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木乃
(西南民族大學 西南民族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41)
《瑪牧特依》是廣泛流傳于彝族地區(qū)的重要教育經典,是彝族民間口頭文學的主要代表作品。它的流傳方式主要有口耳相傳和手抄本。表現形式多以民間格言、詩歌等形式體現在傳統(tǒng)文化中。[1]《瑪牧特依》是彝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是彝族人的生存哲學,是彝族社會評判是非得失的道德標準,是彝族先民人生觀、價值觀的總集。由于版本較多,其內容的側重點也各有不同,如《瑪牧特依》以經典史詩的章節(jié)形式,按照彝族男人從小到大、從大到老的年齡線索,分年齡段深刻闡述了現實之中富有哲理性的人生規(guī)律,闡述了世間萬物皆有自己的生存和生活規(guī)律的道理。而《居次瑪牧》摻雜了有關彝族的史實,根據史實,告誡人們要懂得歷史,以史為鑒等[2]。本文中的《瑪牧特依》,主要以馬鑫國和張德華編著的版本為參考,以社會治理為視角,挖掘彝族瑪牧文化中蘊含的道德教育智慧,為彝區(qū)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模式提供新思路。
彝族《瑪牧特依》作為一部著名的教育經典,在彝族社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多方面的社會功能。人類一切活動的最核心問題都是人的問題,而不是人制造出來的社會問題,因此,在國家治理的背景下,以社會治理為新視角、新理論、新方法,探討彝族《瑪牧特依》文化內涵,對彝區(qū)社會治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瑪牧特依》是一部影響深遠的彝族倫理學教科書,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教育經典?!冬斈撂匾馈分械摹艾敗睘榻逃?、訓導、勸導之意,“牧”為智慧、善良、賢德、優(yōu)良之意,“特依”即為書、經典?!艾斈痢睘椤敖逃薄皠裆啤保艾斈撂匾馈本褪恰敖逃藗?yōu)槿颂幨赖慕浀洹?,其目的是教人向善,?guī)范人們的道德行為。其“內容涉及倫理、哲理、心理、生理、宗教、歷史、社會、民族、民俗以及教育、語言等諸多學科。語言通俗,思想敏銳,是古代彝族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哲學思想、倫理道德及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也是古代彝族人民在其社會內部中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上和行為準則上規(guī)定性的法則?!盵3]《瑪牧特依》規(guī)定人在幼兒期、兒童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不同時期應該具備相應的思想道德,教育人們可以和不可以做什么、應該和不應該做什么,可以和應該怎么做、不可以和不應該怎么做,講述著為人處世之道。
《瑪牧特依》屬于彝文文獻中的大眾文獻,其具體的成書年代不可考,“從眾說紛紜及書中所包羅的彝族社會歷史、階級關系、風俗習慣、倫理道德、人生觀、價值觀等內容來看,它不可能是出自一時一地一人之手,而應是不同時代彝族先民群體智慧的結晶,是在長期口頭流傳的基礎上定型的。傳說中的阿組子普、巴克拉惹、阿都爾樸等人則可能在本書的形成過程中曾起到過收集、整理、規(guī)范的作用?!盵3]清代木刻本《瑪牧特依》,前部分是古人遺留下來的,與各手抄本大同小異,后部分是主持此書刻印者省者烏谷新增的,嶺光電先生將其翻譯出版,并把書名譯為《教育經典》。
彝文文獻木刻本很少,常見的有《瑪牧特依》和《勸善經》等,而《勸善經》是道教《太上感應篇》翻譯而來,木刻本的出現可能是彝族土司為了管理彝族社會,推行道德教育,學習其他民族先進思想并在彝區(qū)推廣,《瑪牧特依》木刻本應該最先由彝族土司發(fā)展而來,不應該是源自民間,只是如今它在彝族民間影響深厚而已。2014年11 月,彝族《瑪牧特依》經國務院批準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目,此次發(fā)布共分十類,將《瑪牧特依》劃分為民間文學。它是彝族社會內部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關系之行為準則和道德規(guī)范,是彝族人思想道德的重要尺度,具有豐富的道德教育價值,至今在彝族社會生活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瑪牧特依》的主要內容涵蓋了家庭倫理、社會秩序、人生哲理等方面,其特征主要表現為地方性知識傳統(tǒng)、詩性傳說、群眾性等方面[4]。彝族社會道德思想以其語言文字、思維邏輯、人際關系和物質文化為土壤,反映出彝族獨特的價值觀念,尤其是《瑪牧特依》的倫理道德思想,深刻反映出彝族的社會價值標準。《瑪牧特依》是彝族世代相傳的道德教育經典,它兼具民族性、大眾性、社會性、道德性、教育性、常識性、生活性與人文性等綜合性特征,以培養(yǎng)優(yōu)良、賢能、文明、有道德者為目標,影響著人們的道德思想觀念,規(guī)范著人們的行為,維系著彝區(qū)的社會秩序。
