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思默
摘? 要:本文旨在對改編自楊志軍暢銷小說《藏獒》的動漫電影《藏獒多吉》中體現(xiàn)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進行解讀。文章首先對少數(shù)民族文化進行了定義與類別的劃分。其次,依照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劃分,文章對電影中體現(xiàn)出的西藏服飾藝術、西藏飲食藝術等物質文化與西藏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進行了相應的解讀。
關鍵詞:《藏獒多吉》;西藏;少數(shù)民族文化;物質文化;精神文化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02--02
一、電影簡介
電影《藏獒多吉》取材改編自作家楊志軍發(fā)表于2005年的長篇小說《藏獒》。影片主要講述了一位漢藏混血的小男孩田勁,在母親去世后,由城市來到藏區(qū)投奔身為赤腳醫(yī)生的父親,并在當?shù)厥震B(yǎng)了一只藏獒——多吉。在此之后,草原上發(fā)生了多次牲畜被襲事件,當大家都把懷疑的目光投向多吉時,多吉與主人田勁潛入深山,發(fā)現(xiàn)并消滅了真正的兇手——羅剎。而多吉也在最危急的關頭為保護自己主人的生命而亡。如同《狼圖騰》一般,電影原著《藏獒》也借由描述動物的故事反映當?shù)厣贁?shù)民族風情。電影制作方特此請來日本知名動漫影人小島正幸、
井上尚登、丸山正雄等擔任該片的導演、編劇及監(jiān)制;并聘請知名藏族女歌手阿蘭·達瓦卓瑪演繹影片的主題曲《呼喚》。作為國內鮮有的以少數(shù)民族題材動漫影片,影片一經(jīng)上映就贏得各方關注,入圍有“動漫戛納”之稱的法國昂西國際動畫電影節(jié),更成為2011年中日電影周開幕式的主要影片。
二、民族文化的定義與類別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起來的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飲食、衣著、住宅、生產工具屬于物質文化的內容;語言、文字、文學、科學、藝術、哲學、宗教、風俗、節(jié)日和傳統(tǒng)等屬于精神文化的內容。民族文化反映該民族歷史發(fā)展的水平,也是本民族賴以生存發(fā)展的文化根基所在。
三、電影《藏獒多吉》的民族文化解讀
作為一部反映西藏少數(shù)民族題材、描寫藏區(qū)人民生活的動漫影片,電影《藏獒多吉》的主創(chuàng)人員在影片的創(chuàng)作中運用并融合了大量的藏族少數(shù)民族元素,力圖突出影片的異域特色,傳播與宣揚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與特色元素。以下,本文將對該影片中運用并反映的獨有的優(yōu)秀藏族民族文化進行一一解讀。
(一)物質文化
物質文化是指人類創(chuàng)造的物質產品,包括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以及創(chuàng)造物質產品的技術。物質文化來源于技術并與社會經(jīng)濟活動的組織方式直接相關。具體包括飲食、服飾、建筑、交通等
1、西藏服飾藝術在電影中的體現(xiàn)
在電影《藏獒多吉》中,電影的主創(chuàng)人員在人物形象設計上充分繼承與發(fā)展了藏區(qū)人民獨有的服飾藝術。舉例而言:田勁、田勁的父親拉格巴、田勁的密友諾普等男性形象的設計則主要以身著藏袍、內著內襟、腰系腰帶、腳蹬藏靴為主。其身著的藏袍為藏族人民典型的日用服飾,具有肥大、長袖、寬腰、右襟的特點,是一種無需量體裁衣的直線服裝。通常農區(qū)藏民藏袍為氆氌所制,即藏毛呢所編制;而在田勁一家生活的牧區(qū),藏袍則多為皮毛皮革所制。藏族男子通常普遍身著藏袍,系腰帶,上身可鼓出成大行囊,內裝干糧等生活日用品。藏族人通常選擇單袖穿著藏袍,并依據(jù)多變的氣候選擇雙袖穿戴或雙袖系至腰間。在氣溫驟降的夜間,藏袍還可做棉被裹身。牧區(qū)藏民普遍腳蹬長筒藏靴,原料多為牛皮,制作工藝相對簡單,藏語稱其為“楚朗”。
