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鄒安琪
新主流電影的概念最早由馬寧等人在1999年提出,是“低成本而又有新意和商業(yè)性的電影”①,隨著我國電影產(chǎn)業(yè)的迅速發(fā)展,融資渠道的日益豐富和資本的大量涌入,新主流電影不再受制于成本,而是越來越多地將商業(yè)性與主旋律相結合,成為重宣教、輕娛樂的傳統(tǒng)主旋律電影在市場危機面前的一條活路。王乃華將新主流電影定義為“符合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商業(yè)化電影”②。
2018年開年的熱點電影《無問西東》,正是這樣一部實現(xiàn)了口碑和票房雙豐收的新主流電影。《無問西東》首先是一部青春題材影片,它講述了不同年代中國青年的成長故事,主要探討的是不同青年在面臨人生選擇時的價值歸屬問題。與此同時,作為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的宣傳片,它也是一首對追求真理、追問真心的大學精神以及愛國、奉獻、利他等主流價值觀的贊歌。《無問西東》可看作是青春商業(yè)片與主旋律影片彼此整合的結果。而正是一系列意識形態(tài)表達策略的運用,使《無問西東》的主流價值表達更具隱蔽性、商業(yè)性與藝術性。
《無問西東》以主人公張果果的問題貫穿全片,由他的提問開始、回答作結。提問是如何勇敢地面對人生,回答則是“堅信自己的珍貴”并“聽從你心,無問西東”。在影片四個彼此關聯(lián)的故事中,可以看到:對真心、真我的追求成為貫穿全片的主題。
相對于這一時期以青春感傷為主題的青春商業(yè)片而言,“追求真我”的主題無疑散發(fā)著理想主義的光輝,“無問西東,只問真心”恰恰與網(wǎng)絡流行語“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相映成趣,它們共同反映了當下青年人對理想主義的呼喚。
中國“青年”概念的誕生可以追溯自五四運動,“青年”被賦予特殊歷史使命并成為社會變革的動力,被社會進步運動催生出來的“青年”意味著能夠從人類視野而非個人利益角度出發(fā)改造世界③?!扒嗄晡幕遍W爍著的是理想主義的光輝。而《無問西東》中,吳嶺瀾、沈光耀、陳鵬等人正是這樣擁有濟世情懷和報國理想的“進步青年”,到了現(xiàn)代職場精英張果果身上,這種對理想主義的熱情卻正在退卻,反之是職場利益紛爭表明當代功利主義的甚囂塵上,張果果對于“真心”“真我”的追問與追求并不像其前輩一樣熱切,而是在懷疑和理性思考的過程中,特別是幫助貧困的“四胞胎之家”的實踐中,體會到“只問真心”的快樂,最終才堅定了對理想主義的追求。
而正如豆瓣網(wǎng)友的影評所說:“如今我們這個時代充斥的是一點也不快樂的張果果……我們已然沒有了吳嶺瀾、沈光耀、陳鵬為代表的年輕人那種真誠、正義、勇氣、信仰、家國情懷和犧牲精神。”《無問西東》則恰恰代表了對充滿理想主義光輝的青年文化的呼喚,它的口碑也來自于當代青年心底對理想主義的追求。
但與同樣弘揚理想信念的傳統(tǒng)主旋律影片不同的是,“聽從你心,無問西東”是極度個人化的詩意表達,片尾“謹以此片獻給珍貴的你”更是強調(diào)了個體的珍貴??梢妭€人主義價值觀在本片中得到了正名和包容,因而能夠讓電影更貼近觀眾。影片一個備受好評的情節(jié)是沈光耀母親勸阻其從軍,沈母阻止沈光耀從軍的理由不僅得到觀眾的理解而且使影片更有人情味兒,可以看作是新主流電影適應“去中心化”的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以及價值觀多元的社會現(xiàn)實作出的調(diào)整,沈母那結婚生子不是為了延續(xù)香火的觀點之所以能引起觀眾共鳴,正在于它其實是當代青年的價值觀寫照。