《瑪牧特依》訓導人們在不同時期要有相應的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情操,要求人們和睦相處,使社會和諧安寧?!冬斈撂匾馈纷鳛橐徊块L期流傳在彝族民間的彝文經典,其內涵豐富,思想深邃,是千百年來彝人治政安邦、訓世育人的思想源泉,在維系彝族傳統(tǒng)社會的穩(wěn)定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5]。《瑪牧特依》對不同階段、不同群體、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人分別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準則,且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融于生活,易于傳誦,并且能夠及時地得到強化,使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接受到各種道德教育,在彝族社會中起著道德教育功能。通過人們的內心信念、習俗和社會輿論約束人們的行為,修身養(yǎng)德,自覺維護社會公共秩序。它對于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起著重要作用,是涼山彝族社會生活正常運行,社會秩序相對穩(wěn)定的重要精神力量。
《瑪牧特依》是彝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是彝族社會倫理道德的標準,其內容包含文明和諧、誠信善良、勤勞團結等思想,是人類真、善、美的具體表現。彝族歷來非常重視道德教育。《瑪牧特依》被譽為彝族的道德經典,其核心思想是“德治”,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主導“仁善”,注重個人品德修養(yǎng)。它的宗旨是教育人們從善、行善,做一個道德情操高尚的人,追求一種“至善”的道德境界。《瑪牧特依》以一個人為成長歷程,強調不同成長階段應該具備的“德”與“行”,教導人們應該怎樣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對人們的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有著深遠影響?!冬斈撂匾馈肥且妥迩О倌陙淼赖轮卫淼乃枷朐慈?,在規(guī)范人們思想道德和意識行為,協(xié)調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對彝族社會的穩(wěn)定和人際關系的和諧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瑪牧特依》對彝族社會、歷史、文化、民俗等情況的真實記錄方面具有較強的原生性,最終目的是通過道德教育,實現彝區(qū)社會和諧穩(wěn)定。其思想深邃,影響深遠,內涵豐富,涉及民族學、教育學、哲學、倫理學、文學、民俗學、社會學等內容,具有重要的文化傳承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
彝族自古以來非常重視道德教育,《瑪牧特依》是規(guī)范倫理道德的教育經典,是前輩教育后人,智者教育百姓,從而達到啟之以蒙,曉之以理,明之以德,導之以行,效之以法的目的?!冬斈撂匾馈房芍^是彝族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論理道德教育經典,對調節(jié)人們思想、約束人們行為、協(xié)調人際關系、規(guī)范社會行為、調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秩序和穩(wěn)定,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是《瑪牧特依》的主旨和出發(fā)點,強調教育為先、以文化人、以文鑄魂。儒學思想家主張人性存在著修養(yǎng)和教化的可能性,將道德置于社會生活秩序的首要地位。彝語“瑪”為“教”、“調教”“勸導”之意,以教育方式進行教化人?!艾斈痢睘椤敖逃薄皠裆啤敝?,就是教育人們?yōu)槿颂幨?。《瑪牧特依》認為人不同而智慧不同,知識也有差異,如“就以知識論,君長知識以千計,調解人知識以百計,祭師知識多如牛毛。”[6](P172)強調人類學習知識的重要性,只有學習了才會做事做人,學習知識貴在于學習他人。如“君長執(zhí)政晚,采納祭師調解人的點子;調解人斷案晚,參照舊案例;祭師學祭晚,照著經書做;工匠學藝晚,模仿他人藝;百姓從牧晚,求教老牧人?!盵6](P175)反復強調人類需要學習,沒有不學習的人,不學習的話,做不好事情,會造成社會矛盾,不利于人心穩(wěn)定和社會和諧,《瑪牧特依》主張以文化教育來教化人,即以文育人。
