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 瀅
木工坊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區(qū)域之一。在木工坊,教師可以根據幼兒園的教育教學目標和幼兒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指導幼兒以自然物“木”為主要材料開展一切創(chuàng)意活動。對于幼兒來說,木工游戲容易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和冒險精神。從本園的實際案例來看,只要教師有高度的安全意識,在活動前充分做好準備與防范,如提供手套、護目鏡、安全帽等保護工具,在活動中指導得當,木工坊活動在理論與實踐上都是可行的。開展木工游戲不僅可以鍛煉幼兒的體能,還能提升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發(fā)展幼兒的勞動技能,幫助幼兒樹立與他人合作的意識。
大班幼兒具備了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愿意嘗試自主解決一些問題,不懂得在必要時尋求他人的幫助。
【場景一】花花來到木工坊參加活動。她先取出一把錘子,又從筐中取出一塊有一定厚度的木頭,然后嘗試用錘子將一個鐵釘釘入木板。她敲了一會兒沒有成功,于是就換了一塊薄一點的木板,努力想把釘子釘進去,可依然沒有成功。她又換了一塊木板再次嘗試,可釘了一段時間后仍然沒有成功。她看了看同伴,發(fā)現同伴選擇的是小釘子,于是她也換成小釘子再進行嘗試??墒?,她依然釘不進去。她與同伴交換了錘子再次嘗試,還是釘不進去。這次,她沒有急于嘗試,而是坐下來觀察同伴的動作,然后,她用剛剛同伴用過的木板再次進行嘗試。終于,她成功地將釘子釘進去了一點。她開心極了,又用力地釘了幾下,終于將小鐵釘釘入木板。隨后,她拿著這塊釘了釘子的木板給我看。
【分析】隨著年齡的增長,大班幼兒活動的自主性和主動性明顯提高。他們思維積極、活躍,愿意學習新事物,遇到困難時不愿輕易放棄,而是會繼續(xù)不斷地嘗試解決困難,他們常常采取“嘗試錯誤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努力找出一種比較合適或正確的操作方法。因此,根據幼兒的特點,在大班區(qū)域活動中,教師應努力創(chuàng)設幼兒自主探索的機會,大膽放手,讓幼兒自己克服在操作中遇到的困難。在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幼兒對木工活動的興趣很高。盡管花花在開展木工活動時遇到了困難,多次嘗試都不能將釘子釘進木板,但她并沒有放棄,而是通過不斷變換工具和材料進行嘗試。教師并沒有直接為花花講解釘釘子的方法,而是始終采取觀望的態(tài)度,放手讓花花自己去思考、操作?;ɑㄔ诓粩嗟膰L試中體驗到解決問題的成就感,養(yǎng)成了善于思考的習慣,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
【場景二】 樂樂來到木工區(qū),也嘗試釘釘子。但是,由于他不能很好地控制錘子敲打的方向,他的釘子越敲越歪。他想用手將釘子扳正,可扳不動;他想用錘子將歪向一邊的釘子向中間敲,可也敲不動;他又想用手把釘子拔出來,也拔不動。幾次嘗試失敗后,他又拿起錘子繼續(xù)順著這根歪掉的釘子向下敲,直到敲不動為止。釘完以后,他又去取了一根釘子,用同樣的操作方法又釘了一次,釘子照樣釘歪了。他不甘心,又試了一次,還是釘歪了。試了幾次后,他放下錘子,把木板也放回筐中,自言自語道:“怎么老是釘歪?”就這樣,樂樂放棄了嘗試,只是坐在一旁看其他幼兒操作。
