評價方法包括兩種,即評級評價與評分評價;身體素質指標選取世界優(yōu)秀女子400 m運動員的100 m與200 m最佳成績,數(shù)據(jù)來源于國際田聯(lián)官方網(wǎng)站。制定標準前,首先對數(shù)據(jù)進行正態(tài)分布檢驗,由檢驗結果可知,100 m與200 m最佳成績基本服從正態(tài)分布要求,因此,可以建立評價標準(見表4)。
(1) 評級評價。等級評價標準的制訂采用離差法,評價等級數(shù)為七級,各等級人數(shù)比例分布為中間多,兩頭少,呈對稱分布,評價標準如下表所示。該評價標準屬于低優(yōu)標準,等級分界點的劃分按以下步驟進行。
表4 世界優(yōu)秀女子400 m運動員七級評價標準
(3) 評級、評分標準化處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我國高水平女子400 m運動員較世界優(yōu)秀女子400 m運動員的成績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們先對世界優(yōu)秀女子400 m運動員的評級、評分標準進行標準化處理,再得出適合我國高水平女子400 m運動員的評級、評分標準。
世界優(yōu)秀女子400 m運動員普遍具備良好的移動速度能力,獲得400 m優(yōu)異成績的運動員,都具有較高的100 m與200 m運動成績[7],均達到運動健將及以上水平。反觀我國女子400 m運動員,其移動速度能力普遍偏弱,與世界優(yōu)秀女子400 m運動員相比有較大差距,這是我國女子400 m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重要問題。
里約奧運會男子400 m賽事中,南非短跑名將范尼凱特不僅奪得冠軍,還以43.03 s創(chuàng)造了新的世界紀錄,他超強的移動速度能力(100 m跑9.98 s,200 m跑19.94 s)為他破世界紀錄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女子400 m世界紀錄保持者科赫,同樣具備超強的移動速度能力,其200 m最佳成績位列歷史第九位,甚至超過了許多200 m專項運動員。移動速度對400 m專項成績有重要影響,移動速度能力越強,速度儲備就越強,而速度耐力水平便會越強。因此,在400 m訓練中,必須重視移動速度訓練(見表5、表6、表7)[8-16]。
表5 我國高水平女子400 m運動員評級評價分界點
本研究在專家調查的基礎上,對我國高水平女子400 m運動員的核心身體素質進行選擇,并指出核心身體素質應以發(fā)展移動速度為主,這與張繼輝、龍文富的研究基本一致;對核心訓練手段進行選擇,篩選出十項最重要的訓練手段,這與龍斌的研究相符。制訂反映移動速度能力——100 m與200 m的評價標準,可為評價移動速度及合理發(fā)展兼項提供參考。
表6 我國高水平女子400 m運動員100 m成績標準百分對照表
表7 我國高水平女子400 m運動員200 m成績標準百分對照表
續(xù)表7
首先,發(fā)展400 m以速度為主、耐力為輔盡管已是目前的共識,但速度與耐力的發(fā)展比例如何,仍是未解之謎,不同的人看法不同,本研究未能給出合理的比例范圍,但這將是未來研究的關鍵。其次,核心訓練手段眾多,不同訓練手段之間如何搭配才能取得最佳訓練效果,這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