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云峰 楊敬民
摘 要:在《三國演義》中,東漢王朝從統(tǒng)一的局面到軍閥混戰(zhàn)、三國鼎立的局面,何進、董卓、曹操三人起到了關(guān)鍵的作用。而這三人中,何進可以說是這一歷史巨變的最先引發(fā)者?!度龂萘x》中,作者通過對史料的刪減、改造,將何進塑造成一個狂妄魯莽、優(yōu)柔寡斷、無謀而不聽勸諫的大將軍形象。何進這一人物形象在《三國演義》中的作用主要有:交代三分本源、凸顯人物性格和推動故事情節(jié)。
關(guān)鍵詞:何進 《三國演義》 引發(fā)者
歷史上,何進以外戚身份列居朝堂,對東漢政局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張國剛的《亂天下者:何進也》詳細梳理了何進與宦官斗爭導(dǎo)致天下大亂的前因后果。雷福平《何進與宦官的斗爭對東漢政局的影響》一文指出:雖然何進作為外戚專權(quán)僅一年時間, 但其與宦官的斗爭對時局卻產(chǎn)生了重大且深遠的影響。兩文均從史學(xué)角度出發(fā),指出何進對東漢政局的重要影響。在《三國演義》中,東漢王朝從統(tǒng)一的局面到軍閥混戰(zhàn)、三國鼎立的局面,何進、董卓、曹操三人起了關(guān)鍵作用。而在這三人中,何進無疑是這一歷史巨變的最先引發(fā)者。
在《三國演義》成百上千個人物形象中,羅貫中在小說前幾回用較多的筆墨對何進形象細致地進行了塑造,這與何進對當時政局的巨大影響是不可分割的。梳理歷史真相,分析何進所處歷史背景,了解其生平事跡,顯得頗為重要。
一、何進所處時代背景及何進主要事跡
東漢末年,漢靈帝任用奸佞,朝政腐敗。朝廷中宦官當政,朝廷外地方豪強勢力崛起,土地兼并問題日益嚴重,百姓無以為生,紛紛揭竿而起,發(fā)動大規(guī)模叛亂。
何進,南陽郡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qū))人,本出身屠家,因其妹入宮得寵的緣故,擔(dān)任了郎中、虎賁中郎將、潁川太守、侍中、將作大匠、河南尹等職。黃巾起義爆發(fā)后,何進被提拔為大將軍,征討黃巾,并得以建功封侯,從而進入東漢政權(quán)的核心。漢靈帝病逝后,“皇子辯乃即位,何太后臨朝,進與太傅袁隗輔政,錄尚書事”。何進由此大權(quán)在握,總理朝政。
何進出生貧寒,掌握大權(quán)后,引起一些宦官的嫉恨?;鹿馘看T因忌憚何進權(quán)力過大,說服漢靈帝調(diào)何進出京,以削弱何進的權(quán)力。此事被何進得知,故何進對蹇碩心懷怨恨。等何進把持朝政,“進素知中官天下所疾,兼忿蹇碩圖己,及秉朝政,陰規(guī)誅之”。袁紹等人積極建議誅殺宦官,以何進為代表的外戚勢力與以蹇碩為代表的宦官之間的矛盾逐漸加強。然而因為何后反對何進誅宦,何進在誅宦一事上猶豫不決。袁紹等為之出謀劃策,建議召四方猛士進京,以脅迫何后,何進以為然。但此謀遭到陳琳、曹操等人的反對,主簿陳琳諫曰:“《易》稱‘即鹿無虞,諺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況國之大事,其可以詐立乎?今將軍總皇威,握兵要,龍驤虎步,高下在心,此猶鼓洪爐燎毛發(fā)耳。夫違經(jīng)合道,無人所順,而反委釋利器,更征外助。大兵聚會,強者為雄,所謂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只為亂階。”曹操亦曰:“宦者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quán)寵,使至于此。既治其罪,當誅元惡,一獄吏足矣,何至紛紛召外兵乎!欲盡誅之,事必宣露,吾見其敗也?!比欢芜M俱未聽從。
