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麗 趙紅曄 高仁俊 戴昭冰 胡德佳
摘? 要:研究自主學習模式(SDL)教學法在內科循環(huán)系統(tǒng)理論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旨在尋找一種適合我院院情的SDL臨床醫(yī)學教學新模式,從而提高內科學循環(huán)系統(tǒng)理論課教學質量,為祖國提供醫(yī)療服務人才。選擇我院臨床醫(yī)學專業(yè)1班以及2班作為研究對象,其中1班記為干預組,共42名學生,實施SDL教學法教學。2班記為對照組,共43名學生,實施傳統(tǒng)模式教學。比較兩組教學效果,學生學習情況,評判性思維,對教學方式的滿意度。干預組客觀題、主觀題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干預組各項能力問卷調查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干預組各項評判性思維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均P<0.05)。干預組總體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SDL教學法在內科學循環(huán)系統(tǒng)理論課教學過程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可提高教學效果,增強學生的評判性思維能力,更易被學生所接受,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內科學? 理論課教學? 自主學習模式? 教學方式? 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20)10(b)-0194-05
Abstract: to study the autonomous learning mode (SDL) teaching method in the autonomous learning teaching method application in the medicine circulation system theory teaching effect, to find a suitable for our situation of SDL clinical medical teaching mod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nternal medicine circulation system theory class teaching talents for our country to provide medical services. Class 1 and class 2 of clinical Medicine major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mong which class 1 was designated as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ith a total of 42 students, and SDL teaching method was implemented. Class 2 was assigned as the control group, with a total of 43 students. The teaching effect, students' learning status, critical thinking, and satisfaction with teaching method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objective questions, subjective questions and total scores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ll P < 0.05). The scores of each ability questionnaire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ll P < 0.05). The evaluation thinking ability score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ll P < 0.05). The overall satisfaction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SDL teaching method can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enhance the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and is more acceptable to students.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and applying.
Key Words: Internal medicine; Theory teaching; Autonomous learning mode; Teaching methods; Application effect
迄今為止,國內所盛行的醫(yī)學教學主要是指“教”為主,即教師于課堂上講解和課堂時間不匹配的過量臨床知識,學生則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狀態(tài),從而易影響學生的主動思考能力,逐漸變成機械麻木,違背了醫(yī)學教育注重實踐性以及應用性的原則[1-2]。由此,為了有效提高醫(yī)學教學水平以及教學質量,近年來各式各樣的教學方式應運而生,并在臨床上開始嘗試應用,主要側重點是將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3-4]。自主學習模式(SDL)教學法屬于自我導向學習法之一,主要是指學生自覺明確學習目標,制定學習策略,尋求學習資源,開展學習活動,評估學習效果的過程。SDL教學法最早是在20世紀60年代由著名教育學家塔福提出,目前已在美國得以普及,且應用于學士或研究生的教學中獲得較為明顯的效果[5-6]。鑒于此,本文通過研究SDL教學法在內科學循環(huán)系統(tǒng)理論課教學過程中的應用效果并予以分析,旨在尋找一種適合我院院情的 SDL臨床醫(yī)學教學新模式,從而提高內科學循環(huán)系統(tǒng)理論課教學質量,為祖國提供醫(yī)療服務人才,現(xiàn)作以下報道。
1? 對象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臨床醫(yī)學專業(yè)1班以及2班作為研究對象,其中1班記為干預組,共42名學生。包括男女學生各28例、14例;年齡18~23歲,平均年齡(19.72±1.24)歲。2班記為對照組,共43名學生,包括男女學生各26例、17例;年齡18~23歲,平均年齡(19.75±1.23)歲。兩組一般資料方面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較高的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則實施傳統(tǒng)教學,即由老師參考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葛均波、徐永健以及王辰主編的《內科學》講授相關知識以及演示。干預組則實施SDL教學法教學:(1)課程準備:按照內科學循環(huán)系統(tǒng)理論課教學目標,綜合內科常見疾病知識點實施教學。每個部分分別設計2個和該部分知識相關的臨床經典案例,共實施8次教學,每次教學包括3個學時,共24學時。(2)學生分組:綜合學生的自我評價,根據(jù)能力互補的原則,由不同特點學生組建1個小組,人數(shù)控制在8~10人之間為最佳。(3)課前預習:每次進行教學活動前要求所有學生對課程相關內容實施預習,并擬定自我預習目標,撰寫預習筆記,并進行相關知識總結。(4)教師導學:由教師向學生詳細講解SDL教學法的內涵以及要義,促使學生明確學習模式具體實施過程以及學習要求。