《瑪牧特依》強調學習的重要性,缺什么學什么,不懂什么學什么,學以致用。如“有時能講者為貴,故學演講的口才;有時勝者為貴,故學制勝的武術;有時勇者為貴,故學打仗的戰(zhàn)術?!盵6](P177)強調以文化來教育人,增長人的知識,開發(fā)人的智能,教化人的思想,約束人的行為,培養(yǎng)人的道德,維護社會秩序。它在生成道德人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文化教育功能,認為人生而無知,知識是靠學習獲得的,所以人的一生都應學習,接受教育,強調人在幼兒期、兒童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不同時期要學習一些共同的知識,恪守一些共同的原則和規(guī)范,具備相應的道德,以使人向善,生成社會欣賞的道德人為宗旨。教育人們可以和不可以做什么、應該和不應該做什么,可以和應該怎么做、不可以和不應該怎么做,講述著為人處世之道。通過人們的內心信念、習俗和社會輿論約束人們的行為,修身養(yǎng)德,自覺維護社會公共秩序。對于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起著重要作用,是涼山彝族社會生活正常運行、社會秩序相對穩(wěn)定的重要精神力量。
廉恥是《瑪牧特依》的精髓和道德底線,強調道德至上、以德育人、以德樹人。彝語“雄”為“恥”“羞”之意,“雄禮”或“雄東”為“知恥”“可恥”之意。只有讓人知道恥,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才能真正做到“雄禮”?!靶邸笔且环N羞恥之心和道德感,即知好與壞、知善與惡、知是與非的道德良心,內心信念和最后的道德底線。若沒有德,那就喪失了做人的資格。強調男女有別,人若超越了“雄”,就做出了可恥的事,那么他就無法在彝族社會安身立命。還強調以德服人,如“人的品德不能太差了,要是君長品德差,司權大印得不到;要是姻親之間品德差,難以得到門當戶對的姻親;要是家門之間品德差,難以得到血緣的親戚;為人要是品德差,難以得到知心的朋友;子孫后代品德差,難以進入朋友圈。聯(lián)姻靠的是好品德,交友靠的是好品德,朋友器重的是好品德,斗敵靠的是好品德,宴請客人靠大方?!盵6](P234-235)它告誡人的品德不能太差,不能做傷風敗俗的事情,并認為以道德來引導,以倫理來約束,人們自然會知道羞恥,而不去做“恥”的事。
《瑪牧特依》以偷盜為恥,以拐妻為恥,以奸幼最為恥,以亂倫最可恥,如“品行不端的男人,血親之中行竊又拐妻,遭到眾人的譴責,終成無助的孤家寡人?!庇秩纭翱匆姺蕢训呐Q?,千萬別偷家門的,看見漂亮的女子,千萬別拐家門妻?!痹偃纭笆郎夏腥瞬灰胪当I,偷了別人害自己,偷了近親要設宴賠禮,偷了遠親要宰牛賠禮。偷盜行為最無恥,盜賊為人所不齒,偷錢換來偷褲穿,偷褲脫線破爛掉;貪吃莫偷家中的食物,貪肉莫偷雞,貪色莫奸幼?!盵6](P202)不能行騙偷盜,尤其不能做出人倫關系敗壞的事,在彝族社會中姨表兄弟姐妹間嚴禁婚配或發(fā)生性關系,如果姨表兄妹間發(fā)生性關系,就被視為亂倫,進行處死。奸淫人妻,也會被處死。因為做出羞恥、無恥、荒淫之事,對彝族人來講倫理道德敗壞,是件最可恥的事,已經沒有任何意義茍活于世上。
《瑪牧特依》強調禮儀為根、崇尚禮儀、行之有禮,將禮儀視為必守的大德和最高法律準則。彝族自古以來崇尚禮,彝語“品”為“禮”之意,“品益”為“禮儀”“禮節(jié)”“禮貌”“文雅”之意。費孝通在《鄉(xiāng)土中國》中指出:“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guī)范。合于禮的就是說這些行為做得是對的,對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單從行為規(guī)范這一點說,禮本和法律無異,法律也是一種行為規(guī)范。禮和法不同的地方是維持規(guī)范的力量。”[7]在一定意義上講,禮具有法的意義。蘇克明認為,彝族“禮”的內涵是極為豐富的,可以是一種儀式,也可以是人的儀表態(tài)度,或者是人際交往的關系和人格修養(yǎng)?!岸Y”是涼山彝族行為的準則?!岸Y”的社會道德首先是對秩序的建立。它是每個社會成員必須嚴格遵守,不得違反的。在日常生活中,“禮”無處不體現出嚴格的秩序性,長幼順序是任何民族都遵守的原則,但涼山彝族也許更為嚴格一些[8]。
