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光 莉
(江漢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在現(xiàn)代性批判思想中,海德格爾的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許多人視海德格爾為后現(xiàn)代的先驅,后現(xiàn)代的中心人物,“在美國,理查德·帕爾默把海德格爾的思想稱作是后現(xiàn)代的最激進的說法。在意大利,瓦提莫對后現(xiàn)代的理解主要是來源于海德格爾?!盵1]筆者認為,雖然學界看到了海德格爾在整個現(xiàn)代性批判進程中的位置和地位,但對其批判運思的出發(fā)點和展開方式欠缺研究。相較于其他現(xiàn)代性批判思想家,海德格爾不是單向地對現(xiàn)代性進行技術批判或是形而上學批判,而是挖掘現(xiàn)代性的物質生產(chǎn)狀況的技術本質和意識形態(tài)狀況的虛無主義本質背后的形而上學本質。正是由于其運思的完整性,海德格爾現(xiàn)代性批判的三個部分:技術批判、虛無主義批判、形而上學批判是三個統(tǒng)一的有機整體——對技術和虛無主義本質的考察可以追尋到它們的形而上學根源,從形而上學的根源可以推演出技術和虛無主義的形態(tài)??v觀海德格爾的作品,建立生存論的存在論的《存在與時間》在前且只完成了第一部分,技術批判的《世界圖像的時代》等和虛無主義批判的《尼采的話“上帝死了”》等在后,但三者并不各自獨立——相反,我們可以從中看出海德格爾的整體性運思:《存在與虛無》肅清已往的形而上學表明立場、奠定本體論基礎,從基礎出發(fā)展開對現(xiàn)代性的批判,而對技術和虛無主義的批判又回返鞏固了本體論基礎,實際上也完成了《存在與時間》的第二部分。因此,從海德格爾的現(xiàn)代性批判思想中,可以顯出他自身思想的前后融貫性和他對人的時代狀況、精神狀況、本質特征的偉大之思。在此程度上理解海德格爾,對我們認識其思想的深刻性、完整性、獨建性以及如何可能和在何種程度上啟發(fā)后續(xù)的現(xiàn)代性批判思想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世界圖像的時代》《技術的追問》和《科學與沉思》中,海德格爾集中地對現(xiàn)代技術的本質作了沉思。在海德格爾看來,現(xiàn)代的根本現(xiàn)象有五種:科學、機械技術、藝術進入美學視界的過程、人類活動被當作文化來理解和貫徹、棄神。與古希臘非精確性的科學和中世紀對權威話語和宣布這種話語的權威的理解不同,現(xiàn)代的科學是認識通過籌劃,借助于數(shù)字和計算的度量,在被開啟的區(qū)域中把自身作為一種程式,把自然事件預先規(guī)定為時間——空間上的運動量,嚴格地建立自己的對象區(qū)域,用精確的實驗和清晰的事實在已知之物中建立未知之物,通過未知之物來證明已知之物。這種以研究為本質的科學必然要求科學是具體的,不管是自然科學還是精神科學都必須在探究領域和探究對象上專門化。于是擁有廣博知識的學者消失了,只有從會議上了解情況和按出版商的訂貨和讀者的閱讀需求來進行寫作的研究者。研究者的研究活動按照企業(yè)活動的特點展開,學校和學院不再培養(yǎng)科學的源始統(tǒng)一所具有的某種精神力量,只培養(yǎng)變得越來越淡薄的學究和封閉式的管理,在這種研究氛圍下預先受到擺置的自然和事后受到擺置的歷史實際上都是把人自己當作存在者的尺度,根本沒有中立的價值含義,實證主義和科學主義只是一席空話。
