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光鵬 王莉
摘 要:從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在于世界歷史的展開過程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chuàng)立與發(fā)展又用獨創(chuàng)性的實踐活動印證了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在當代世界具有的普遍性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要求我們系統(tǒng)梳理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的研究資源,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民族與世界相結合、成就與挫折相結合、現實與未來相結合的科學方法,加大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理論闡釋和實踐指引。
關鍵詞: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基金項目: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科研基金項目“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視野下的中國特色對外話語體系研究”;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校級科研一般課題“關于構建對外傳播話語體系、學術體系、邏輯框架問題研究”(2019YB013)。
[中圖分類號] D616 [文章編號] 1673-0186(2020)001-0038-008
[文獻標識碼] A? ? ? [DOI編碼] 10.19631/j.cnki.css.2020.001.004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習馬克思,就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于世界歷史的思想?!盵1]世界歷史思想貫穿于馬克思理論研究和實踐始終,是馬克思基于唯物史觀立場進行理解歷史、體現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理論結晶[2]。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對新矛盾、新問題、新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們要站在世界歷史的高度審視當今世界發(fā)展趨勢和面臨的重大問題”[1],從而重新激活了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的時代價值,要求我們堅持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對當代中國在世界歷史進程中的矛盾與問題、現在與未來的解釋力和指導力。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視域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研究,對于正確把握時代脈搏以及我國的歷史坐標和未來走向意義重大,需要系統(tǒng)地加以梳理。
一、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視域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研究價值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3]11,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但依然面臨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需要我們付出更多、更加艱辛的努力。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fā)展新的歷史方位?!盵3]10我們所說的“新時代”主要是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處于新的歷史方位或者說進入了一個更高層級的歷史階段,它意味著“新時代”的中國在世界格局中所處的位置悄然發(fā)生著改變,也意味著“資強社弱”的力量對比悄然發(fā)生著改變。但不可否認的是,資本主義在當代世界歷史進程中仍起著主導作用。進入“新時代”的中國,一方面要繼續(xù)堅定不移地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人的全面發(fā)展、社會的全面進步打牢物質基礎;另一方面要清醒地認識資本主義在世界歷史發(fā)展中的地位作用和現存力量并處理好同它的關系,制定好“新時代”的發(fā)展戰(zhàn)略。這要求我們站在新的歷史方位深化對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的研究,從多層次、多角度把握這一思想的精髓,以其提供的基本原則和方法理性把握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發(fā)展歷程,更好地指導“新時代”的偉大實踐。
(一)在理論上,進一步弄清和把握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的理論來源、基本內容、發(fā)展脈絡等一系列重要問題,挖掘和拓展這一思想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解釋力和指導力
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tài)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盵4]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恩格斯當年的這個預言,現在已經成為現實,歷史和現實日益證明這個預言的科學價值”[1]。作為近年來國內學術界再次關注的新熱點,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不僅經受住了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驗證,展示出強大的真理性力量,而且展示出其根植于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的唯物主義生命力。
