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霞
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中的閱讀課文,每一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因其詞句精彩、情節(jié)生動、感情豐富、哲理深刻而深受學生的喜愛。在精讀課文的后面編者針對選文特點,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精心編排了三、四道課后習題來清晰地呈現課文的學習目標,與課文構成了一個整體。下面就以統(tǒng)編教材二年級下冊為例,談談對閱讀課后“熱詞”的把握與處理。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所在,教師應該有強烈的課時觀,即在備課時就要根據課文內容制訂好課時目標。每課時需要達到什么要求,教師都要進行統(tǒng)籌安排,再根據課堂教學目標,安排實施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目標對整個教學活動的開展起著重要的指向作用,統(tǒng)編教材將各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分成若干個知識訓練的“點”,體現在課后習題的設計之中。解讀課后“熱詞”,著力挖掘“熱詞”的價值,可以有的放矢地增強學生的目標意識,落實基礎訓練,提升學習能力,使課堂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鄧小平爺爺植樹》中的課后第三題的“讀一讀,記一記”中出示了4個四字詞語。仔細研究這些課后“熱詞”,可以發(fā)現教材編排指向的目的是引導學生認識常用的四字詞語,培養(yǎng)閱讀理解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結合課文的理解來學習,不能將這些詞語孤立開來單獨理解。教師出示課本插圖指導學生觀察天空的顏色,理解“碧空如洗”的意思是“藍藍的天空像洗過一樣干凈”“萬里無云”的意思是“天氣十分晴朗,瓦藍瓦藍的天空中沒有云朵”,通過觀察圖片幫助學生直觀形象地感知這兩個四字詞語展現的是植樹時候大好的天氣,交代了植樹活動的環(huán)境,再帶領學生讀一讀詞語,加深體會,達到有效積累的目的。然后適當地介紹一下鄧小平爺爺植樹這件事的背景:鄧小平爺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是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帶頭人,他在百忙之中能抽出時間參加植樹是非常難得的,但他在很多個植樹節(jié)都身體力行,堅持參加植樹。圖片中的鄧小平爺爺當時已經是83歲的高齡了,課文中運用了“引人注目”一詞來形容他在植樹的一大群青年和少年的隊伍中非常顯眼,格外引起人們的注意。“興致勃勃”是描寫心情的詞語,圖片上鄧小平爺爺正在給剛種好的小樹苗澆水,從他專注的神情中可以想象出他在植樹時的心情是非常愉快的,他的興趣很濃。這四個“熱詞”全都處在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中,因而采用圖文對照、讀悟結合的方法去理解詞語,在隨文識記中積累詞語,提高學生學習詞語的效果。
課后“熱詞”的題目要求一般都用簡潔的句子表達課文的教學目標,是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等各項語文能力的全面訓練,體現的是學生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在教學中,教師就要巧妙地運用好課后“熱詞”,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落實相應的學習目標和要求,扎扎實實地進行字詞教學,逐漸提高學生的學習本領。
《雷鋒叔叔,你在哪里》的課后習題二“猜猜下面詞語的意思,說說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中出示了4個詞語,主要是讓學生學習理解詞語的技能。雖然學生已經學會了查字典的方法,能夠通過《詞語手冊》等資料查找到詞語的意思,但是碰到不懂的詞語直接去查詞典解決的方法會使學生的思維僵化,容易養(yǎng)成遇到困難時依賴學習資料而不愛動腦筋的壞習慣,長此以往會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教師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開展有趣的活動去感悟理解詞語的意思。
如通過字形結構去猜測“晶瑩”的意思,“晶瑩”的“晶”字有三個“日”“日”字和太陽有關聯,可以想象出“晶瑩”的物體是亮亮的,這樣讓學生在聯想中調動出自己的生活體驗,喚起相似的記憶,使字詞的理解打上學生各自鮮明的個性特征。出示“大娘”的圖片,讓學生聯系現實生活中的老太太的模樣,理解“年邁”的意思就是“年老”,走路已經顫顫巍巍,所以雷鋒才會背著大娘走路。出示“泥濘”一詞以后,引導學生找一找課文中哪些詞語跟它有關,引導學生關注“蒙蒙的細雨”“路上的腳窩”等細節(jié)來推測“泥濘”的意思就是“路上很不好走”。漢語中幾乎每個詞語都會有一些意思相近的詞,理解詞語的時候還可以靈活地采用“換詞法”,用學生頭腦中已有的詞匯來替換與之意思相近的新詞,如通過聯想近義詞去猜測“尋覓”的意思就是“尋找”,這樣學生就會很輕松地聯系舊知來理解文中出現的新詞,從而領會新的知識。如果只是“簡單粗暴地扔”給學生一本詞典去查找詞語的意思,讓學生把詞典里的解釋生硬地搬到課本中來解釋詞語,這樣的機械單一的詞語教學方式無疑是低效的,是缺乏生命力的教學方法。而把課后“熱詞”與課文學習結合,融匯生活體驗、聯系語境、看圖理解、換詞轉化等形式,教會學生因詞而異,掌握多種學習方法去理解詞語的意思,使詞語教學在落實訓練目標中涌動出教育的智慧和靈性。
新課標對低段學生提出的要求是“在閱讀中積累詞語”,語文教材是閱讀教學的好材料,學生人手一份,我們應充分利用好這一資源。課后“熱詞”是課文中的學習重點之一,數量雖少,但是可以舉一反三,通過橫向拓展以及縱向輻射等發(fā)散式思維訓練,提高學習語文的能力,提升語文素養(yǎng)。
《我是一只小蟲子》課后練習“讀一讀,注意加點的字,說說你的發(fā)現”中,為學生提供了8個含有月字旁的字詞,這是探討漢字特點的練習,可以放在學完課文之后進行研究完成。教學時可以采取以下步驟展開教學:第一步,認讀字詞,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查字典解決,如“腹、胳、膊、胃、腎”是生字,就讓學生自主查字典標出讀音,讀準字音;第二步,引導學生觀察加點的字,說說有什么發(fā)現,弄懂“脾、股、腹、胳、膊、肩、臂、胃、腎”這9個字都含有“月”字,表示的是身體的某個部位;第三步,回顧拓展,讓學生在自己的身體部位上找一找,還有哪個部位的漢字表達中也包含著這樣的“月”字,然后根據學生的回答,復習已經學過的詞語“脖子、肚子、大腿、腳尖、笑臉”等,并拓展猜讀“胸部、肝臟,大腸、肛門”等詞語;第四步,思考猜測,為什么這些字都與“月”字有關聯,在交流中體會到“月”字旁在古代是表示肉的意思,這些字是與人體的身體有關。在教學中除了讓學生讀讀記記外,還應以此為重點,輻射其它字詞教學,適當地進行多種形式的拓展練習,這樣不僅讓學生積累到更多的詞語,還擴寬了學習的渠道,在濃濃的學習氛圍中提升了語文素養(yǎng)。
課后“熱詞”是低年級教材中不容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既為我們教師制定課時教學目標提供了備課思路,又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突破點。準確把握和處理好課后“熱詞”,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積累詞語,提高理解詞語的能力,為以后學好語文知識打下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