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湘君
電影《孔子》描繪了孔子在魯國實行以周禮治國的政治理想及其失敗的過程,及孔子攜徒周游列國的故事,片尾以一曲王菲演唱的《幽蘭操》結束:
蘭之猗猗,揚揚其香。
眾香拱之,幽幽其芳。
不采而佩,于蘭何傷?
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文王夢熊,渭水泱泱。
采而佩之,奕奕清芳。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
君子之守,子孫之昌。
《幽蘭操》作為古琴曲,又深蘊著中國士人對琴樂的熱愛。琴是士人修身養(yǎng)性的“琴棋書畫”四藝之首,也是中國傳統(tǒng)雅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琴之音優(yōu)雅平和、寧靜邈遠,既符合儒家溫柔敦厚的詩教說,也體現(xiàn)了士人高雅淡泊的心志和美學追求。
相傳孔子不用于世,于是作《幽蘭操》:“習習谷風,以陰以雨。之子于歸,遠送于野。何彼蒼天,不得其所。逍遙九州,無所定處。時人暗蔽,不知賢者。年紀逝邁,一身將老?!睋?jù)《樂府詩集》記載:“《猗蘭操》一曰《幽蘭操》?!豆沤駱蜂洝吩唬骸鬃幼孕l(wèi)反魯,見香蘭而作此歌?!肚俨佟吩唬骸垛⑻m操》,孔子所作。孔子歷聘諸侯,諸侯莫能任。自衛(wèi)反魯,隱谷之中,見香蘭獨茂,喟然嘆曰:蘭當為王者香,今乃獨茂,與眾草為伍。乃止車,援琴鼓之,自傷不逢時,托詞于香蘭云?!肚偌吩唬骸队奶m操》,孔子所作也?!?/p>
孔子博學多才而不為世用,明知不可為而勉力為之,為魯國的安定、周禮的恢復和仁政德治的理想奔走天下,歷經(jīng)磨難十余載,時光流逝卻不得施展才華與抱負,沒有呂尚那樣的為王者香的機會,只好空谷幽蘭徒然自芳。
不得志的孔子拖著疲憊的身軀和心靈從衛(wèi)國返回魯國時,已經(jīng)六十八歲了,弟子顏回安慰道:“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丑也。”仿佛對一切安之若素的孔子在歸途中看到蘭花搖曳于荒草之中,還是忍不住嘆息道:“蘭當為王者香,今乃獨茂,與眾草為伍?!?/p>
不論《猗蘭操》是否真為孔子所寫,因其借蘭傷情,惜瑤草之徒芳,悲時光之易逝,也的確暗合了孔子老年不為人知的孤獨和不得重用的幽怨,是“古來圣賢皆寂寞”(李白《將進酒》)的最好注解。“蘭當為王者香”寓意“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理想與抱負;“獨茂”寓意“窮則獨善其身”的處境,以及理想抱負不得實現(xiàn)而時光流逝的憂傷。在“梅蘭竹菊”四君子中,和梅的孤絕、菊的清傲、竹的氣節(jié)不同,蘭花以其內(nèi)斂含蓄的風華獲得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士人的情感認同。“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jié)”??鬃邮侵袊咳俗纺降氖ベt楷模,對士人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孔子而后的士人在幽蘭獨芳的情境中抒發(fā)了無限的感慨,表達了中國士人的人生理想和集體意識?!队奶m操》成為中國士人情懷的典型抒發(fā)。
宋朝郭茂倩《樂府詩集·琴曲歌辭》中收錄了鮑照、辛德源、崔涂、韓愈等人的《幽蘭》或《猗蘭操》。中唐時期的韓愈以恢復儒學道統(tǒng)地位為己任,力排佛老。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崇信佛教的唐憲宗勞民傷財,派人去把釋迦牟尼佛的一節(jié)指骨迎接到宮中來供養(yǎng),韓愈上《諫迎佛骨表》,觸怒唐憲宗,結果“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韓愈深感不用于世,因之擬《猗蘭操》:“蘭之猗猗,揚揚其香。不采而佩,于蘭何傷。今天之旋,其曷為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雪霜貿(mào)貿(mào),薺麥之茂。子如不傷,我不爾覯。薺麥之茂,薺麥之有。君子之傷,君子之守?!?/p>
這首詩歌正是電影《孔子》片尾曲《幽蘭操》所本。詩前序言曰:“孔子傷不逢時作?!痹姼杩芍^深得孔子之意,又何嘗不是韓愈借孔子之酒杯澆自我之塊壘呢?