而田勁父親拉格巴其女助手梅朵拉姆和阿瑪拉老奶奶的形象設計則著力突出了藏族人民尤其是藏區(qū)婦女服飾的裝飾特點。梅朵拉姆的形象設計主要為編發(fā),如主創(chuàng)人員為梅朵拉姆設計梳了很多的小辮子披在背部,依照藏區(qū)青年女子的裝飾習慣,為其在頭部設計了黃色裝飾的“巴珠”。而為阿瑪拉老奶奶則設計了以銀幣裝飾發(fā)尾。而與男性角色形象設計顯著不同的是,主創(chuàng)人員為電影中的女性人物設計了諸多色彩艷麗的配飾—如梅朵拉姆佩戴的艷紅色紅珊瑚項鏈與阿瑪拉老奶奶佩戴的大型琥珀項鏈等。
2、西藏飲食文化在電影中的體現(xiàn)
為了突出影片的民族特色,宣揚推介藏區(qū)獨有的飲食文化,電影《藏獒多吉》還專門安排了一場田勁初到草原向梅朵拉姆姐姐了解酥油茶制作過程的戲份。電影的主創(chuàng)人員以酥油茶——這一西藏人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及外界眾所周知的民族文化符號為切入點,在電影中全面且滲透性地向觀影群體介紹了西藏的飲食文化。
首先,影片借由田勁及其父親日常生活的場景,向觀影群眾反映了西藏人民的食文化。由于青藏高原平均海波4000米以上且氣候條件較為惡劣,故當?shù)鼐用竦闹魇扯嘁郧囡环N高寒地區(qū)作物磨細成面后制成的糌粑為主食。由于田勁一家生活在牧區(qū),故其食用的主食還包括牛羊肉等食物,這在田勁每日與父親進食的餐譜中有所體現(xiàn)。西藏地區(qū)獨特的食文化催生了其獨特的茶文化。由于氣候條件所限,青藏高原匱乏蔬菜及水果。藏區(qū)人民為補充維生素等營養(yǎng)、消化食用的高熱量肉類故養(yǎng)成了食用茶飲的習慣。作為茶馬古道上的重要一員,藏區(qū)人民的飲茶歷史可追溯至漢唐時期。而其日常經(jīng)常食用的酥油茶則以羊油搗制的上層酥油搭配茶磚茶葉熬制而成。藏族人民在飲茶中形成了自身獨特茶文化——即“敬、逸、和、靜、怡,即獻茶有禮,是為敬;用茶不羈,是為逸;以茶調食,是為和;飲茶寧心,是為靜;茶事寓樂,是為怡?!?/p>
(二)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人類在從事物質文化基礎生產上產生的一種人類所特有的意識形態(tài),它是人類各種意識觀念形態(tài)的集合。是作為觀念形態(tài)的,與經(jīng)濟、政治并列的,有關人類社會生活的思想理論、道德風尚、文學藝術、教育等精神方面的內容。
*西藏宗教信仰在電影中的體現(xiàn)
電影《藏獒多吉》所描繪故事發(fā)生的場景——青藏高原,一方面因其瀲滟斑斕的湖光山色、奔騰馳騁的江河淙溪、白雪皚皚的雪域高原、廣袤無邊的草原森林聞名于世,而另一方面又因其常年地處高原寒帶地區(qū)、空氣較為稀薄、物種植被較為匱乏、生存條件較為艱苦等原因,造就了當?shù)厝嗣衽c眾不同的宗教信仰——泛神論,即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宗教活動與對與生存環(huán)境密切相關的山川、湖泊、風雪冰雹,以及動物的廣泛崇拜。
