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鼎市慈濟小學 周秋燕
現(xiàn)階段,小學童話教學內(nèi)容基本局限于書本中的內(nèi)容,內(nèi)容比較單一。教師在開展童話教學時,由于書本對教學內(nèi)容有一定的標準,因此,教師一般也只是按照書本中要求的內(nèi)容進行教學,導致學生學習興趣較低,使得童話教學并沒有發(fā)揮出應有的效果。另外,目前社會各界對小學教育質(zhì)量要求越來越高,教師面臨較大的教學壓力,學生面臨沉重的考試壓力,教師只能在短暫的教學時間中讓學生掌握更多的“任務”內(nèi)容,因此,教師很少有時間向?qū)W生拓展一些課外童話故事,只能在課堂時間中講授課本中的童話故事,導致學生的涉獵范圍比較狹窄,學生并沒有完全走進童話世界。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在教育部門的倡導下,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踐行童話教學方案,但是由于種種因素的制約,童話教學方案在實施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問題:第一,偏重說教。童話故事的背后一般都會告訴學生一些人生哲理,啟發(fā)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會把一些道理直接灌輸給學生,忽視了童話故事的樂趣,使得學生覺得沉悶無趣。第二,過分坐實。童話故事帶有一定的虛構色彩,故事中很多情節(jié)是作者杜撰的,但是有些教師習慣將這些虛幻的故事情節(jié)打破,細究故事中的邏輯性,使得學生對童話的幻想破滅。例如,在《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教師如果將教學重點放在黑暗的社會對小女孩造成的傷害,探究小女孩擦亮火柴后看到的壁爐、圣誕樹是不是真的,那么就會讓故事失去本來的美感。第三,刻意拔高。雖然引導學生探究童話故事背后的道理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有些教師在教學中忽視了童話本身的樂趣,刻意拔高童話的底蘊,使得學生的好奇心無法得到滿足。這些都是童話教學中常見的一些問題,究其原因都是因為教師對童話教學知識掌握不足,沒有正確領悟童話教學理念。因此,為了更好地開展小學童話教學,啟發(fā)學生的語文素質(zhì),教師需要走出童話教學誤區(qū)。
童話故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夠啟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通過讀童話故事,可以感受到童話的樂趣,而且還能夠透過童話故事的文字領悟其中的道理。如果教師直接將干巴巴的道理告訴學生,學生不僅感受不到童話的樂趣,還會產(chǎn)生排斥心理。所以教師要轉(zhuǎn)變思路,將課堂的主導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閱讀、去探索,這樣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例如,在《小猴子下山》一課中,教學目標是:(1)朗讀課文;(2)結合插圖,說說小猴子下山以后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3)讀一讀,再選幾個詞各說一句話(掰、扛、扔、摘、捧、抱)。教師可以讓學生多讀幾遍課文,第一遍熟悉課文中的生字,第二遍熟悉課文中的故事情節(jié),第三遍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四遍體會小猴子的心情。在朗讀完成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理解“掰、扛、扔、摘、捧、抱”這些動詞,并進行造句。然后教師組織學生分小組探討:為什么小猴子最后只好空著手回家去?學生將自己的想法講出來,最后教師進行總結,讓學生明白知足常樂、有得必有失的道理等。通過讀一讀,讓學生學習到一些生字和對童話故事有一個整體把握;通過講一講,讓學生自主表達感悟,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激發(fā)學生的探索精神。
再如,在《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中,教學目標:能夠流利地將課文朗讀下來,同時完成生字的拼讀;聯(lián)系文中的插圖,能夠辨認小雞、小鴨、小馬等動物的爪子形狀,并獲知青蛙冬眠這一特點。根據(jù)教學目標,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將課文中陌生的漢字標記出來,然后熟悉它們的字音、字義。尤其是在相似漢字的學習中,教師可以采用對比式教學法,幫助學生區(qū)分兩個漢字的書寫、字義等不同。接著,教師將學生劃分為小組,并通過自主閱讀、自由討論的形式,熟悉課文內(nèi)容。這時教師可以向?qū)W生提出問題,如哪個動物在雪地上畫了什么,同時用“因為……所以……”進行造句,如“因為小鴨的爪子像楓葉,所以小鴨畫楓葉”。造句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對動物爪子形狀的記憶,提高觀察能力,另一方面還能夠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由于該篇課文需要自由背誦,教師可以將動物出場的順序板書到黑板上,學生結合上一環(huán)節(jié)中的造句,將對應的爪子形狀回答出來。根據(jù)板書內(nèi)容把課文內(nèi)容串聯(lián)起來,完成背誦。最后,教師可以邀請學生分享,通過對這篇課文的學習學到了哪些知識,并對其進行補充和總結。