主旋律電影的主人公通常是近乎完美的英模人物,因高居神壇之上而令受眾產(chǎn)生距離感。相反,新主流電影更多聚焦于普通個體。《無問西東》雖然以頂尖大學的學生為主人公,但只有沈光耀有其歷史原型,其他人相對于名人輩出的清華大學而言仍只是歷史上的“無名之輩”,而清華大學的名人校友也只是在電影彩蛋中出現(xiàn)。以在職場摸爬滾打的現(xiàn)代人形象出現(xiàn)的張果果更是十足的“普通”。
此外,影片又進一步采用平民化視角展現(xiàn)其普通人的一面,著重展現(xiàn)了主人公們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復雜心態(tài),及其對“真心”的拷問過程:吳嶺瀾因為“最好的學生都上實科”的偏見而不甘心選擇文科,李想有其懦弱的一面,即使是沈光耀,也一度為遵從家訓而深藏理想……擇困境是人類的普遍境遇,而主人公正像我們每個人一樣徘徊與沉思。在主人公利己、利他的選擇之間,影片也給予了利己選擇以一定的話語空間:雖然陳鵬曾選擇了愛情而非國家,李想曾選擇了自保而非責任……但影片并未像某些主旋律電影那樣,將人物的利己與利他的兩難選擇設置為截然對立的兩極,而是允許主人公在作出選擇之后發(fā)現(xiàn)本心,回到另一個選擇或者獲得再次選擇的機會(李想的故事);更沒有對利己的選擇加以貶低,而是給予其存在的合理性。
無論是完美的英模人物,還是極端的兩難困境,在現(xiàn)實生活中都并不常見,因而難以令觀眾信服并認同。反其道而行之的《無問西東》通過將主人公塑造成普通的個體并以最大程度還原普通人的心態(tài)和境遇,因而能夠滿足受眾的自我投射欲望,贏得受眾對主流價值的認同。
由于類型電影在觀眾觀影的表意體系中已有定位,因此新主流電影可以借用類型策略被歸位,從而有效地隱藏其意識形態(tài)④。當下國產(chǎn)青春片最重要的類型元素主要包括:校園、愛情、成長、懷舊,青春感傷、懷舊美學也成為青春片中青年意識形態(tài)的常規(guī)表達。本片導演李芳芳的處女作《80’后》恰恰是最早的懷舊青春片之一?!稛o問西東》同樣采用了懷舊青春片的類型元素——成長主題、懷舊時空、校園場景以及局部的青春感傷氣息,并在營銷環(huán)節(jié)對其“青春”元素加以強調(diào),也因此在觀眾心中披上了“青春片”的外衣,而沒有以純宣傳片的面貌示人。
此外,電影類型之于意識形態(tài)表達還有更深層的功能,托馬斯·沙茨指出:類型電影能夠在為社會沖突提供想象性解決時傳遞其意識形態(tài)立場⑤。青春電影本身就具有確認意識形態(tài)的文化功能:通過一系列具有共性的能指符號對青年人成長過程中的沖動、叛逆、錯失、莽撞和迷誤加以馴服、救贖和引導⑥。在本片中,四個故事的主人公都經(jīng)歷了選擇困境中的沖動、錯失和迷誤——電影的主要情節(jié)沖突即選擇沖突,但主人公得到了“無問西東,只問真心”的價值觀的引導并重新“選擇”,選擇了集體主義與利他主義從而獲得救贖,完成社會化以及“長大成人”的任務。當選擇集體主義成為沖突的解決方式,影片的主流價值觀立場也就不言自明。
但《無問西東》并非“青春殘酷物語”,而是歌頌理想的青春神話。即使像王敏佳、李想、陳鵬在遭遇殘酷現(xiàn)實之后,仍然重拾信心走向光明,而他們獲救的方式正在于:希望超越殘酷現(xiàn)實和世俗的理想,被放置在集體主義對個人主義的超越的框架之中,以獻身國家來消解個人之不幸遭際。
國族主義是當代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之一,國族主義的流行與全球化對國族主義思潮的促進、政府自上世紀90年代加強愛國教育以及中國的國際地位上升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有研究表明:自小接受愛國教育的中國青年的國族主義和愛國情緒被極大地強化了,以至于其對美劇的喜愛也不足以影響其愛國情⑦。在這樣的觀眾基礎上,強調(diào)“國族主義”的表達策略能夠更好地喚起國人對影片的情感認同。
