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群
近日在書法老師程寶源老先生處學習書法時,程老跟我講到了這樣一個小故事:年輕的程老曾向一個著名書法家討教什么樣的字才是好字,那位早已成名的老先生回答說‘沒有什么大道理,看著舒服的字,就是好字”。講完這個故事,程老先生一笑了之,可是這個故事卻給了我一些靈感。最近我一直想聊聊什么才叫好茶,怎奈才疏學淺,話在嘴邊,想來想去都想不出怎么去描述它,程老這個故事一下子讓我想到兩個字:舒服。
其實我早該想到“舒服”二字,因為這兩個字程老經(jīng)常提到。寫字要用到這兩個字,喝茶也要用到這兩個字,與人相處更要用到這兩個字。程老今年83歲高齡,作為成名已久的老一輩書法家,不追求名利,不擺架子。他講自己喜愛書法,癡迷書法,是“玩”書法,寫字讓他感覺“舒服”,這種境界讓人肅然起敬。其實癡迷茶葉也是一樣,也要有“玩”茶的心態(tài)。書法與茶葉品飲自有相通之處。言以至此,我也就此來談?wù)労炔枥锩娴摹笆娣倍帧?/p>
用“舒服”來評價茶葉雖也有些不盡人意,可是也能較為準確的顯出其中的精神。
理解任何東西都是先由簡入繁,再由繁入簡——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雖同為“舒服”,但是評價一款茶葉,每個階段的“舒服”標準又大為不同。初接觸喝茶時,是由簡入繁的過程。茶友往往以外表好看、茶香、茶甜為舒服標準。初學的茶友追求茶葉外表細嫩整齊,樣子好看??诟懈呦恪⑶逄?。茶味輕、不澀口。
過了這個階段至開始入門時,便開始慢慢注重茶湯入口那一剎那口感以外的感覺。這個階段茶友品鑒茶葉以略帶苦澀、略有回甘,香氣幽而不沖,入口清甜為舒服。開始追求一點兒茶味層次感和口感變化,已經(jīng)慢慢脫離簡單喝茶的品飲方式。但仍是以茶味淡薄,口感清甜為主,這便是入門級的“舒服”。
接觸茶葉時間再久,至下一個階段,就不過分注重入口的清甜了。這個階段品鑒茶葉不怕入口苦、澀。但求滋味強,茶味重,湯感要好,回甘生津持久迅速,以給人較強的愉悅感為舒服標準。會開始注意喉嚨是不是發(fā)干,以及口腔里各個部位的感覺。對體感也開始有所關(guān)心,這個階段的茶友往往專業(yè)詞匯比較豐富,對一款茶能較為全面的評價,所以這個階段的“舒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這也是由簡入繁的終點。
等再過個三年五載,如果還能接觸更好的標桿茶,慢慢的喝茶便開始由繁入簡了。茶友能接受更強烈的茶味,追求很劇烈的層次感變化。對沖泡有很高的要求,要根據(jù)口腔需要的不同感覺來尋找味道。對香氣只欣賞而不迷戀,對湯感,水路有較為敏感的認知。品鑒茶葉時,心思多放在品飲過后口腔、喉韻、體感的整體感覺上來。對好茶的描述會從一大堆專業(yè)詞語中跳脫出來,變成“爽、過癮”諸如此類的形容詞。此階段茶友講的舒服,就代表一個茶的整體感覺好。舒服的標準也許是一個突出的點吸引他,也許是整體給人很強的愉悅感。但總而言之,會從對“點”的評價變成對“面”的評價,更注重的是一款茶的協(xié)調(diào)性。這種喝茶高手如果評價一款茶說:“這款茶,喝下去,真舒服”。那就是對這款茶極高的評價。
如果再至骨灰級發(fā)燒友,對茶之真味追求到極致。走遍山山水水,村村寨寨。了解生態(tài),了解工藝。知好茶之“天命”。懂得“看天做茶,看茶做茶”,好茶之可遇而不可求、粒粒皆辛苦的特點,和它的獨一無二性。那就開始由喝茶轉(zhuǎn)為對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上來了。這個階段喝茶,追求的更多是一款茶要喝著“舒服”,但這種舒服是一種一言難盡,是包含前面所有的舒服在內(nèi),是對山水與茶的理解,是追求茶味極致的一種感覺。有點兒像廣告里講的“就是這個味”。所以不喝茶的人很難理解的——喝茶到最后,追求的是身心的舒服,是一種綜合的感覺。這里看似從繁復(fù)的喝茶又回歸到簡單。但是請注意,這里的舒服,是需要前面大量的積累而來的,是沉淀下來的知識。絕不是“適口為珍”般任意的舒服。
大師常常講一句話,佛曰:不可說。這句話原來是形容參加法會的佛、菩薩、鬼神等眾生之多,無量無邊,無法用數(shù)字說清楚。也就是說心生震撼,不可思議,一言難盡。我認為用來形容喝茶也頗為合適。什么是好茶,喝著舒服的茶。茶湯一入口,來自各個方面的愉悅感如潮水般涌上心頭,諸多美妙感覺達到一種頂峰,這滋味讓人感覺不可思議,奧妙無盡,心生喜悅,無法用言語準確的表達出來,這就是真正的好茶。
茶之舒服一言難盡,又無法言盡。只能通過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品鑒能力和認知來認識它。越是了解它,越是覺得只能作為旁觀者欣賞它滋味的奇妙,卻永遠也無法掌握、猜透它的秘密。
茶之好一言難盡,茶之學亦是一言難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