(5)小組團隊合作:要求每個小組成員按照選取板塊內容,綜合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和教學目標,開展學習討論。(6)定期交流:每個小組定期對自我工作效果進行討論交流,并以微信群或QQ群等途徑向教師反饋。(7)小組成果展示:通過模擬課堂的形式,要求每個小組推薦1名主講人,模擬教師的角色,通過多媒體等工具對小組研究的主題予以展示、交流。當小組研究成果展示完畢后,由老師當場予以必要指導,并要求學生討論、分析。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教學效果,學生學習情況,評判性思維,對教學方式的滿意度。其中教學效果的評估主要是通過閉卷考試實現(xiàn),主要包括客觀題40分,主觀題60分,總分100分,得分越高預示教學效果越佳。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評估,問卷調查內容涵蓋以下幾點[7]:(1)學習興趣;(2)自學能力;(3)發(fā)現(xiàn)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4)臨床思維能力;(5)組織以及表達能力。每項評分1~10分,得分越高說明該項能力或興趣越佳。以加利福尼亞評判性思維傾向問卷對學生的評判性思維能力進行評估[8]:主要包括分析能力,求知欲以及自信心等7個項目,每個項目得分10~60分,得分越高表示該項特質越佳[9]。采用滿意度調查問卷評估學生對教學法的滿意度情況,主要包括非常滿意、滿意以及不滿意三個選項,總體滿意度=非常滿意人數(shù)占比與滿意人數(shù)占比的和。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以SPSS 22.0軟件完成數(shù)據(jù)的分析,以%以及()實現(xiàn)計數(shù)、計量資料的表示,進行χ2、t檢驗。P<0.05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教學效果評價
干預組客觀題、主觀題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1。
2.2 兩組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干預組學習興趣,自學能力,發(fā)現(xiàn)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臨床思維能力,組織以及表達能力問卷調查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2。
2.3 兩組評判性思維評分情況對比
干預組各項評判性思維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3。
2.4 兩組滿意度對比
干預組總體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3? 討論
內科學教學是醫(yī)學教育中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亦是多種學科重要基礎,其涉及范圍相對廣泛,具有一定的整體性、實踐性以及應用性,信息量較大,更有“醫(yī)學之母”的美譽。內科學作為綜合性臨床學科之一,涉及人體多個系統(tǒng),這也直接決定了該學科內容繁多,課時冗長[10-12]。既往,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屬于機械式課堂填鴨模式,部分教師的教學方式陳舊,學生學習興趣較低,學習效果不理想。隨著人們生活的不斷提高以及社會的逐漸發(fā)展,高質量醫(yī)學人才的培養(yǎng)受到多方面的重視,且對于內科醫(yī)生的需求正呈逐年攀升趨勢。相關研究報道顯示[13-15],內科學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單純醫(yī)學知識的傳授,更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分析合計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此可見,尋找一種積極有效的教學模式顯得尤為重要,亦是目前臨床研究的熱點之一。
本文結果發(fā)現(xiàn),干預組客觀題、主觀題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表明了SDL教學模式可提高內科學循環(huán)系統(tǒng)理論課教學效果。究其原因,SDL教學法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主要是通過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和鼓勵,提高學生運用創(chuàng)新學習模式的信心,且在此過程中可進行觀點、看法的互動,繼而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終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16-17]。此外,干預組學習興趣,自學能力,發(fā)現(xiàn)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臨床思維能力,組織以及表達能力問卷調查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分析原因,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要求學生根據(jù)自身情況制定相應的學習目標,擬定學習策略,采集自主學習資料,并對存在疑惑的問題學會自己查閱文獻資料或(和)求助老師等途徑予以解決。且在教學開展前,要求學生預習相關課程知識,可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控制能力、規(guī)劃能力以及發(fā)現(xiàn)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等。同時,教師提前準備好數(shù)個板塊,要求學生課后討論,并由各個小組討論后自由選擇。小組成員執(zhí)行完成相應板塊,通過各種途徑獲取相關資料,解決問題。小組成員的分工明確,于學習過程中可實現(xiàn)相互監(jiān)督,遇到問題及時提出,并通過小組共同討論解決,可有效培養(yǎng)團隊精神[18-20]。另外,干預組各項評判性思維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說明了SDL教學法在培養(yǎng)學生評判性思維能力方面效果顯著。考慮原因可能是SDL教學法可促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理論相關知識難點、重點的理解,同時幫助學生全面掌握相關技能操作,從而提高了學生獨立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結果還顯示了干預組總體滿意度高于對照組,提示了相較于傳統(tǒng)教學法而言,SDL教學法更易被學生所接受。其中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各個小組定期向教師提交工作報告,主要內容涵蓋計劃執(zhí)行情況、小組分工以及每個組員工作完成情況,保證了各個階段的工作清晰明確,整個團隊以及教師均可一目了然各個小組的工作進展,并對教師所提出的問題予以深入剖析、解答,且在展示結束后由老師予以點評,對所遺漏或深度較淺的重點知識實施補充、講解,繼而有助于學生掌握相關知識,提高考核成績。
綜上所述,SDL教學法應用于內科學循環(huán)系統(tǒng)理論課教學過程中的效果明顯,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改善學生的評判性思維能力,且更易被學生所接受,推廣應用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 Coyle A, Helenius I, Cruz CM,et al.A Decad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Internal Medicine Ambulatory Education: A Scoping Review[J].J Grad Med Educ,2019,11(2):132-142.