從理論上說,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為我們考察、審視、分析當今世界發(fā)展大勢提供了獨特而宏大的理論視角。隨著全球性經濟危機的頻發(fā),資本主義開啟的現代化模式進入了發(fā)展困境,解決危機的方式目前看來比較可行的依然是從馬克思那里尋找思想資源,用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來審視當代世界歷史的新現象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新問題、新發(fā)展。從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來看,資本主義由于不合理的生產方式以及資本積累的不斷擴張而在自身發(fā)展中遇到了瓶頸,與此相對,我國則跳出了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周期率, 打破了資本主義依靠血腥掠奪和發(fā)動戰(zhàn)爭來發(fā)家致富的套路,開辟出了一條獨特而具有普遍借鑒意義的現代化道路,為世界歷史出現新的轉機提供機遇,可以說是開創(chuàng)了一種有別于資本主義的世界歷史新進程。當前,進入“新時代”的中國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世界社會主義發(fā)展的形象和軌跡由此而改變,“資強社弱”的力量對比由此而改變,與資本主義共謀發(fā)展的新的世界歷史時代已經開啟。要從理論上闡明世界歷史視域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客觀性、必然性,在實踐中更好地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挑戰(zhàn),必須根據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預言,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進一步深入系統(tǒng)地梳理馬克思對世界歷史思想的革命性變革,進一步弄清和把握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的理論來源、基本內容、發(fā)展脈絡等一系列重要問題,并探究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的指導意義,以展開對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科學價值的研究。
(二)在實踐上,繼續(xù)站在世界歷史的高度審視當今世界所處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準確把握和分析錯綜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與中國現狀,以更加開放的姿態(tài)、更加沉穩(wěn)的狀態(tài)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從總體上講,我們依然處于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大的歷史時代。與此同時,當今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馬克思所指明的歷史時代相比,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大發(fā)展、大變革、大調整,熱點問題此起彼伏、新的現象層出不窮,在向多極化格局轉變的進程中不確定不穩(wěn)定因素明顯增多。比如,西方發(fā)達國家主導的現行國際政治秩序在應對當今世界發(fā)展方面日益顯得力不從心,在全球化問題上日益捉襟見肘,各種弊端積重難返,甚至連西方發(fā)達國家自身都已治理失靈、問題成堆,資本主義世界整體呈現出頹勢,也使全球治理和人類發(fā)展面臨著新的問題和挑戰(zhàn)。運用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來審視、反思當代全球化的客觀事實,可以發(fā)現“全球化是與世界歷史同步出現、并內含于其中的一種現象和過程”[5],從世界歷史的波動和節(jié)律可以窺探出全球化的未來走向,從而為新時代的定位與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提供方法指導和實踐指南。
70年來,我國經歷了從未遭遇、內容廣泛、影響深遠的偉大變革,其深度、廣度、力度前所未有,我國與世界同境同框、攜手并進,可以說是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破壞與重塑同行,發(fā)展與責任共在。我國在風云變幻的國際格局之中同世界的關聯性和融合性更為緊密,其所彰顯的優(yōu)越性越來越得到世界上更多國家的認同,日益影響著世界格局的變化。正是基于世界格局的新演變、時代特征的新變化、中國社會的新發(fā)展,新時代成為當代中國發(fā)展新的時空特質。要從實踐上展開對世界歷史視域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指導,必須使人們認清多維的、立體的、全球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時代高度重疊,明確持續(xù)崛起70年之久的中國未來要做的工作,不僅僅是站在中國看中國,而是站在世界歷史的高度看中國,必須要以更加開放的姿態(tài)、更加沉穩(wěn)的狀態(tài)掌握應對變局的先招、高招與長招,最大限度地維護和延長我國發(fā)展的戰(zhàn)略機遇期。我們相信,進入新時代的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更具有影響力的國家,通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將改變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兩制競爭的格局,彰顯出社會主義相對于資本主義的巨大優(yōu)越性,為世界和平發(fā)展和人類社會進步做出貢獻,把世界建設得更加美好。
二、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視域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研究資源