《無問西東》的國族主義策略體現(xiàn)在主人公吳嶺瀾、沈光耀、陳鵬、李想、王敏佳的“愛國者”身份設置以及他們選擇的“初衷”與“真心”上。即使是在故事一開始,在經(jīng)歷選擇困境考驗之前的主人公對愛國的認識還不夠深刻(諸如吳嶺瀾不自量力要學實科、李想為了援邊的榮光而不擔當、王敏佳迷戀獻花給主席的夢想而罔顧事實……)但正反映這種由感性主導的愛國主義情懷的普遍與根深蒂固。然無論他們作出第一個選擇的“初衷”還是致使他們回到另一個選擇的“真心”,也都是出于愛國。本片前三個故事與上世紀50、60年代的青年題材電影一樣,都是將青年成長置身于革命和建國的大背景下,唱響青年人的青春奮斗與共和國新生建設的交響曲,也因此,本片是一部主旋律影片而非典型的青春片。不過,本片對國族主義策略的運用要遠比之前的主旋律電影更為巧妙:化抽象的愛國為具體的“愛人”,主人公的家國意識也有一個逐步增強的過程,沈光耀初次想要從軍并非是愛國心所驅(qū)使,但“愛人”的悲憫之心使他最終投筆從戎、壯烈殉國。李想最初想要支邊報國或多或少是為了榮光,但目睹王敏佳“之死”令他清醒過來,也最終明白了愛國本質(zhì)上是一種“愛人”的濟世情懷。
聚焦普通個體、平民化視角、類型化以及國族主義等主流價值表達策略,近年來也日益成為新主流電影創(chuàng)作的共識,而即便《無問西東》采用了上述表達策略,也仍面臨著少數(shù)質(zhì)疑的聲音:沈光耀故事中諸如他在逃亡時不忘煮蓮子羹等細節(jié)、張果果故事中諸如他扔掉昂貴的肉餡與精美的瓷器等細節(jié),都令影片被詬病“精英意識”與“小資情調(diào)”,飛虎隊、傳教士的段落更是讓影片被指責有傳播西方價值觀的“西方底色”。但通過比對導演本人的解釋來看,這些段落確實存在表意模糊的問題,比如張果果扔掉肉餡和碟子的情節(jié)使他被貼上“小資”標簽,但導演的本意卻在于通過這個微小的細節(jié)表達他對職場暗算的憤怒⑧。是故本文認為電影在主流價值表達上仍然是成功的——因為主流價值觀在今天已與在影片所講述的年代有所區(qū)別,而網(wǎng)絡時代的社會思潮更是紛雜多變、日趨多元,對于新主流電影而言,要想成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電影,需要主動擁抱最廣大的觀眾基礎,而《無問西東》為此做出的種種“去政治化”的努力,實則是為了更好地“政治化”。
注釋:
①馬寧.新主流電影:對國產(chǎn)電影的一個建議[J].當代電影,1999(04):4-16.
②王乃華.新主流電影:縫合機制與意識言說[J].當代電影,2007(06):138-139.
③周志強.我們失去了“青年”[J].社會觀察,2012(05):86-88.
④葛慎海.國產(chǎn)新主流電影的核心價值表達[J].電影文學,2016(18):4-6.
⑤[美]托馬斯·沙茨.好萊塢類型電影[M].馮欣 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36.
⑥梁君健,尹鴻.懷舊的青春:中國特色青春片類型分析[J].電影藝術,2017(03):61-67.
⑦陳陽.為什么觀看美劇不影響國族主義?——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受眾[J].國際新聞界,2016(09):119-134.
⑧李芳芳,梁君健,王靜.故事好拍,難的是拍出一片時光——《無問西東》導演李芳芳訪談[J].當代電影,2018(03):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