苯教為西藏地區(qū)最為古老的宗教,廣受藏族地區(qū)民眾所推崇與敬仰。具體產生年代無從可考。苯教教義提倡多神崇拜,即天上有風神、雷神、冰雹神等;地面有山神、水神、家宅神等。春耕要請谷神,秋收要答謝土地神等等。具體到電影而言,例如:藏獒多吉的名字多吉雍直,則意為岡仁波齊山神的大護法大德勝樂金剛。而坐落在青藏高原阿里地區(qū)居于西藏九大神山之首的岡仁波齊,藏語譯名為神圣的雪山,被認為是苯教創(chuàng)始人的誕生地、眾多苯教神靈的失樂園,不僅被西藏苯教教徒,被乃至尼泊爾、印度的眾多教徒以轉山、磕長頭等方式予以崇拜。電影中收養(yǎng)藏獒多吉的牧區(qū)民眾為其取此名號,則充分體現(xiàn)了當體民眾對神山的敬畏與崇仰、對動物的重視與尊重。其他體現(xiàn)西藏地區(qū)苯教教義的影片元素還有掛在田勁家中的長角牛頭骨,體現(xiàn)了藏區(qū)民眾對牦牛的動物崇拜。曾有傳說,藏區(qū)比如部落的三位創(chuàng)始首領誕生于一對太陽下暴曬三年的牦牛角間滾出的蛋。
除了本土的教義之外,西藏地區(qū)較為重要的教義則為藏傳佛教。佛教起源于印度,一支經(jīng)南下傳到達泰國、老撾等地,興盛不衰;一支北上傳入中國的中原地區(qū),逐步形成為漢傳佛教;而另一支西進進入青藏高原成為藏傳佛教。相傳藏傳佛教由印度大師蓮花生傳入西藏,為破除阻力,藏傳佛教廣泛吸收苯教諸神作為其佛教護法,介于當?shù)剞r民牧民較為落后的知識水平,蓮花生將紛繁復雜的佛教經(jīng)典著作簡化為“唵嘛呢叭咪吽”,便于信徒信奉及供養(yǎng)。在電影中,阿瑪拉老奶奶經(jīng)常誦念并鐫刻的便為六字真言;除此之外,電影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了轉經(jīng)輪和五彩經(jīng)幡上也鐫刻的都是六字真言。
四、總結
本文旨在對動漫電影《藏獒多吉》進行少數(shù)民族文化解讀。首先,本文對少數(shù)民族文化進行了定義與劃分。其次,按照民族文化中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分類,本文分析了這兩種文化所包含的具體元素在影片中的體現(xiàn)。具體而言,文章首先分析了西藏服飾文化在影片中的表現(xiàn),即為男性角色設計的藏袍、藏靴;為女性角色設計的編發(fā)、巴珠等配飾裝飾。其次,文章探討了西藏飲食文化在影片中的體現(xiàn),例如男主角一家的午餐生活場景反映了藏區(qū)人民以青稞、牛羊肉等為主的飲食結構與飲食文化,而待客所用的酥油茶則反映了藏區(qū)人民源遠流長的茶文化。最后,文章闡述了西藏宗教文化在影片中的表述與傳達,片中藏區(qū)牧民為其藏獒所起的名字、家中用以裝飾的長角牛頭反映了當?shù)鼐用褚陨胶雍础游锏茸匀辉貫槌绨輰ο蟮谋浇绦叛?而片中反映的日常宗教活動中所出現(xiàn)的六字真言,則體現(xiàn)了藏傳佛教與本地本土宗教的融合。
參考文獻:
[1]王卓敏.中國動畫電影的全齡化研究[J]. 當代電影,2014(06),21-27.
[2] 張亞生、劉晃.略論西藏茶文化的發(fā)生與發(fā)展[J]. 農業(yè)考古,2005(04),205-210.
[3]夏格旺堆、巴桑潘多.略述西藏傳統(tǒng)的服飾習俗文化[J]. 西藏大學學報(漢文版) ,2007(22) ,20-39.
[4]孫玉萍.藏獒多吉的情感空間解讀[J].電影文學,2017(16),15-20.
[5]劉偉.簡論西藏的泛神信仰[J].中國藏學,2008(04),115-130.
[6]黃寶富.本土元素與想象空間——中國兒童動畫電影60年的后思考[J]. 當代電影,2009(06),125-130.
[7]楊波. 淺析民間文藝對中國動畫的影響[J]. 當代電視,2016(06),30-35.
[8]王芳.中國少數(shù)民族題材動畫片研究[J]. 電影文學,2017(05),33-40.
[9]羅利瓊.《藏獒》與《狼圖騰》之比較:文學與文化的層面[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2007(02),128-134.
[10]何星亮.圖騰與人類文明形成[J].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7(06),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