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慧
(廈門市第三幼兒園,福建廈門,361000)
隨著社會對人口素質要求的不斷提高,家長對兒童早期教育越來越重視,很多家長會選擇讓孩子進入早教機構學習,不論是公立機構還是私立民營機構。盡管很多孩子參加過早教機構的課程,與家長分開過獨處過,但由于早教機構和幼兒園有區(qū)別,因此,很多幼兒進入幼兒園依然有很多問題出現(xiàn),如分離焦慮、生活自理能力弱、無法盡早融入集體、大動作發(fā)展滯后等。幼兒的行為習慣和各方面發(fā)展很大程度上受看護人的影響,看護人的不良習慣會影響幼兒的發(fā)展,在幼兒進入幼兒園后就會表現(xiàn)出來。
課堂作為教師和幼兒直接交流的場所,是開展托幼銜接教學活動的主要陣地,合理利用課堂銜接能夠讓幼兒提前掌握進入幼兒園的必備技能。 在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當中,托兒所及幼兒園的教師應注重教學理念和教學材料的多元化、一致性,并確保相互之間的遞進拓展。托兒所要盡可能給幼兒提供體驗幼兒園教學活動和環(huán)境的機會。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時,既要確保課程符合當前幼兒的接受能力和身心發(fā)展水平,又要注意提升課程間的銜接性。因此,托兒所和幼兒園的教師應積極溝通交流,以確保課程內容的合理性。在托兒所課程中可以適當滲透幼兒園的課程內容,托兒所教師可以邀請已經步入幼兒園的幼兒來托兒所進行學習經驗的溝通與交流,使托兒所的幼兒能夠對幼兒園的學習模式、環(huán)境以及課程安排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此外,托兒所還可開展“幼兒園課程預習”的教學活動,如唱幼兒園教的歌曲,以幫助幼兒提前了解和熟悉幼兒園課程。綜上所述,合理安排和開展課程之間的銜接,能夠使幼兒們提前了解和接觸幼兒園的授課模式和教學特點,從而讓幼兒在升學后更快地適應全新的環(huán)境。
由于同伴之間的年齡相仿,心理和思維特點較為相似,因此同伴間的交流可促進幼兒學習適應能力和社會能力的提升。教師要定期組織開展同伴間的交流活動,教師要促進幼兒間自發(fā)交流。例如,托兒所的教師可在課外時間,將幼兒園和托兒所的幼兒聚在一起交流,讓幼兒園的幼兒進行能力展示、為托兒所的幼兒答題解惑,共同做游戲,加強托幼之間的銜接。通過該活動,一方面可以讓幼兒結交更多的新朋友,鍛煉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幼兒同伴交流的開展,從而使托兒所的幼兒在相互交流和分享經驗的過程中實現(xiàn)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以更快地適應幼兒園的教學和生活環(huán)境。
家庭教育在幼兒教育當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決定幼兒學業(yè)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因此學校和幼兒家庭之間要做好雙向溝通和交流,實現(xiàn)合力教學。在教學活動的開展中,家庭和學校相輔相成,家庭能夠從學校的教育成果反饋當中得到信息,學校可從家庭反饋之中掌握幼兒的動態(tài)。我們要注重家庭在教育當中發(fā)揮的作用,通過各種活動和手段引導家庭參與到教學中來,加強學校和家庭間的聯(lián)系。例如,幼兒園教師在開學前可對即將入學的幼兒進行家訪,以了解和掌握幼兒的基本信息和狀態(tài),并向家長詢問他們對孩子的期望。同時,幼兒園也可向家長寄出信件,在信件中標明開學日期、入園必備的物品和開放活動的擬定舉辦時間。在開放活動當中,幼兒園可邀請家長和幼兒園教師走訪班級,與幼兒共同參與活動。這樣,家長不僅能夠了解幼兒在學校的學習情況,而且還能夠和教師針對教育問題進行交流討論,有利于教育信息的共享以及課程內容的設計。此外,教師要根據每個幼兒和家庭實際狀況的不同,編制相應的家庭教學手冊和資料,以確保家庭教育的順利開展,加強學校和家庭教育的聯(lián)系,以確保幼兒能夠順利步入幼兒園。