要想了解現(xiàn)代技術的本質,就要追問現(xiàn)代技術是如何作為一種解蔽的?,F(xiàn)代技術的解蔽方式有四種:促逼、擺置、訂造、持存?!按俦葡蜃匀惶岢鲂U橫要求,要求自然提供本身能夠被開采和貯藏的能量?!盵2]932-933擺置促逼著自然能量在開發(fā)和擺出雙重意義上開采。人類帶著明確的目的訂造自然,對自然進行加工制作。持存是通過促逼的擺置的完成。具有持存意義的東西不再作為與我們相對而立的對象,它因為要被訂造而在場并且為了被進一步訂造而在場。這四種方式貫通一體,把在場者帶入顯露中,“座架”形成了?!白芤馕吨鴮δ欠N擺置的聚集,這種擺置擺置著人,也即促逼著人,使人以訂造方式把現(xiàn)實當作持存物來解蔽?!盵2]938
海德格爾看到,“座架”不僅促逼著自然,也促逼著人,自然和人都處在危險之中。人類把自然作為持存物與自身相關涉,把現(xiàn)代技術當成被應用的自然科學,視周圍的一切事物的存在都只是已近完成的制作品和可以完成的制作品,以為自己是地球的主人,可以無償?shù)拈_發(fā)和利用自然,人也離自己的本質越來越遠。在人類解蔽自然的過程之中,人比自然更原始更嚴重地受到促逼。人擺置自然作為持存物,而自己無論如何都不能成為純粹的持存物,人在把自然作為研究和觀察的對象加以追蹤的時候,他本身就占用了一種解蔽方式,受到這種解蔽方式的促逼,所以人根本就掙脫不了“座架”,根本就不可能事后才參與到“座架”中來?!叭吮蛔溆诖?,被一股力量安排著、要求著,這股力量是在技術的本質中顯示出來的而又是人自己所不能控制的力量?!盵2]1307人想通過技術來操控自然,可人操控技術其實是一種虛幻,人自身被這種不合實際的妄想擺置著和訂造著,人不可能成為自然的主人,也不可能成為自己的主人。“座架作為一種命運性揭蔽方式,是一種促逼的揭蔽,它使人昧于‘存在之道作’,甚至限制人傾聽‘道作’?!盵3]
科學技術的使用是現(xiàn)代物質生產(chǎn)方式的一個基本特征,而現(xiàn)代的意識形態(tài)表現(xiàn)在“虛無主義”上。虛無主義是現(xiàn)代形而上學的嘴臉,這副嘴臉背后的意識形成了科學技術。想了解技術如何產(chǎn)生,虛無主義的后代余孽是什么,就必須了解技術和虛無主義的交織關系。因此,澄清虛無主義的特性和技術如何在這種特性中成為可能及技術的界限,是十分必要的。海德格爾認為這種虛無主義的根源來自柏拉圖,古希臘思想發(fā)展到柏拉圖,“理念”的寓意已經(jīng)不同于赫拉克利特的“活火”和巴門尼德的“存在”,它是一切變動不居的事物背后不變的、穩(wěn)定的、原始存在的本質。這種思想到近代形而上學發(fā)展成為笛卡爾的“我思”,即自我意識。主體性的形而上學到尼采那里達到了它的完成——上帝死了。
在海德格爾看來,“虛無主義”不是一個靜態(tài)的概念,也不只是一個民族陷入的狀態(tài)。西方歷史的進程就是虛無主義興起和展開的過程,是人們投入虛無主義并受制于其專制的運動?!疤摕o主義乃是被拉入現(xiàn)代之權利范圍中的全球民族的世界性歷史性的運動?!盵4]232尼采的“重估一切價值”看似是用“權力意志”的“永恒輪回”去克服虛無主義,創(chuàng)造出一套新的價值。尼采固然超出了形而上學,但這種超出不是一種越過或是克服,而是在加固傳統(tǒng)的理路。“那些誤以為自己擺脫了虛無主義的人們,也許最深刻地推動了虛無主義的展開?!盵4]233尼采沒有逃脫虛無主義的原因,在于他雖然提出了對以往價值的廢黜,但是沒有廢黜一切最高價值,因為他建立的“強力意志”實際上也是一種最高價值的設定,是另一種超感性領域的變形。尼采把最高的目的、存在者的根據(jù)和原則、理想和超感性的領域、上帝和諸神先行把握成價值,是一種價值的形而上學,所以說主體性的形而上學在尼采那里達到了它的完成。尼采站在“強力意志”的這種價值視角展開視野,視野最上面的一道光束是把客體作為一種表象,最下面的一道光束是把客體作為一種欲求對象,對象和客體無一不是處在表象著——欲求著的夾縫中間。