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旎
(昆山市中醫(yī)醫(yī)院 江蘇 昆山 215300)
小兒厭食癥是指小兒食欲不振、見食不貪、厭惡進食的脾胃疾病,主要由喂養(yǎng)不當、長期不良飲食習慣引起,長期厭食會導致小兒營養(yǎng)不良、抵抗力下降,也會影響兒童生長發(fā)育,及早采取干預措施非常必要[1]。中醫(yī)理論對小兒厭食癥有獨到的認識,認為本病病位在脾胃,由飲食不節(jié)損傷脾胃,脾胃受納運化功能減弱引起,治療以健脾和胃、行氣化滯為主[2]。2018 年2 月—2019 年1 月,本院門診采用導滯湯及捏脊療法治療小兒厭食癥46 例,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8 年2 月—2019 年1 月于門診治療的小兒厭食癥患兒92 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6 例。觀察組中,男21 例,女25 例,年齡1 ~7 歲,平均年齡(4.4±0.2)歲,病程1 個月~1 年,平均病程(4.2±0.7)個月;對照組中,男22 例,女24 例,年齡1 ~8 歲,平均年齡(4.5±0.4)歲,病程1 個月~1 年,平均病程4.1±0.7 個月。兩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1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對小兒厭食癥的診斷標準:患兒長期食欲不振,形體偏瘦,面色少華,精神尚可,無腹膨脹,有喂養(yǎng)不當史[3];②年齡1 ~14 歲;③患兒及家長知情同意,自愿參與;④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2 排除標準 ①過敏體質(zhì)及對本方中某些藥物過敏者;②合并心、肺、肝、腎等臟器疾病,佝僂病等;③其他原因引起的厭食,如神經(jīng)性厭食等;④研究期間中斷治療者。
1.3.1 對照組 給予補鋅補鈣及益生菌治療。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chǔ)上,采用中藥導滯湯及捏脊療法治療,具體如下:
1.3.2.1 導滯湯治療 方用萊菔子10g、焦山楂10g、焦神曲10g、香附10g、陳皮5g、半夏5g、連翹10g、檳榔10g、炙甘草5g。加水煎,取汁200ml,每日1 ~2 劑,少量多次溫服。
1.3.2.2 捏脊治療 患兒全身放松,取俯臥位,術(shù)者雙手中指、無名指、小拇指虛握成拳,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從長強穴開始,用食指推動患兒皮膚,與拇指合作,共同捏拿起長強穴的皮膚,然后沿著督脈自下而上,雙手交替,按照推、捏、捻、放、提的順序,一直拿捏到大椎穴,如此循環(huán)3 遍。拿捏結(jié)束后,用拇指指腹揉按大腸俞、胃俞、脾俞各10 次。完成上述拿捏后,患兒脊椎可見稍微發(fā)紅。捏脊治療以6d 為1 個療程,間隔1 周治療1 次,持續(xù)治療4 次。
以上兩組患兒均持續(xù)治療2 個月,治療期間告知家長予患兒清淡飲食,少吃零食,引導患兒養(yǎng)成規(guī)律的生活和飲食習慣。
治療期間,調(diào)查兩組患兒食欲和食量改善情況。治療前后,分別空腹抽取靜脈血各1 次,檢測微量元素5 項,包括鋅(Zn)、鈣(Ca)、鐵(Fe)、鉛(Pb)、鎂(Mg)和免疫5 項,包括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補體C3(C3)、免疫球蛋白補體C4(C4)。
根據(jù)《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的相關(guān)規(guī)定[4]。顯效:食欲明顯增強,食量恢復到正常水平;有效:食欲有所恢復,食量有所增加;無效:食欲和食量均無變化。
數(shù)據(jù)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顯效32 例,有效12 例,總有效率95.7%,對照組顯效19 例,有效15 例,總有效率73.9%(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例)