禮是道德行為,對人們的行為進行必要的節(jié)制和束縛,解決人與社會的各種矛盾,使社會和諧運作。禮在《瑪牧特依》中十分豐富,尊敬長輩,聽從父母,強調人們要以禮待客,要以禮相送,以禮送君臣,以禮送畢摩,以禮送女兒等,沒有以禮相送的話,不管怎么樣都不行。勸導人們一定要懂禮、學禮,禮尚往來。 《瑪牧特依》可謂是彝族的“三綱五?!?,可謂是彝族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經典。在涼山彝族沒有成文法的情況下,“禮”成了涼山彝族社會最高的法律準則,指導人們的社會行為。在待客、喪葬、婚嫁、戰(zhàn)爭、訴訟、交易、體育等社會活動中都有不成文的規(guī)定[8]。“禮治”思想是《瑪牧特依》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禮治”思想中形成了一致的道德觀念,如崇尚禮儀、以禮至上、文明禮貌、以禮待人、行之有禮、非禮勿動、尊老愛幼、尊重女性等。這些道德觀念是彝族社會生活正常運行,社會秩序相對穩(wěn)定的重要精神力量。禮是每個人的行為準則,是每個家庭的生活準則,更是社會的法律準則。通過禮可以針對性加以治理,對于加強道德治理而言,禮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重要作用。彝族道德規(guī)范需要“禮”的支撐,彝族社會秩序需要“禮”的維護。
仁善是《瑪牧特依》的核心和道德宗旨,強調仁善為本、以善報善、以惡報惡。中國傳統(tǒng)道德修養(yǎng)以“仁”為核心,包括對道德倫理的認識和實踐,即“知”和“行”。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以孔子和孟子為代表的儒家,首先提出“仁”的思想,認為“仁義”是最高的道德原則。彝語“扎”為“善”“仁”之意,“博扎”為“仁善”,“黑瑪扎”為“心善”,善的根本是心善,對于每個人都要有善的態(tài)度?!霸笔堑赖滤仞B(yǎng)的理想標準,是每個社會成員思想道德的根本原則。《瑪牧特依》倡導懲惡揚善:“賢人不告鄰里狀,獵狗不咬鄰里豬,不要騎著高大的騾馬,做著尋覓豬獾與豪豬足跡的小事,不要穿著豪華的衣服,做著腰間捉虱的丑事?!盵6](P163)心善要“千萬別懷壞心眼,君長懷了壞心眼,糾紛案件惹人君;臣子懷了壞心眼,糾紛案件惹臣子?!盵6](P221)愛待家人應“世上之父養(yǎng)了兒,作為兒子應愛父,作為父親應育子;世上之母養(yǎng)了女,作為女兒應愛母,作為母親讓女美。要是父親不愛兒,無人照料其竹靈;要是兒子不愛父,無處可棲身。”[6](P169)不管是從權利與義務,還是利益關系,都強調了“仁愛”思想,告誡人們人與人之間不能沒有愛。
《瑪牧特依》提倡人們要存善心,去惡念,如“賢者莫心黑,要是賢者心黑了,斷案不公出命案,優(yōu)秀小伙賠了命;小伙莫心黑,要是小伙心黑了,賢者無案斷。”[6](P209)又如“莫要使壞害他人,使壞害人子孫不興盛;對人莫心黑,心黑子孫人丁不興旺……祖輩做人不要霸道,祖輩做人太霸道,子孫后代必受其牽連。”[6](P211-212)同時主張以善報善,以惡報惡,如“要以善報善,不以善報善,無人來行善;要以惡報惡,不以惡報惡,常常來作惡?!盵6](P238-239)懲治那些不守規(guī)則、不守秩序的行為,強化人們的仁善思想。它非常重視一個人的“善言善行”,善是社會行為準則,善體現著每個人的社會良心。它要求人們心善行善,善待他人,互相幫助,團結友愛。團結友善是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保證,維護社會的團結友善是每個人的責任和社會道德。
慎獨是《瑪牧特依》的落腳點和最高道德境界,強調社會關懷、慎獨慎微、修身養(yǎng)德。中國傳統(tǒng)道德主張通過博學慎思、篤行踐履等修養(yǎng)方法,最終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它以“圣賢”“君子”“慎獨”三種境界為修養(yǎng)目標,強調通過修身養(yǎng)性,確定理想人格,成就“內賢外王”。彝語“魯禮”是“慎獨”,更準確地說“魯禮”是“立德修身”,更是“內賢外王”,如同老子《道德經》中的“上善若水”。彝族將有德之人稱為“魯禮”,它是品德高尚、厚德載物、修身養(yǎng)德的典范,是一個人最好的品德修養(yǎng)?!棒敹Y”要求人們自覺自省,慎獨慎微,修身養(yǎng)德,誠實守信,克己私欲,淡泊名利,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懇懇做事。一個人要做到“魯禮”的話,自覺從各個方面不斷修身養(yǎng)德?!冬斈撂匾馈芬笕藗円趧谟赂遥骸吧朴谔幨氯素斀耘d盛,善于牽牛犁道直,善于耕作莊稼旺,善于積攢家富裕?!盵6](P162)要誠實守信:“處人處事不要不誠信,對人講話不要講謊言。”[6](P208)要遵紀守法:“牛羊守規(guī)矩,擲石不擊它;閹雞守規(guī)矩,公雞不啄它;閹牛守規(guī)矩,公牛不抵它;人若守規(guī)矩,禍事不惹他?!盵6](P162)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只有遵守規(guī)則,才能平平安安。“魯禮”是個人實現自我價值,走向“慎獨”境界的內在需要。
