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理
(福建省南安市醫(yī)院心內(nèi)科 福建 南安 362300)
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是現(xiàn)代人群多發(fā)的常見疾病,在發(fā)病的同時常常伴有室性心律失常。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資料統(tǒng)計,50 歲以上的中老年是該疾病的主要人群,由于身體體質(zhì)等原因,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療難度較大[1]。本文將以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療方法為重點,著重讓學生掌握藥物治療方法和基本治療知識。本文選取2017 年10月-2018 年11 月在我院實習的20 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療教學體會,現(xiàn)將教學情況報道如下:
選取2017 年10 月-2018 年11 月在我院實習的20 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男患者6 例,女患者4 例,年齡為19 ~24 歲,平均年齡(22.1±1.8)歲;對照組:男患者5 例,女患者5 例,年齡為20-25 歲,平均年齡(22.5±1.7)歲。兩組實習生在性別、平均年齡、專業(yè)知識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無顯著差異性(P>0.05)。
選取2017 年10 月-2018 年11 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44 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作為教學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72 例。選擇的患者年齡段主要分布在30 ~77 歲,平均年齡(52.1±2.6)歲,全部患者均符合疾病診斷標準,兩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無顯著差異性(P>0.05)。
1.3.1 對照組 對本組的10 位實習生主要采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對新進的實習生進行宣傳教育,要求掌握科室的規(guī)章制度,發(fā)放教學大綱至每位實習生手中,要求他們提前熟悉教學大綱內(nèi)容,明確本次實習期間學習的疾病治療知識和實現(xiàn)目的。對本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藥物治療,根據(jù)患者個人病情選擇醛固酮受體拮抗劑、洋地黃等降壓治療。
1.3.2 觀察組 本組在對照組的教學模式基礎上,另外給予臨床用藥指導模式:(1)個性化教學:帶教老師要多與實習生交流、談心,充分了解每個實習學生的專業(yè)基礎、知識水平等,針對每個學生的能力水平,制定個性化的教學實習計劃,通過講座、病例教學等,讓實習生掌握疾病的心電圖診斷、臨床治療等知識,促進對理論知識的理解。(2)理論實踐相結合。在實習教學過程中,除了教授醫(yī)學理論知識,還要重點教授臨床用藥選擇。對本組72 例患者使用胺碘酮進行治療,兩周為一個療程。
(1)顯效:室性前收縮減少超過85%,患者的臨床癥狀的得到了顯著改善;好轉(zhuǎn):室性前收縮減少超過35%,患者的臨床癥狀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無效:室性前收縮減少低于35%,患者的臨床癥狀未出現(xiàn)改善[2]??傆行室燥@效率和好轉(zhuǎn)率相加。
觀察兩組實習學生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等指標,評價兩組教學效果。
數(shù)據(jù)采用SPSS21.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通過對兩組實習學生進行考核,觀察組實習學生的理論知識、臨床實踐等指標綜合評分高于對照組,組間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105,P<0.05),見表1。
表1 兩組實習學生的考核成績相比較
經(jīng)過對兩組教學病例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比較,觀察組的總有效率(94.4%)顯著高于對照組(68.1%),兩組間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教學病例患者的治療情況相比較[n(%)]
臨床教學是提升實習學生的主要途徑之一,通過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作為教學研究對象,讓學生掌握醫(yī)學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技能[3]。本文選取2017 年10 月-2018 年11 月在我院實習的20 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組并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結果顯示,觀察組實習學生的理論知識、臨床實踐等指標綜合評分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4.4%)顯著高于對照組(68.1%)P<0.05。表明,應用臨床用藥指導模式,對治療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教學效果較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