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芳 宋青潔 衣麗麗
大連市婦幼保健院手術室,遼寧大連 116033
剖宮產術后繼發(fā)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為醫(yī)源性種植,雖然較少見,但對患者造成較大負面影響,主要種植過程可能為術中胎盤娩出過程[1],導致子宮內膜相關組織碎片散落并遺留于腹壁切口部位,因子宮內膜組織有一定的種植與侵蝕性,可導致子宮內膜醫(yī)源性種植[2]。目前醫(yī)護人員對手術相關子宮內膜異位癥仍未引起足夠認識。以往研究提示,術中腹壁切口未實施有效保護,破除胎膜羊水涌出中未及時有效負壓吸引[3],針對胎盤娩出過程中清理宮腔紗布未能做好有效隔離,以及子宮縫針與縫線重復利用,未及時更換手套與吸引器頭等,均是導致子宮內膜組織種植的危險因素[4]。做好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預防工作,提高醫(yī)務人員整體防范意識,嚴格手術操作,做好保護切口,加強術中手術用物管理等,以上各環(huán)節(jié)均與器械護士相關[5]。加強手術器械護士工作能力培養(yǎng),提高其認知度,對降低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的發(fā)生有積極意義,本研究總結近年相關經驗,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80例子宮下段剖宮產產婦。納入標準:入組前與產婦及監(jiān)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申報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年齡18?30歲,既往體健。排除標準:凝血功能障礙,合并產褥期感染,免疫系統(tǒng)及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精神障礙,皮試過敏者,病理妊娠者等。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0例。觀察組中,年齡18?30歲,平均(24.5±1.3)歲;孕齡37?42周,平均(39.2±0.3)周;手術時間30?120 min,平均(56.4±3.4)min。對照組中,年齡18?30歲,平均(24.4±1.4)歲;孕齡37?42周,平均(39.3±0.4)周;手術時間30?120 min,平均(73.2±5.4)min。兩組的年齡、孕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器械護士配合,主要根據(jù)臺上醫(yī)師需求配合及傳遞器械為主;觀察組實施針對性護理,具體措施如下。①對上臺的剖宮產器械護士統(tǒng)一培訓,并做好術前準備,上臺后將手術器械根據(jù)手術關腹時機分為兩組,并提前備好部分干凈器械及治療巾,以便關腹時使用,其中對關閉腹腔前器械建議放置器械臺左側,關閉腹膜后器械放置器械臺右側,做好隔離,盡量避免關腹前接觸。②對器械進行常規(guī)消毒工作,切開腹壁后,為主刀醫(yī)師傳遞兩塊紗墊做好切口保護,在宮腔切開后,將手術刀及時回收,且再次使用更換刀片。③切開胎膜前,器械護士將負壓吸引裝置備好,其中包括胎兒吸引器與母體吸引器,并做好區(qū)分,打開胎膜后,配合醫(yī)師進行羊水負壓吸引。④胎兒娩出后,對臺上醫(yī)師傳遞組織鉗便于充分取出胎盤,隨后將胎盤直接放在隔離治療盤中,并傳遞兩塊干紗布以便再次清理宮腔,取出紗布時器械護士使用鑷子夾取,并將其放置在專門治療盤內,做好隔離。將術前預留的兩塊治療巾鋪于腹壁切口處,加強術野干燥無菌處理。⑤關閉子宮時傳遞專門子宮縫合線,并及時將縫合針線及紗布回收,注意對子宮切口擦拭時關注紗布留置腹盆腔。⑥關腹及關腹后與巡同護士共同清點手術用物,必要時為術者更換手套。⑦關閉腹部筋膜后,協(xié)助患者用生理鹽水對切口反復沖洗,注意更換吸引器頭,及時更換紗布,縫合腹部切口前用乙醇清洗切口邊緣皮膚。
隨訪6個月,比較手術相關指標,術后隨訪6個月腹、盆腔疼痛數(shù)字評分(NRS),兩組術后隨訪明確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癥狀及確診情況。疼痛NRS 評分:以0 分為無痛,10 分為劇痛,分值越高提示疼痛越明顯;子宮內膜異位癥診斷:以超聲結合臨床癥狀擬診,病理組織活檢確診。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者,轉化為正態(tài)分布后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手術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的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指標的比較(±s)