人們?yōu)榱嗽诘赖律线_到“魯禮”,不斷培育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靠道德自覺和自律,最終達到“自律”?!冬斈撂匾馈窂娬{不要貪財:“好男貪財降名望,小人貪肉降名聲。不要貪一時之財,要謀一生富;不貪一天食,要謀一生糧?!盵6](P238)不要輕浮:“切莫學習輕浮人,那些輕浮的人們,腰間總是插著笛,手里始終拿口弦,如此之人愛惹禍?!盵6](P217)強調不要學習輕浮的人,自己更不能輕浮,人輕浮的話就“魯阿禮”,即沒有修養(yǎng),道德品行壞,人品差。當人們的道德都達到“自律”時,即自己約束自己的思想,自己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棒敹Y”不僅是外表的穩(wěn)重,而且是人心穩(wěn)定、人心至善,對社會關懷。它注重修身養(yǎng)德,做到謙虛穩(wěn)重,言談舉止得體,自覺自律自省,慎獨慎微。它以道德修養(yǎng)用內心的信念規(guī)范自我行為,自我反省和自我約束,達到“慎獨”的境界,對進一步加強社會思想道德建設,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長治久安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概言之,作為一種追求真、善、美的行為模式, 《瑪牧特依》把善與惡、“變化”與“循環(huán)”、“平等”與“關愛”作為其哲學基礎,并在此基礎上對人生進行建構,提出了個人行為、群體行為及人與人關系應遵守的基本規(guī)范[9]。彝族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一直十分重視道德教育,注重給人們注入正統(tǒng)的倫理規(guī)范和價值觀,讓人們樹立家支觀念、認同家支特征、維護家支利益、遵守家支制度,把《瑪牧特依》文化的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家支觀、社會觀注入人們的靈魂,使之成為合格的社會人。《瑪牧特依》幾千年來代代相傳,家喻戶曉,在彝族民間廣為流傳,對彝族社會道德影響范圍廣,影響力深厚,貫穿于彝族社會中,其道德思想具有民族化、生活化、儀式化、規(guī)范化等特征,人們將其作為思想行為規(guī)范、生活準則、道德標準和社會準繩,對于教育后代和培育道德,具有重要的道德教育作用和現實意義。加強彝區(qū)思想道德建設應該從彝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養(yǎng)分,深入挖掘彝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倫理道德,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chuàng)新,講好彝族《瑪牧特依》,教好人們愛家、愛集體、愛國,弘揚彝族文化的真善美,為彝區(qū)社會治理服務。
在社會治理背景下,《瑪牧特依》為彝區(qū)倫理道德建設提供了美德資源,對于鍛造民族精神,提升民族和社會責任感,改善社會風氣,維系社會和諧,提升社會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義。《瑪牧特依》對彝族來說,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是彝族社會一致認同的倫理規(guī)范、道德觀、價值觀、人生觀、家支觀和社會觀。《瑪牧特依》中的核心思想“瑪牧,雄禮,品益,博扎,魯禮”分別強調“教育為先,道德至上,禮儀為根,仁善為本,社會關懷”等價值觀念,有力促進了彝族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和發(fā)展?!冬斈撂匾馈吩谡{節(jié)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中發(fā)揮著積極作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在彝族社會中有著重要地位和影響,具有多方面的社會功能,強調行善戒惡、人人平等、尊老愛幼、尊重女性、不奸淫幼兒、孝敬報恩、文明禮貌、以禮待人、誠實守信和以德服人等,這些原則和規(guī)范,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具有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我們應該正確認識《瑪牧特依》的道德教育重要性,吸取精華,剔其糟粕,古為今用,使之在社會轉型時期,為彝區(qū)社會道德教育思想建設服務。 《瑪牧特依》是彝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挖掘出其道德教育思想,對于當下彝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服務彝區(qū)社會治理有積極意義,在建立法治社會的進程中,也為道德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有益的新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