聽聞何進召董卓進京,侍御史鄭泰、尚書盧植皆言不宜召董卓進京?!疤┠藯壒偃??!焙芜M之弟何苗也游說何進:“始共從南陽來,俱以貧賤,依省內(nèi)以致貴富。國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可收,宜深思之,且與省內(nèi)和也?!焙芜M一時狐疑,乃遣諫議大夫種邵宣詔止之。然而種邵雖一時止住董卓,何進之后使袁紹“專命擊斷”,又促令董卓進兵。董卓將要進京,使宦官懼而思變,終于設(shè)計將何進殺于嘉德殿前。董卓進京后,廢漢帝,亂朝政,地方割據(jù)起而攻之,天下由此大亂,其后乃有三國,而何進召董卓的決策無疑是這一歷史巨變的導(dǎo)火索。
二、《三國演義》中的何進
(一)狂妄魯莽 鐘惺在評陳琳、袁紹、曹操、何進時說:“陳琳、袁紹、曹操俱有定見,何進甚鹵莽?!毙≌f第二回寫漢靈帝召何進入宮,何進入宮途中,司馬潘隱告訴何進蹇碩的陰謀,何進聽后,一回宅邸便召集諸大臣,欲盡誅宦官,可見其輕率魯莽之態(tài)。曹操說宦官難以盡誅,何進便怒罵:“汝小輩安知朝廷大事!”第三回何后召何進入宮,陳琳、袁紹、曹操先后勸諫何進不要入宮,何進卻大笑道:“此小兒之見也。吾掌天下之權(quán),十常侍敢待如何?”言語神態(tài)之間,皆可見何進之狂妄。何進出身屠戶,突掌朝廷大權(quán),其狂妄魯莽的性格特點存在于其身是再合適不過了。
(二)優(yōu)柔寡斷 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說:“而進若持方寸之刃以擬猛虎,其呼將助也不擇人,其撓敗也無決志?!薄斑M之所恃者何后,舉動待后而后敢行,以婦人而敵宦官,智計不及,而多為之蠱?!秉S恩彤也評價何進:“進以銜碩之故,謀誅宦官,與陳蕃、竇武事同情異,以忠私之分也。借國事以快私讐,獻有不敗者,況如進之優(yōu)柔寡斷哉!”二人評價何進雖有所不同,但都指出何進優(yōu)柔寡斷。在《三國演義》中,何進的優(yōu)柔寡斷主要表現(xiàn)在兩次謀誅宦官之事。第一次謀誅宦官時,何進方率大臣立新君,掌朝廷大權(quán),可謂一手遮天。其時乘勢誅殺宦官,易如反掌,但何后數(shù)言便使何進作罷。中平六年(189)六月,何進鴆殺董后,其后,袁紹又以宦官散布流言為由勸說何進誅殺宦官。何進不思誅宦之必要與否,而求問于何后。何后居深宮,為宦官所圍繞,且何進之弟何苗因得宦官賄賂而說何進的壞話,何后自然不許。由此,何進謀誅宦官又以失敗告終。兩次計劃的失敗,與何進優(yōu)柔寡斷的性格是密切相關(guān)的。
(三)無謀而不聽勸諫 在《三國演義》中,作者主要通過召外兵入京一事來顯現(xiàn)何進的無謀。當袁紹建議何進召四方英雄入京時,何進以為“此計大妙”,毛宗崗評道:“偏是此計不妙,他偏說大妙,想何進胸中如漆?!弊x者以此可知何進胸中實無韜略。
何進不聽勸諫,小說中也多有表現(xiàn):在謀誅宦官時,曹操勸諫何進兩次,一次言不能盡誅宦官,一次言不當召外兵,何進叱、怒不聽;袁紹兩次勸諫何進誅宦,何進因何后不同意而不用;陳琳也勸諫何進不當召外兵入京,何進笑而不聽;董卓上書,何進以董卓書信出示大臣,鄭泰、盧植二人勸諫何進勿使董卓入京,何進又不聽;何后第二次召何進入宮,陳琳、袁紹、曹操三人都勸諫何進不要去,何進皆笑而不納。
最后,何進在掌握朝廷大權(quán)的情況下,因不納良言,最終一步步走向滅亡。小說第三回有一首詩概述其敗亡之由:“漢室傾危天數(shù)終,無謀何進作三公。幾番不聽忠臣諫,難免宮中受劍鋒?!贝嗽娍芍^何進敗亡的真實寫照。
三、《三國演義》中何進人物形象的作用
(一)牽線搭橋,交代三分本源 毛宗崗在《讀三國志法》中云:“三國之分,由于諸鎮(zhèn)之角力;諸鎮(zhèn)角力,由于董卓之亂國;董卓亂國,由于何進之召外兵;何進召外兵,由于十常侍之專政。故敘三國必以十常侍為之端也?!笨梢姡趰徴J為,東漢國家之亂在于董卓,而促使董卓亂國的人正是何進?!度龂萘x》中,羅貫中特意將何進與黃巾起義、漢靈帝、何后、董后、宦官、幼帝、袁紹、曹操、陳琳、董卓等人等事有效地連接在一起,起到了很好的牽線搭橋的作用。