[2] Donovan AK, Linz DR, Rubio DM,et al.Teaching to Teach: An Effective and Feasible Teaching Curriculum for InternalMedicine Interns[J].South Med J,2018,111(12):733-738.
[3] 吳淑芬,曾超,李亞蕊,等.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聯(lián)合高級智能模擬系統(tǒng)在兒科學臨床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9,19(10):1707-1708.
[4] 王燕艷,譚世余,吳宗妍,等.基于“治趣”移動平臺的CBL教學方案對《內科學》教學的影響[J].中國數(shù)字醫(yī)學,2020,15(3):75-77.
[5] 梅雪,江華,張小莉,等.基于“以學生為中心”的《微生物學與免疫學》自主學習模式的探索[J].西部中醫(yī)藥,2017,30(12):33-34.
[6] 戴申倩,仇文穎,陳詠梅,等.基于自主學習模式下的形態(tài)學多媒體網站的開發(fā)和應用[J].基礎醫(yī)學與臨床,2017,37(6):894-898.
[7] 張曉霞,丁淑貞.網絡環(huán)境下基于問題的教學法在手術室護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教育,2015,12(9):672-675.
[8] 秦月蘭,劉艷輝,莫偉,等.SBAR溝通模式提升介入血管外科護士評判性思維傾向的研究[J].中華介入放射學電子雜志,2015,3(3):161-163.
[9] Waters PM,Yang BW,White D,et al.A Dedicated Satellite Trauma Orthopaedic Program Operating Room Safely Increases Capacity[J].J Bone Joint Surg Am,2018,100(10):70-71.
[10] 盧書明,李春艷,杜建玲,等.16所醫(yī)學院校臨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融合現(xiàn)狀的調查[J].中華醫(yī)學教育雜志,2020,40(5):338-342.
[11] Habboush Y, Stoner A, Torres C,et al.Implementing a clinical-educator curriculum to enrich internal medicineresidents' teaching capacity[J].BMC Med Educ,2019,19(1):459-460.
[12] Smith CJ, Matthias T, Beam E,et al.Building a bigger tent in point-of-care ultrasound education: a mixed-methods evaluation of interprofessional, near-peer teaching of internal medicineresidents by sonography students[J].BMC Med Educ,2018,18(1):321-322.
[13] 屠影,紀慧丹,張鐸齡,等.基于移動教學平臺的內科護理學教學新模式應用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20,36(2):141-146.
[14] 王歷花,儲真真,趙進喜,等.學生標準化病人結合病案教學法在中醫(yī)內科學臨床帶教中的應用[J].現(xiàn)代中醫(yī)臨床,2020,27(2):57-60.
[15] 胡章樂,王曉晨,范婷婷,等.案例教學法在《內科學(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方虒W中的應用[J].安徽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0,19(2):103-104.
[16] 朱坤,張長春,趙睿,等.基于自主團隊學習模式在臨床醫(yī)學專業(yè)醫(yī)學生骨科臨床教學中的應用[J].牡丹江醫(yī)學院學報,2020,41(1):174-176.
[17] 夏文穎,金菲,倪芳,等.基于主題學習的自主學習模式在微生物檢驗課程中的應用[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20,41(2):251-252.
[18] 鄭群,張力平.病原生物學實驗教學中自主學習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醫(yī)學教育管理,2018,4(4):286-289.
[19] 王紅英,張峰波,王松,等.基于整體觀思維導圖的免疫學自主學習模式的實踐研究[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7,33(8):1236-1239.
[20] 馬瑩煊,姚芳,左倩,等.基于世界大學城空間的病理生理學自主學習模式探究[J].中華醫(yī)學教育雜志,2017,37(1):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