【分析】可以看出,樂樂最終放棄活動是因為他的數次嘗試都失敗了。大班幼兒愿意通過不斷嘗試來解決問題,他們碰到問題時,不會馬上放棄,而是會想辦法來改變這個不規(guī)范或錯誤的結果,但他們不會分析自己操作方法的不當,而是采用“錯誤的方法”不斷地進行嘗試,最終導致連續(xù)失敗。這樣的“屢戰(zhàn)屢敗”導致樂樂對操作失去了信心和興趣,從而放棄了繼續(xù)努力。我通過問題“為什么會釘歪呢?”重新激起樂樂探究的興趣。然后,我一邊操作一邊通過“我這樣做你能發(fā)現什么問題?”的提問及實際操作,引導他觀察并發(fā)現不同的操作方法會產生的不同結果,鼓勵他通過觀察和分析逐漸明白自己操作失敗的關鍵原因。當樂樂找對原因后,我鼓勵他再次嘗試。從這個案例中我了解到,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幼兒細致觀察、分析思考的習慣,從而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場景三】點點和同伴一起來到木工區(qū),他想用一塊木板和四根圓柱形木塊做一張小板凳。他將木板橫放在圓柱形的木塊上,拿起一根鐵釘,準備將木板和木塊連接進來。在釘釘子時,下面的木塊動了一下,導致釘子、木板和木塊的相對位置發(fā)生了改變,他的首次嘗試失敗了。點點放下釘子和錘子,重新擺好木板和木塊,再次進行操作,結果又因為同樣的原因失敗了。再次嘗試,結果還是失敗了……以他目前的能力,無法在控制木板和木塊相對位置固定不變的同時釘釘子??墒鞘×藥状我院?,點點依然沒有放棄做一個小板凳的目標。看到這個情況,我及時上前引導他請小伙伴幫忙。于是,點點決定請同伴幫忙。他請琪琪扶住木板,自己調整木板下圓柱形木塊的位置,然后再將釘子對準下面的木塊釘下去。經過兩人的配合,點點終于將木板和木塊釘在一起了。于是,他繼續(xù)請琪琪幫忙,以同樣的方法將其他三個圓柱形木塊釘上去,最終完成了小板凳的制作任務。
【分析】大班幼兒有了一定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愿意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解決一些問題,不懂得在必要時尋求他人的幫助。當我觀察到此現象時,隨時詢問點點是否需要幫助,在得到點點的肯定回答時,我讓在一旁的琪琪參與點點的操作,幫助點點將木板和木塊的位置固定好,在琪琪的幫助下,點點終于將一個釘子釘進了木塊。活動后,我請他說說為什么后來可以將木板和木塊釘在一起,他說:“是因為琪琪來幫助我了?!蔽覇l(fā)他思考“為什么同伴幫助你了,你就能完成?你覺得同伴的幫助重要嗎?沒有幫助與有幫助有什么不一樣?如果下一次同伴不在,你可以怎么做?”在游戲結束時,我請點點將自己做小板凳的過程與全班幼兒分享,引導幼兒明確同伴之間相互合作的重要性及意義,使幼兒懂得遇到問題時同伴之間可以互相幫助解決困難。
在木工坊這個寬松、自主的環(huán)境中,幼兒的思維不受拘束,從而更樂意進行探索和創(chuàng)造。幼兒的創(chuàng)造以無意創(chuàng)造為主,在拼拼裝裝中,幼兒能在“不經意間”就完成一件作品。這樣的“成功”能給予幼兒鼓舞和自信,激發(fā)幼兒進一步開展探索創(chuàng)造活動的欲望。隨著幼兒技能的熟練和認知能力的提高,幼兒的創(chuàng)造逐漸變得有預想,他們會力圖表現出預定事物的外部特征。當然,幼兒的能力畢竟有限,他們的作品與預想會有一定的距離,雖然稚拙,但都是幼兒智慧的結晶。
幼兒的性格具有外顯和沖動等特點,決定了他們更需要情感情緒發(fā)泄的渠道。而木工活動就是一種很好的宣泄途徑。幼兒可以通過敲敲打打使自己的情緒情感安定下來或表達出來,而幼兒在活動中體驗到的成就感又能增強幼兒的自信,促進幼兒積極情感的產生。
木工坊活動開展到后半階段,我們鼓勵幼兒相互合作完成作品。為了促成幼兒的合作,我們故意在木工坊活動中適當增加人數,這樣,已初步具備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的幼兒會因為工具數量不足而順理成章地進行合作。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的合作作品相繼誕生。
教師應謹記,幼兒才是活動區(qū)的主人,應創(chuàng)造一個適合幼兒主動發(fā)展的環(huán)境,設法調動幼兒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幼兒的潛力。如何讓區(qū)域活動更好地為幼兒的自主性發(fā)展服務,仍是我們需要不斷研究的課題。我們只有不斷實踐、探索和積累經驗,并以幼兒的興趣為出發(fā)點,尊重幼兒的自主性,才能使區(qū)域活動更有意義、更具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