社區(qū)作為幼兒的主要生活環(huán)境之一,是幼兒結交同伴,家長和教師相互熟悉的重要場所,影響幼兒的成長、學習和對幼兒園的適應。因此,我們還要注重對社區(qū)資源的利用,以促進托幼銜接穩(wěn)定開展。社區(qū)可以向幼兒家庭分發(fā)錄像資料或小冊子,動員社區(qū)內資源,如兒科醫(yī)生、圖書館協(xié)助和指導家庭開展教學工作。并且,社區(qū)之間可以對接,以獲得更加廣泛、全面的信息,幫助幼兒提升適應幼兒園學習和生活的能力。此外,社區(qū)的幫助還有利于對特殊幼兒開展一對一管理,使教師能夠在開學前與幼兒建立聯(lián)系,從而讓特殊幼兒在步入幼兒園后更快、更好地適應全新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最后,社區(qū)活動能夠密切托幼教師、家庭、銜接支持者和幼兒同伴等各主體間的聯(lián)系,從而有利于托幼銜接教育穩(wěn)定的開展和落實,達到提升幼兒學習和適應等各方面能力的目的。
1.開設入園親子互動課程
幼兒園可以有針對性地將社區(qū)內2—2.5歲幼兒和家長請進幼兒園,以促進幼兒情緒、社會性、語言、認知、精細動作、大肌肉動作等各方面發(fā)展為目的,設計開展托幼銜接親子互動課程。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問候互動、大運動游戲、精細動作操作、親子閱讀、藝術欣賞表現(xiàn)、告別再見等活動。
家長在親子活動中根據教師的要求,嘗試用教師指導的方法和幼兒一起游戲。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可進行巡回指導,及時肯定已掌握操作要點的家長,同時對一些方法上有誤的家長進行及時糾偏。在活動結束時,教師可向家長提煉本次活動的目標及價值,講解幼兒發(fā)展關鍵期的特點以及幼兒價值觀如何指導跟進等。
親子互動課程可以讓家長直接體驗、直接調整,并得到直接反饋。家長與教師可以在師生互動、親子活動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教師要將正確的育兒理念傳遞給家長,指導家長進行幼兒托幼銜接的準備工作,讓家長在和幼兒共同活動的過程中掌握游戲要領、教育意義,幫助家長切身領會“早期教育是生活中的教育”“父母即教師”和“自然物、生活物品、廢舊物是教玩具”等理念。
2.舉辦早教親職講座
針對社區(qū)2—3歲幼兒及幼兒家長,幼兒園可有針對性地開展多場早期教育親職講座。講座的主題可以多種多樣,如圍繞嬰幼兒早期身心均衡發(fā)展的五個方面進行講座,講解大運動、精細動作、適應能力、語言、情緒和社會行為,引導和幫助家長了解0—3歲嬰幼兒發(fā)展規(guī)律、發(fā)展特點以及父母在此期間的重要作用等,從而為嬰幼兒創(chuàng)設適宜成長的環(huán)境,促進嬰幼兒身心五大領域的健康發(fā)展。講座要注重引導家長教育觀念的轉變,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如家庭教育是早期教育成功的主要因素,家長必須花費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關注幼兒的成長過程,樹立家庭教育是一個“雙向互動”與“共同成長”的觀念等。
3.家園社區(qū)共享早教資源
在托幼銜接方面,幼兒園要利用人力資源優(yōu)勢,有計劃地增設硬件設施,加強相關軟設施和基礎設施的建設。為了能夠使幼兒更好地度過托幼銜接期,幼兒園可設置樣板房、購置相關圖書等。比如,可以設置0—3歲的樣板房,購置大量0—3歲嬰幼兒教玩具和圖書,這些設施要對幼兒和家長免費開放,促進家長教育觀念的改善。
1.科學摸底,家園攜手