幻想是童話的核心,雖然童話故事的內(nèi)容都是作者幻想出來的,但是童話故事的創(chuàng)作基礎卻源于生活,其中蘊含著兒童情趣,具有一定的實踐性。在童話教學中,教師不能過分地重視童話故事的邏輯性,也不能忽視童話故事的實踐性。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品味童話故事本身的樂趣,將童話故事情節(jié)演繹出來,讓學生變成童話故事中的一員,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另一方面還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例如,在《烏鴉喝水》一課中,教師首先讓學生朗讀課文,熟悉課本中的生字,然后讓學生講述烏鴉是用什么辦法喝到水的,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去扮演烏鴉,想辦法喝到水。教師將準備的三個杯子放入不同量的水,一個杯子口大,水很多;一個杯子口很小,水很多;一個杯子口很小,水也很少。讓學生用手指去演繹烏鴉的嘴巴,手指碰到水就證明烏鴉可以喝到水。這樣學生在演繹過程中,知道了為何“烏鴉看見一個瓶子,瓶子里面有水,但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烏鴉喝不著水”。另外,通過如何才能喝到水的研究過程,不僅為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廣闊的空間,而且還為學生留下了實踐機會,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力操作能力。
再如,在《動物王國開大會》一課中,教師帶領學生認識完生字和初次朗讀后,向?qū)W生提問:在這篇文章中一共存在多少種動物?它們分別是什么?動物狗熊用喇叭傳達的時候落下了什么?學生結合課文回答教師的問題。教師將動物的種類板書到黑板上,利用多媒體播放背景音樂,同時選擇幾名學生去扮演文中的動物角色。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角色扮演幫助學生提高了學習興趣,輕松分析出動物王國開會失敗的原因。利用模擬情景將狗熊落下的話補上,幫助動物王國的大會成功舉辦。教師利用模擬演繹的方式,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造力,使學生明白了《動物王國開大會》這篇課文背后所蘊含的道理。
童話是以符合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語言習慣編制而成的有一定教育意義的敘事故事。目前,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童話故事一般都是塑造一些正能量的人物故事,學生通過學習這些童話故事,不僅可以學習到一些簡單的語文基礎知識,而且還能夠?qū)W會一些童話思想,明白童話蘊含的道理。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習慣將童話故事中的道理直截了當?shù)馗嬖V學生,比如在《兩只小獅子》的教學中,教師在教學中反復強調(diào)獨立自主,要求學生從小學會本領,以后能夠獨立生活。但是將這些道理干巴巴地告訴學生,學生對其理解并不深刻。因此,教師需要在童話教學中,多啟發(fā)學生進行思考,而且還需要換角度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例如,在《小壁虎借尾巴》一課中,教師通過創(chuàng)建小組,引導學生完成自主閱讀,由于課文內(nèi)容極易激發(fā)學生的探索興趣,所以教師可以適當?shù)叵驅(qū)W生提出思考性問題,如:為什么老牛、小魚、燕子沒有將尾巴借給小壁虎?這些動物的尾巴都有什么用處呢?啟發(fā)學生動腦,并幫助學生增長科學常識,促進學生對動物世界的探索興趣。教師通過增設問題的方式帶動學生去思考,鍛煉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力,對于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升有著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再如,在《坐井觀天》一課中,青蛙和小鳥進行了三次對話,從對話中可以看出青蛙和小鳥的意見是不同的,教師可以提問學生,讓學生指出青蛙和小鳥的意見存在哪些不同、為什么。學生經(jīng)過思考后回答道:“小鳥覺得天很大,無邊無際;青蛙覺得天很小,只有井口那么大?!蓖ㄟ^對比青蛙和小鳥的想法,教師再次提問:“大家覺得誰的想法是正確的呢?”這時學生會回答“小鳥”,因為很明顯小鳥的說法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接著,教師再次提問:“為什么青蛙和小鳥會有不同的想法呢?假設你是小鳥或者青蛙,你會怎么看待呢?”這個問題的思辨性比較強,需要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然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辯論,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談論。最后,教師進行總結,告訴學生要有小鳥的眼光,只有站在一定的高度才能將問題看得更加全面,千萬不要像青蛙一樣,犯了錯誤還自以為是。
實踐表明,將童話教學方式應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符合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小學童話教學活動的開展,對小學語文教學水平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由于童話教學理念提出的時間不長,在實際運用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教學內(nèi)容過于單一、教師對童話教學的理念理解有些偏差等,這些問題都會嚴重影響童話教學的效果。因此,教師需要加強童話教學知識的學習,把握童話教學的尺寸,不能偏重說教、過分坐實、刻意拔高。另外,教師要注重將課堂的主體地位歸還給學生,讓學生多朗讀、多思考、多實踐,為學生推開童話世界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