(二)相互襯托,凸顯人物性格 由上文可知,何進的身上存在著狂妄魯莽、優(yōu)柔寡斷、無謀而不聽勸諫的特點,這些特點的顯現(xiàn),正是通過曹操、陳琳、袁紹等人的老成穩(wěn)重、勇敢果斷、智謀高超等特點的襯托而得來的。何進第一次謀誅宦官時,曹操備敘宦官之勢、之狀,其言可謂一語中的,但何進卻叱而不用。通過對比,何進的狂妄魯莽、曹操的遠見卓識一目了然。何進率大臣立新君,百官呼拜方畢,袁紹即果斷入宮捕殺蹇碩,而何進卻在何后的片言勸說下放棄誅殺宦官,從而喪失了一次誅殺宦官的好機會。由此對比,袁紹之果敢、何進之寡斷亦清晰可見。袁紹諫何進召外兵,何進欲從之,陳琳一針見血地指出此謀略的致命要害,并以時勢論證,勸諫何進不要采納,何進笑而不聽。通過對比,陳琳之老成善謀、袁紹之輕率少慮、何進之魯莽無謀可見矣。
(三)承前啟后,推動故事情節(jié) 《三國演義》中,何進宣召董卓入京是一個關(guān)鍵的情節(jié),意義重大。該情節(jié)前承何進謀誅宦官,后啟董卓亂國,對小說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起到了推動作用。曹操勸諫何進不要宣召外兵,何進不聽,曹操退曰:“亂天下者,必進也。”由后文的情節(jié)來看,曹操之言可謂有著極為精準的預(yù)見性。董卓進京,廢漢帝,殺朝臣,掠百姓,曹操矯詔,會集十八鎮(zhèn)諸侯以討之,四方軍閥群起響應(yīng),天下立時大亂。后文的群雄逐鹿、三國鼎立等情節(jié)皆由此而生發(fā)。
四、結(jié)語
綜上所述,小說中何進的形象是在歷史上真實何進的基礎(chǔ)上進行重塑的,作者通過對歷史上何進的事跡進行改造、刪減的藝術(shù)化處理,使何進形象恰如其分地鑲嵌在了小說之中。在整部小說中,正是由于何進召董卓的決策引發(fā)了董卓入京、軍閥混戰(zhàn),進而造成三國鼎立的局面。由此可見,何進這一人物形象在小說中是不可或缺的。
參考文獻:
[1] 張國剛.亂天下者:何進也[N].中國青年報,2018-7-20(004).
[2] 雷福平.何進與宦官的斗爭對東漢政局的影響[J].學(xué)理論,2011(9).
[3] 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5:1519,1519,1520.
[4] 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2013:1585,1586,1586.
[5] 陳曦中,陳衛(wèi)平點校.三國演義鐘惺評點本[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25.
[6] 陳曦鐘,宋祥瑞,魯玉川.三國演義會評本[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86:22,29,25,29,27.
[7] 王夫之.讀通鑒論[M].北京:中華書局,1975:263-264.
[8] 陳壽著,裴松之注,盧弼集解.錢劍夫整理三國志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27.
作 者: 武云峰,牡丹江師范學(xué)院文學(xué)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學(xué);楊敬民,牡丹江師范學(xué)院教授,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學(xué)。
編 輯: 趙斌 E-mail:mzxs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