這種主體設立一個超感性的最高價值,在笛卡爾那里是“我思”,在萊布尼茨那里是“太上單子”,在費希特那里是“自我”,在黑格爾那里是“絕對精神”,尼采只不過是沿襲了他們的那種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的一貫特點就是將感性與非感性分離、自然和非自然分離,人在推崇自身理性時以為理性有席卷一切、吞噬一切的作用,反而不知道正是在這種理性大肆自行其道的同時也吞噬了人,人從理性的主人淪喪到理性的奴隸的下場就是人消失了?!盁o人身的理性”換來的是“存在”不是作為一個整體被思,而是以存在者在場的方式被思。由于存在的遺忘和缺席,存在的真理不可能發(fā)生,存在的隱而不顯產(chǎn)生了虛無主義?!皬拇嬖诿\來思考,‘虛無主義’的虛無意味著:根本就沒有存在?!盵4]277由于整個形而上學都是遺忘存在的歷史,所以也是虛無主義的歷史。正是在這種求意志的意志的虛無主義的背景下,科學技術受到了本質的統(tǒng)治,人把握客體和看待客體的方式成了一種籌劃和研究。人被自身預先設定好的對象促逼著去采取行動。整個科學不足以沉思時代的特征,因為它把時代的整體誤認為是一種可以切割和精確計算的碎片,是存在者被決定和借以展現(xiàn)自身的一種方式,是關于存在者的理論??茖W在主體和客體的對立中確定現(xiàn)實之物并追蹤現(xiàn)實之物,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科學的立場和研究范圍。故而,主體性形而上學的頭腦只能畫出世界成為圖像的畫面。
技術的大行其道和虛無主義的遍布揭示了人類在現(xiàn)實資本主義社會的存在狀況,對當下人類狀況的考察必然呼吁一種對人的本質狀況的考察,因為只有二者完整的結合,才能洞悉西方文明的危機的根源并對癥下藥,真正清楚地認識到人從哪里來,將往何處去。關于這種運思,盧卡奇也深有同感:“對資產(chǎn)階級哲學的文化批判說來(我們只要看一下海德格爾就可以了),將一種社會批判升華為純粹的哲學問題,即將本質上是一種社會的異化轉變?yōu)橐环N永恒的‘人類狀況’(這是一個后來才產(chǎn)生出來的術語),是十分自然的事情?!盵5]由此,對人的本質狀況的考察是一種水到渠成的過程,而本質狀況一經(jīng)考察呈現(xiàn)出來,它又會化為一泉源頭活水,指引技術本質和虛無主義的出路。
海德格爾認為,不管是科學技術使世界成為圖像,還是主體性的形而上學帶來了虛無主義,背后的原因都是只看見和思考存在者,遺忘了存在。要想重拾存在,就必須回歸到古希臘的原生地位中去?!霸谒噲D通過復興一種隱藏的希臘本原,以揭示存在的被遺忘狀態(tài)的這種對存在的民族性解讀中,海德格爾將要指出希臘——德國在原生性上的一種共同的親緣性,作為走出那困擾著西方的虛無主義的一種方式。到1935年,海德格爾將在這種原生性解讀的基礎上將德國人解釋成一個負有如下精神使命的民族:使西方走出它的種種技術——帝國性關切受局限的領域,走入原初反思的領域?!盵6]如此看來,對現(xiàn)代性的剖析必須植根于一種存在論,這種存在論是從古希臘的精神出發(fā)的,與赫拉克利特的“活火”和巴門尼德的“存在”有共生性。這種存在論需要追溯西方哲學史,對西方哲學史有一個重述和再建的筆觸,在控訴哲學史時也控訴遺忘個人的生存,走一條實踐哲學的理路,把人還原到歷史和具體中去。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集中構建了這種存在論:存在的概念是“最普遍的”、不可定義的、自明的,它在存在論上有優(yōu)先地位,存在者在存在中是通過生存得到規(guī)定的。此在領會著一切非此在的存在者的生存。只有在這種生存活動中,上帝和一切類似于上帝的概念的基礎性地位才能被徹底掏空,主體性形而上學的大廈才能被徹底摧毀,而人在這種掏空和摧毀中并不意味著喪失了真理:拋棄了原來的命題真理,迎來的卻是本質的真理——自由。因為步入了“無”的敞開之域,人獲得了一種“綻出性的生存”。