治療后,兩組患兒微量元素水平、免疫因子水平均顯著改善,但觀察組改善更為明顯,多項數(shù)據(jù)的組間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表3。
表2 治療前后兩組微量元素5 項變化(±s)
表2 治療前后兩組微量元素5 項變化(±s)
組別 n 時間 Zn(μg/ml) Ca(mmol/L) Fe(μg/ml) Pb(μg/L) Mg(μg/ml)觀察組 46 治療前 0.64±0.12 0.55±0.18 0.81±0.21 17.0±2.44 19.6±3.24對照組 46 0.63±0.12 0.54±0.17 0.80±0.20 16.8±2.22 19.5±3.17 t-0.118 0.079 0.067 0.116 0.044 P->0.05 >0.05 >0.05 >0.05 >0.05觀察組 46 治療后 1.26±0.24 1.16±0.14 1.55±1.17 34.2±3.14 25.9±1.04對照組 46 0.92±0.19 0.81±0.16 1.19±1.14 21.0±1.25 21.2±3.19 t-2.003 3.536 0.435 5.945 6.391 P-<0.05 <0.05 >0.05 >0.05 <0.05
表3 治療前后兩組免疫5 項變化(±s,g/L)
表3 治療前后兩組免疫5 項變化(±s,g/L)
組別 n 時間 IgA IgG IgM C3 C4觀察組 46 治療前 0.67±0.17 7.41±1.08 0.65±0.21 0.84±0.21 0.31±0.14對照組 46 0.66±0.17 7.44±1.09 0.65±0.19 0.85±0.20 0.30±0.14 t 0.083 0.039 0.000 0.067 0.101 P>0.05 >0.05 >0.05 >0.05 >0.05觀察組 46 治療后 1.45±0.20 15.2±2.4 1.19±0.16 1.37±0.19 0.52±0.10對照組 46 1.18±0.25 10.8±3.5 1.04±0.25 1.15±0.26 0.35±0.22 t 5.745 7.029 3.409 4.681 4.722 P<0.05 <0.05 <0.05 <0.05 <0.05
中醫(yī)理論認為,小兒先天稟賦不足、后天失養(yǎng),致使脾胃不和,脾胃不和則失其健運之功,胃不和則失其納熟之效,進而導致厭食癥的產(chǎn)生??梢哉J為,小兒脾胃不和、運化失職是引起厭食癥的主要原因,其治療應(yīng)以行氣化滯、健脾和胃為原則[5]。
在本次研究中,我們給予觀察組患兒導滯湯和捏脊療法治療。導滯湯方中萊菔子可下氣消食,焦山楂可消飲食積滯油膩,焦神曲可健脾消食,香附、陳皮、半夏可理氣和胃,連翹可清熱散結(jié),檳榔可消食導滯,炙甘草可調(diào)和諸藥[6]。諸藥合用,共奏調(diào)和脾胃、消食健運之功效。捏脊可通過捏提等手法作用于背部督脈,督脈總督諸陽,可統(tǒng)御全身陽經(jīng)脈氣,我們在捏提督脈的同時對大腸俞、胃俞、脾俞進行按摩,可起到調(diào)節(jié)腸胃蠕動,促進淋巴回流,刺激消化液分泌等作用,進而增強小腸的吸收功能[7]。將導滯湯和捏脊療法聯(lián)合應(yīng)用,還可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從內(nèi)外同時發(fā)揮功效,促進患兒脾胃、腸胃功能的恢復。
從本次研究的結(jié)果來看,觀察組總有效率95.7%,對照組總有效率73.9%(P<0.05),表明導滯湯及捏脊療法治療小兒厭食癥效果理想。同時也可以發(fā)現(xiàn),治療后,兩組患兒微量元素水平、免疫因子水平均顯著改善,但觀察組改善更為明顯,多項數(shù)據(jù)的組間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導滯湯及捏脊療法能調(diào)節(jié)患兒機體微量元素水平,增加機體對微量元素的吸收,強化機體免疫功能。
綜上所述,結(jié)合本次研究的結(jié)果,可以認為,導滯湯及捏脊療法治療小兒厭食癥效果理想,可促進微量元素吸收,增強患兒免疫力,值得應(yīng)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