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霞
教材是課程教學的基礎。整體來看,部編教材先學漢字,再學拼音,對字種、字序、字量的安排,以螺旋遞進排序,多板塊識字融合呈現(xiàn)。在部編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中,要基于教材編排結構,突出識字教學地位,遵循學生識字學習規(guī)律,科學、有序展開識字策略?;诖耍P者提出四個教學策略,幫助學生習得識字規(guī)律和方法,提升識字學習效率。
剛進入小學的學生,年齡小,思想活躍,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但是,注意力易分散,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好學生認知特點,從趣味識字展開教學活動,吸引學生探究漢字魅力。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靈活選擇。如“踩字過河”“漢字對對碰”“漢字迷宮”“摘漢字蘋果”等。
在學習“荷葉圓圓”時,我們圍繞荷塘設置游戲情境,讓學生看物猜字;也可以引入“青蛙過河”游戲,讓學生在語言情境中增強識字積極性。對于一些易讀錯的漢字,我們可以設置“爬樓梯”游戲,當學生讀對拼音時,就跳上一臺階;當讀錯時,請教別的學生。如此以來,學生對識字學習的興致就會很高漲。低年級學生,對生動有趣、朗朗上口的兒歌很熱衷。我們根據(jù)識字需要,可以編入不同的兒歌。如“大小多少”“動物兒歌”等,降低學生識字壓力。字謎游戲,將漢字、趣味故事、哲理融合在一起,既能夠吸引學生主動思考,又能夠加深對漢字的識記。如“一點一橫長,口字在中央,大口不封口,小口里面藏”,謎底是“高”字。兒歌、字謎游戲方式,讓識字更有趣。對于難寫的字,如“德”字,我們創(chuàng)編順口溜“雙人十四一心”,這樣就易懂易記了。對于偏旁部首相同的不同的漢字,我們可以利用插圖方式來呈現(xiàn),引領學生從中比較不同漢字的寫作特點。如“蜻蜓”“螞蟻”“蜘蛛”等,結合動物插圖,觀察這些字的偏旁部首,都有一個“蟲”字旁,說明都是昆蟲。可見,在識字課堂上,教師通過變換不同的趣味活動,點燃學生對漢字的學習熱情,讓識字教學更有效。
學識字,相對而言,較為枯燥,如果教師的識字方法過于單一,學生會感到無趣。蔣仲仁在《略論朗讀與背誦》中提出:“對語文學習,朗讀最重要,不朗讀,不出聲朗讀,光靠看,是學不好語文的”。在傳統(tǒng)蒙學實踐中,《三字經》《聲律啟蒙》等都是兒童朗讀的重要材料。結合部編教材中的兒歌,如《升國旗》《比尾巴》《青蛙寫詩》等,引領學生反復誦讀,增進認字。同時,在朗讀形式上要把握多樣性,可以挑選學生個別朗讀,也可以分組展開小組朗讀,以及全班學生齊讀。結合課文,可以展開分角色朗讀、配樂朗讀,還可以融入朗讀競賽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性。在部編教材中,“看圖識字”是重要部分,通過看圖,讓學生由圖聯(lián)系漢字,提升學生的學習品質。
如《口耳目》一文中,對于插圖的運用,先觀察插圖,再對照漢字,提煉插圖與漢字的關系,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從生活中去認識漢字。同樣,根據(jù)不同漢字特點,如象形漢字,從實物插圖與漢字字形結構入手,讓學生領悟漢字構成規(guī)律。對于會意字,從分析會意字的不同部首,來提煉其含義。在學習《咕咚》時,該文有12個生字,六個生字沒有標注拼音。我們可以帶領學生邊讀邊猜,從辨析中激活識字思維,加深對漢字音、形、義的理解。識字教學,要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通過生活化關聯(lián),幫助學生認識同類漢字,提高識字效率。在學習《操場上》時,該文主要呈現(xiàn)六項體育活動。如打球、跑步、拔河、拍皮球、跳高、踢足球等。我們可以結合體育活動,讓學生將體育項目與描寫體育項目的動詞進行分類,觀察其字形有何特點。如此以來,學生從同類事物中找到識字規(guī)律,“打”“拔”“拍”,都是用手來完成,因此都有“提手旁”;“跳”“跑”“踢”都是用腳來完成,都有“足字旁”。由此,我們還可以延伸同一類的其他不同的字,如“掃”“推”“提”等,也都是用手來完成,都有“提手旁”。
學習漢字,要了解漢字的結構特點,要把握漢字文化的寓意。漢字具有表意性,在造字規(guī)律上又蘊藏著豐富的人文知識。低年級學生識字教學,教師要尊重漢字的內在結構與規(guī)律,帶領學生識字、釋義,體會漢字所承載的文化意義。對于象形字,多表具體事物。如“口”“耳”“目”“手”“足”等。我們對照實物與漢字,讓學生從圖文關系入手,認識漢字的演變過程。
再如,學習“日月水火”時,可以融入微視頻,動態(tài)演示漢字的起源和演變。針對會意字,會意字多由獨體漢字或部件構成,如“明”字,有“日”與“月”構成,古人將這兩個字合在一起,表示“光明”。在學習“日月明”時,我們還可以根據(jù)會意字的構字規(guī)律,來學習其他漢字。如“田力男”“小土塵”“小大尖”等。在識字過程中,教師還可以結合課文語境,挖掘漢字文化。如對于“從”字,可以借助于兩個學生,一前一后跟隨在一起,對于“林”字,好比是兩棵“樹木”組合在一起。對于“眾”字,代表更多的“人”在一起;對于“森”字,代表更多的“樹木”在一起。形聲字的學習,占比最大。形聲字有形旁、聲旁兩部分組成,形旁多表意,聲旁多表讀音。如在學習《小青蛙》時,與“青”有關的字有“清”“情”“請”“晴”等。通過歸類字形結構,都有“青”字,在讀音時,都是后鼻音“ing”。為了幫助學生理解不同的漢字,我們可以造句“河水清清天氣晴”,與“三點水”有關的“清”,代表“清水”;與“日”有關的“晴”,代表天氣。由此,從識字讀文中,培養(yǎng)漢字興趣,習得漢字文化。
學習識字,除了能夠辨識文字外,最重要的是幫助閱讀。在低年級識字中,閱讀是檢驗學生識字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時,借助于閱讀,也能夠促進學生從拼音、上下文猜字中識得更多漢字。教師在平時要鼓勵學生多閱讀,“和大人一起讀”安排了不同的薦讀材料,旨在讓學生能夠更早、更快閱讀,體會閱讀樂趣。在生活中,對識字的運用,為學生提供更多識字、讀字的機會。如識讀校名、標語、條幅、路牌、食品包裝等,讓學生樹立“隨時隨地都可以識字”的意識,將所學的漢字,應用到實踐中。
教學在課堂上,也要突出對漢字的學以致用。如“這個字你認識嗎?”“在哪里見過這個字?”有意滲透識字方法,強化學生對識字的參與積極性。低年級識字教學,要引領學生關注身邊的漢字資源。如認識同學的名字,認識班名,認識路邊的牌匾、廣告等,讓學生從語文課堂,延伸到社會生活中。
總之,低年級識字教學,要從興趣引領中,幫助學生認識漢字,找到構字規(guī)律,增進對漢字字形、字音、字義的辨識。要順應學生認知特點,尊重漢字構成規(guī)律,拓展識字學習渠道,提高學生識字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