這種生存狀況可以使人自由地照面存在者,和存在者“打交道”。人始終處在一個過程中,這個過程不是逗留,而是在經(jīng)歷變化的人與事和經(jīng)歷著失去與收獲中超越,人就是在這種不斷經(jīng)歷不斷超越中贏得自由的。我們從海德格爾的生存論的存在論中,見到了自己,也見到了他人,正是在這種相通性的體會中,我們認清了人的生存境況,通過了解自己了解他人,通過了解他人了解自己,正是在這種融貫性的了解中,現(xiàn)代性的形態(tài)才在我們的眼前浮現(xiàn)出來。所以海德格爾的現(xiàn)代性批判不是拿一個當前的現(xiàn)代性來批判,而是開采出一幅現(xiàn)代性的圖景,用追問構筑一條道路,在這條道路上回頭,重拾遺落的東西——存在,再去尋找出路。
海德格爾建立一種生存論的存在論,用意絕不只是為了批判傳統(tǒng)形而上學。自拉開向現(xiàn)代性批判序幕的康德提出“人是什么”這一問題以來,海德格爾就認同并沿著考察人的先驗性本質這一思路來展開自己的現(xiàn)代性批判?!耙軌驈恼軐W上對‘人是什么’這一問題進行討論,就必須識見到某種先天的東西?!盵7]從海德格爾提出的“此在”概念,我們也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深深地打上了康德“人是什么”和尼采推崇生命的烙印。“此在”是一種先天的、與生俱來的東西,但是它又要“在世”,通過“在世”獲得生存——這就說明海德格爾關心的既是人的先驗本質,也關心人的現(xiàn)實生存環(huán)境,主觀和客觀在海德格爾這里得到了交融。海德格爾用生存論的存在論作為自己的哲學基礎,肅清已往的形而上學,從這個基礎出發(fā)來反思現(xiàn)代物質形式和意識狀態(tài)的本質,既有力地回擊了20世紀實證主義和心理主義大張旗鼓地搜刮人類精神空間的暴虐行徑,維護了哲學不可替代地關切人類終極性問題的地位,重新植入了哲學發(fā)展的動力,又深刻地洞察了人的本質和現(xiàn)實生存狀況,意圖追尋人的價值和尊嚴。所以在海德格爾這里,生存論的存在論作為本體論基礎,技術作為人生存的現(xiàn)代的物質形式,虛無主義作為人生存的現(xiàn)代的意識狀態(tài),三者缺一不可,現(xiàn)代性批判的核心目的還是為了給人找到一條救渡之路。從海德格爾批判現(xiàn)代性的偉大之思可使我們深切地領會到他對人類的關懷和付出,所以我們在理解海德格爾現(xiàn)代性批判思想時,絕不能以一種狹隘的眼光誤認為海德格爾只是一個持續(xù)逗留在形而上學圈子內或只是對現(xiàn)代作出技術批判的學者,而要看到一個有偉大胸襟、深刻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思想家的豐姿。
結語:現(xiàn)代性的救渡——思之道路
海德格爾認為,現(xiàn)代性把人拋入一種無家可歸的境地,“無家可歸狀態(tài)變成一種世界命運?!盵8]由于人淪陷到“座架”和虛無主義中,人本真的存在被遮蔽了,不再能夠聽命于自己的意志來選擇和籌劃生活,所以失去了自由,因此喪失了家園。要想擺脫這樣的處境,只有借助于存在之思。沉思之思不是科學中的表象性計算研究之思,而是一種探尋“天道”,對最切己的人的生存狀態(tài)之思。在這種思中,有一種“嫦娥奔月”的痕跡:思想躍出了“人是理性的動物”的理性宮闈,飛升到存在的敞開狀態(tài),棲息在最切近者之切近處,轉向回眸人的本質。構筑這條道路的基石是生存論的存在論,方向是對世界成為圖像和虛無主義的克服。在克服的林中路上,科學治好了近視,視野由積累和整理知識置換為開拓自然和歷史的整個空間;虛無主義飲水思源,順著存在者的可敞開狀態(tài)追索到了存在的揭示狀態(tài)。這條道路是通往真理,通往“存在之天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