幼兒園可以尋求社區(qū)幫助進行適齡幼兒情況摸底工作,組織適齡幼兒及家長來園參與適應性活動。幼兒園的親子課程要經過精心設計,可涵蓋語言、社會、大動作、精細動作、適應性(認知)五大能區(qū)的發(fā)展和家長指導要點等。事實證明,入園親子互動課程是優(yōu)化托幼銜接直接有效的方法。通過活動,一方面可以促進2—3歲嬰幼兒身心五大能區(qū)的發(fā)展,活動中教師與嬰幼兒的互動、教師與家長的互動、家長與家長的互動,可以對家長的育兒觀念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讓家長學會使用變通的方法,將理念和實踐延伸到家庭教育中,從而幫助2—3歲嬰幼兒順利完成托幼銜接工作。
2.建立檔案,跟蹤指導
幼兒園要為參加親子活動的幼兒建立簡單的“個人成長檔案”,記錄幼兒在幼兒園里的成長點滴,記錄幼兒的特點和指導要點,記錄幼兒的進步情況,使跟蹤指導更有針對性。例如,幼兒A不喜歡參與集體游戲、對陌生人表現(xiàn)出抗拒,喜歡獨自一人,在社會交往中存在明顯缺陷,語言表達發(fā)展較遲緩,是需要進行干預的對象。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后,教師應及時記錄,和家長進行進一步的溝通。新生入園后,所在班級教師對幼兒A建立了個案觀察追蹤檔案,同時特別針對幼兒A制訂了干預策略,取得家長的配合后,帶幼兒做了測評,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融合教育。經過一年的努力,幼兒A進步很大,現(xiàn)在能融入集體環(huán)境,情緒穩(wěn)定愉悅,能嘗試和同齡人游戲和交往,生活自理能力得到較大提升。
3.入園適應,提前銜接
每年9月開學前,幼兒園可組織即將進入幼兒園的幼兒及其家長分批到幼兒園參觀,讓他們熟悉幼兒園的環(huán)境和教師。教師可安排幼兒及其家長分批入園參加活動?;顒又?,幼兒園要開放游戲場、閱讀室、活動室、多功能室等,讓幼兒和家長了解幼兒園的環(huán)境。每次的活動都要設入園迎接、保健檢查、集中活動、盥洗和喝水、自由活動等環(huán)節(jié),讓幼兒了解和熟悉幼兒園有序的學習和生活。由于分批人數(shù)少,每個幼兒能獲得更多的關注和機會,有利于幼兒順利進入幼兒園這個“大家庭”。同時,教師在這樣的過程中近距離地觀察了解幼兒,了解了每個幼兒的個性特征,對幼兒集體生活中的一些問題行為或習慣有所記錄。
4.幼兒入園,做好前測
在幼兒進入幼兒園之前,幼兒園可對幼兒和家長進行統(tǒng)一的問卷調查,針對幼兒的各方面發(fā)展情況,做詳細的了解和調查,并進行分析,以全面掌握入園幼兒的各方面情況。通過問卷調查,教師可以了解幼兒身心五大領域發(fā)展情況并進行分析比對。這樣可以使小班段教師、保育員全面了解幼兒的情況,針對不同的幼兒制訂不同的培養(yǎng)策略,在平時的一日生活中引導更具針對性和個性化,教師也能夠在日常的看護和教學過程中,對幼兒應該發(fā)展的方面進行單獨培養(yǎng)、個性培養(yǎng)。
5.月齡分班,細化指導
幼兒園可以采用“按月齡分班”制,即根據入園幼兒的月齡,以3—4個月為界限,組合編班。通過月齡分班制,能夠將能力發(fā)展水平均等的幼兒編入同一班級,這樣可以避免幼兒、家長之間的橫向比較,給予幼兒平等和諧的環(huán)境,保護幼兒的自信心。此外,教師要根據幼兒的月齡發(fā)展特點,創(chuàng)設適宜的環(huán)境,提供適宜的玩具材料,制訂符合幼兒特點的教學計劃,這樣,幼兒培養(yǎng)專業(yè)性、針對性、目標性就更強了。例如,同一個班級的幼兒都處在平衡能力發(fā)展的關鍵期,那么教師就可以在組織戶外活動、開展游戲時有目的地創(chuàng)設平衡能力鍛煉的機會。在全班幼兒自理能力欠缺并需要進一步培養(yǎng)時,教師可以重點實施幼兒自理能力培養(yǎng)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