古代士人無論是得志之時還是失意之際,琴相伴左右,中和雅正之音,使之寧靜高遠。
春秋末年,孔子周游列國時被困陳、蔡之間,“絕糧七日,外無所通,藜羹不充。從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講誦,弦歌不衰”。古琴曲《幽蘭操》相傳為圣人孔子所作,士人在寧靜玄遠的琴音中,追慕圣賢孔子,嘆惋幽蘭獨芳,借寓淡泊之志。在唐代,《幽蘭操》是非常流行的琴曲,白居易就曾經(jīng)寫下了《聽幽蘭》一詩表達自己的真切感受:“琴中古曲是幽蘭,為我殷勤更弄看。欲得身心俱靜好,自彈不及聽人彈。”
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幽蘭操》琴譜為唐代人手寫的文字譜《碣石調·幽蘭》,原物現(xiàn)存日本,記譜年代大約在武則天時期(690—705),文字所記是左右兩手在琴上演奏的指法,用共計四千九百五十四個漢字記錄樂曲,極具文物價值和史料價值。譜前有小序:“丘公字明,會稽人也,梁末隱于九嶷山。妙絕楚調,于《幽蘭》一曲尤特精絕,以其聲微而志遠,而不堪授人。以陳禎明三年(589)授宜都王叔明。隋開皇十年(590)于丹陽縣卒,年九十七,無子傳之,其聲遂簡耳?!备鶕?jù)該序可知,《碣石調·幽蘭》當時就去“碣石調”而以“《幽蘭》”稱之,譜前注有“一名《猗蘭》”,可知《猗蘭》為此曲的別名,唐人所記《幽蘭操》琴譜為南朝梁時的丘明所傳。1880—1884年,考據(jù)家楊守敬隨黎庶昌出使日本,在訪求古籍時發(fā)現(xiàn)了《碣石調·幽蘭》,把它影摹下來,編入其主持刻印的《古逸叢書》。自1884年影印刊行后,《碣石調·幽蘭》才逐漸為國內(nèi)的琴家所知。清末民初時,著名琴家楊時百歷時三年,將《碣石調·幽蘭》一曲彈出,并譯成減字譜和雙行譜(文字譜與減字譜對照),還將《碣石調·幽蘭》指法研究心得寫成《幽蘭古指法解》編入《琴學叢書》。楊時百原名楊宗稷,湖南寧遠人,非常敬仰《碣石調·幽蘭》傳譜者丘明的為人。丘明晚年隱居九嶷山,自號“九嶷山人”,楊時百也是九嶷山當?shù)厝?,遂?chuàng)“九嶷琴社”在京授琴,從而形成民國時期著名的“九嶷派”。此外,明、清時期的琴譜,如1425年朱權的《神奇秘譜》、1549年汪芝的《西麓堂琴統(tǒng)》、1802年吳灴的《自遠堂琴譜》等均收有《幽蘭》或《猗蘭》。而上述琴歌從詩體和篇幅上可以看出,音樂是不一樣的,它們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淵源關系已不可考。
古琴是中國傳統(tǒng)樂器的代表,古琴的中和、雅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琴成為士人修身養(yǎng)性的必備之器,“君子之座,必左琴右書”。至今流傳下來的琴曲有三千多首,堪稱樂器之首。唐代是古琴發(fā)展最為鼎盛的時期,清朝后期逐漸衰落,到今天,全國會彈古琴的也不過一萬人。令人欣慰的是,2003年,古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代表,古琴又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中,煥發(fā)出新的活力。與此同時,古琴還在一些有影響的影視劇中出現(xiàn),如電影《孔子》、《英雄》、《赤壁》,電視劇《三國演義》等,通過影視媒介的傳播,古琴為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了解并喜愛。古琴曲《幽蘭操》深刻體現(xiàn)了中國士人對琴文化的熱愛。琴是士人修身養(yǎng)性的“琴棋書畫”四藝之首,也是中國傳統(tǒng)雅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琴之音中和雅正,既符合儒家溫柔敦厚的詩教說,也體現(xiàn)了士人寧靜淡泊的心志和美學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