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平
(貴州省威寧縣龍場鎮(zhèn)營坪小學 貴州 畢節(jié) 553104)
合唱教學是中小學音樂教學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合唱教學以欣賞、訓練和表演為主,通過欣賞多種類型的合唱曲目,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聽覺和樂感,提升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和鑒賞能力;通過合唱訓練與表演能夠提升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和音樂表現(xiàn)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歌唱習慣。
當今社會伴隨著各種影視、廣播等音樂媒體的發(fā)展,以及流行通俗音樂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小學生吟唱的大多是流行歌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合唱魅力的機會較少,久而久之對合唱十分陌生,學生對合唱童聲歌曲的興趣淡薄。因此,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經(jīng)常選擇一些優(yōu)秀的具有強大震撼力的合唱作品進行合唱訓練,讓他們細心聆聽各聲部的旋律,提高合唱的聽覺能力,從而激發(fā)學生合唱興趣,提升學生多聲部合唱的能力。當學生對合唱有了強烈的學習興趣時,他們就會自覺的認真唱好每一個音符,仔細領會歌曲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使他們從音樂本身的旋律中體會合唱藝術的美,注意高低聲部的協(xié)和,體現(xiàn)合唱作品的藝術魅力。例如在音樂課堂先讓學生聽《黃河大合唱》曲目,再講解《黃河大合唱》創(chuàng)作者和當時的創(chuàng)作背景。學生通過聆聽和比較,提高了感受、體驗和理解音樂的能力。學生通過感受合唱的魅力,從中體會到合唱在聽覺上的感染力,并感受黃河氣勢磅礴的魅力,領會歌曲的含義,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此外,在小學高年級學生中選拔一些特長生和熱愛音樂活動的學生組建學校合唱團,能夠激發(fā)學生參與合唱的熱情,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和藝術修養(yǎng)。
音準既是進行歌唱的基礎,而且在合唱藝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掌握音準和節(jié)奏是唱好合唱的基本條件。在合唱教學中,強化音準練習能夠潛移默化地改變和形成學生對音樂的美感。注重音準的訓練首先要讓學生多聽和多練,通過聽和模唱,讓學生去感受不同的音高。
合唱歌曲往往都是高聲部旋律比低聲部強,比低聲部更容易學唱。低聲部很難唱出美感,而且很容易被高聲部拉過去,唱著唱著就會變成高聲部齊唱。如果低聲部唱得很美,跑調(diào)的機會就會減少。如在教學合唱歌曲《紅蜻蜓》時,先請會唱樂譜的學生唱樂譜,不會唱樂譜的學生用“嗚”來學唱低聲部的旋律。邊哼邊用手劃出旋律的旋律線。等學生熟悉了低聲部的旋律,讓學生加上紅蜻蜓的翅膀根據(jù)三拍子邊唱邊左右飛。在此基礎上再請學生飛出力度的強弱。學唱歌詞的時候,請學生在聆聽老師示范唱的基礎上唱低聲部歌詞。學唱的時候就請學生想象自己是美麗的紅蜻蜓,表現(xiàn)出歌曲的力度和情感。唱準音高和節(jié)奏后,請學生回憶小時候一些美好事情,把低聲部演唱得非常有感染力。唱好低聲部后,請學生學唱高聲部。教師在平時課堂中要重視童聲音樂合唱,鼓勵學生在課堂中積極主動參與。
合唱中二聲部合唱教學是小學高年級教學中的難點,我在三年級上冊合唱教學的發(fā)聲訓練中滲透音階練習、聽單音、唱音程等不同的方式方法進行合唱基礎訓練。例如在教學《讓我們蕩起雙槳》二聲部合唱時,開始上課后,先讓學生拿出口琴和豎笛,老師在黑板上寫出二聲部合唱樂譜,讓學生把樂譜讀熟后,再把學生分成二組進行旋律學唱。每組采用部分學生吹奏口琴,部分學生視唱旋律的方法進行練習,并不斷地交換角色。在口琴的輔助下,學生逐步樹立起了音準的概念,音不準易走調(diào)的現(xiàn)象消失了。這樣的訓練形式將器樂教學和合唱教學有機融為一體,從而實現(xiàn)了訓練形式的多樣性和常態(tài)化,達到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效果。
合唱教學是提高學生音樂素質(zhì)的有效手段,在小學音樂課堂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合唱教學的優(yōu)勢創(chuàng)新合唱教學模式,采取多樣化的合唱方式提升學生的歌唱技巧;優(yōu)化合唱題材的選擇;有效拓展合唱課堂教學內(nèi)容。學校通過組織開展有秩序的合唱活動,提升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和音樂表現(xiàn)能力,使學生在合唱藝術中感受音樂的魅力,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