組別 手術時間(min)術后住院時間(d)術中出血量(ml)觀察組(n=40)對照組(n=40)t值P值56.4±3.4 73.2±5.4 26.327 0.000 2.1±0.3 3.4±0.5 22.295 0.000 243.2±34.1 435.4±46.5 33.332 0.000
觀察組出院時、術后1、6個月的NR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術后隨訪6個月腹、盆腔NRS 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術后隨訪6個月腹、盆腔NRS 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 出院時 術后1個月術后6個月觀察組(n=40)對照組(n=40)t值P值1.2±0.5 2.5±0.3 22.295 0.000 0.4±0.1 3.4±0.4 72.761 0.000 0.2±0.1 4.3±0.7 57.973 0.000
觀察組術后腹痛、下腹下墜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子宮內膜異位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術后隨訪腹痛、下腹下墜、子宮內膜異位癥發(fā)生率的比較[n(%)]
子宮內膜異位癥可導致產婦反復腹痛、下腹墜脹、月經不調、性交痛、痛經,引起不孕癥的發(fā)生[6]。本病有一定的發(fā)病率,其屬良性病變,但有一定的侵襲與種植趨勢,且治療效果不理想,屬于嚴重影響產婦生活質量的婦科疾病[7]。屬于剖宮產術后遠期并發(fā)癥,因剖宮產中腹壁切口子宮內膜出現(xiàn)種植而導致子宮異位癥的發(fā)生,尤其是隨著“二孩”政策開放,剖宮產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發(fā)生率明顯升高[8],雖本病對產婦生命安全不造成威脅,但對其生活質量造成極大影響,給產婦帶來較大生理痛苦,故應引起重視[9]。對導致剖宮產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危險因素研究發(fā)現(xiàn),多項與手術器械護士相關[10],故加強對器械護士培訓,對降低剖宮產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發(fā)生率有一定價值[11]。
本研究觀察組進行針對性護理,相對于常規(guī)護理,比較兩組手術指標,觀察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術后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提示剖宮產術中器械護士針對性護理干預,可顯著縮短手術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減少術中出血。另外對術后隨訪6個月腹部盆腔NRS 評分情況,觀察組出院時、術后1個月及術后6個月,其腹部盆腔NR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剖宮產術中器械護士針對性護理干預,對降低術后產婦疼痛有一定價值,可能與減少術后并發(fā)癥尤其是子宮內膜異位癥發(fā)生有相關性。最后對兩組術后隨訪明確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癥狀及確診情況比較,術后觀察組出現(xiàn)腹痛、下腹下墜等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癥狀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同時確診病例數(shù)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剖宮產術中器械護士針對性護理干預,對減少術后子宮內膜異位癥發(fā)生有重要意義。
針對剖宮產術后子宮內膜異位癥的預防,觀察組實施針對器械護士的重點干預,首先要求器械護士保障器械、物品準備充分,擺放整齊有序[12],器械護士鋪置無菌臺時,做好關腹膜前后器械的區(qū)分,必要時鋪設橡膠防水布,尤其是關腹膜時做好切口保護,防止羊水及血液污染腹部切口[13]。在打開子宮肌層前針對手術切口,通過大腹墊加強切口保護,預防子宮內膜組織隨羊水與血液涌出而造成的污染及腹部切口種植[14]。術中一旦無菌巾被浸潤應及時更換。同時在打開子宮肌層時,更換專用器械,進行子宮肌層止血、胎盤剝離、取出及宮腔內擦拭等操作[15],隨后將相關器械隔離,對所有接觸過子宮內膜器械,均應在關閉腹膜時做好隔離工作[16]。在關閉子宮肌層時,在手術切口雙側及下方,覆蓋清潔無菌單,加強保護[17]。通過以上器械護士相關工作,有效的減少了剖宮產子宮內膜異位癥發(fā)生率[18]。
綜上所述,對剖宮產的器械護士進行有效護理培訓,可縮短手術時間及產婦住院時間,減輕術后疼痛,減少術后子宮內膜異位癥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