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不僅從宏觀視野關注和回答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方向問題,而且從微觀角度深入剖析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經濟基石,為人類不斷地探索和總結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資源。隨著當代世界格局的新變化,人類社會的走向和命運更加成為眾多國內外學者關注和研究的熱點,而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為此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資源。
(一)國外學者關于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與全球化問題的理論關注
國外學者著重探討了馬克思的歷史理論,如威廉姆·肖的《馬克思的歷史理論》、科亨的《卡爾·馬克思的歷史理論》、望月清司的《馬克思歷史理論的研究》等,但具體研究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的著作相對較少。國外學者大多是在研究全球化問題時提出并分析馬克思在其相關著作中有關世界歷史的思想,引用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來分析研究當今全球化現象,其中被論及較多的就是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共產黨宣言》《資本論》及其手稿和晚年兩部筆記中的觀點。美國社會學家伊曼紐爾·沃勒斯坦提出了世界體系理論,認為世界體系之間的聯系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是經濟聯系,認為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發(fā)展中包括世界在地理規(guī)模上的擴張、不同區(qū)域不同產品的勞動管理方式多樣化、中心國家相對強大的國家機器的建立三個重要因素[6]。美國經濟史學家羅伯特·布倫納對沃勒斯坦的論點進行了批判,認為其論點是基于一個錯誤的等式得出的,即“世界經濟”就是“資本主義”[7]。當然,除了世界體系理論之外,很多國外學者也論及了馬克思相關著作中的世界歷史思想。英國學者戴夫·蘭頓在《馬克思論全球化》一書中認為,當今的全球化現象和事實是對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的驗證,如今各種全球化理論家的思想和見解與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基于馬克思對世界歷史的科學分析,大衛(wèi)·哈維從空間理論的視角來描述全球化,認為全球化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地理景觀,“是資本主義空間生產這一完全相同的基本過程的一個新的階段”[8]。日本學者伊藤誠認為,探討新時代對世界的認識時,要重視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中對世界歷史的相關論述[9]。
從具體內容上看,馬克思在經濟、政治、文化方面的世界歷史觀點受到較多的關注。日本學者柄谷行人考察了資本主義的世界性,認為世界貨幣事先把各地孤立的自給自足的共同體連接在一起,在這之后,不管各共同體的人們如何做想,而且即使實際上還沒有轉化到商品經濟上來,世界各地的生產物也已經潛在的置于世界性的連鎖關系中了[10]。哈特和奈格里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傳統(tǒng),通過對資本擴張與勞動辯證法的談論,探討了全球化時代的政治模式,認為“新的全球的主權形式就是我們所稱的帝國”[11]。當談到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關于“世界文學”的闡述時,阿里夫·德里克指出,“對于這幾句話揭示出的關于物質與文化全球化的一些特征,我們至今也難有不同看法”[12]。
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對國外學者研究全球化問題產生了重大影響,顯示了這一思想在當今社會仍然具有的活力和魅力,但由于一些國外學者在對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的理解上存在難以脫離其資產階級理論家的階級局限,或者僅僅抓住馬克思的個別論斷而以偏概全,這使他們的研究往往具有局限和不足。
(二)國內學者關于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研究成果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推進,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開始成為國內學界研究的熱點。近年來,國內學界研究圍繞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的理論來源、主要內容以及現實意義展開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需要系統(tǒng)地加以梳理。
關于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的理論來源,國內學界一致認為這一思想主要來源于空想社會主義、古典經濟學和黑格爾世界歷史思想以及當時流行的各種世界主義思潮等。豐子義等學者認為,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的形成離不開孟德斯鳩、盧梭等政治學家,蘭克、哈密頓等歷史學家,斯密、李嘉圖等經濟學家,維科、赫爾德、康德、黑格爾等哲學家的影響[13]。曹榮湘認為,對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影響最大的,當屬古典經濟學、黑格爾哲學以及資產階級世界主義理論”[14]。葉險明則提出了一種“文化邏輯說”,認為馬克思在對近代德意志民族主流文化(傲慢的民族主義、極端的國家主義和純思辨的表達形式)進行科學批判的過程中構建了世界歷史思想[15]。
關于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的主要內容,國內學界對世界歷史的發(fā)展動力、演變過程、基本特征和未來走向等內容進行了具體研究。對于世界歷史的發(fā)展動力,王作印指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交往及二者的互動是世界歷史形成發(fā)展的根本動力,資本的本性則是世界歷史形成發(fā)展的直接動力[16]。張一兵認為,分工是這一思想的中軸線,交往和生產力是歷史矛盾的內驅力,理論的目標指向是由資本的世界市場最終建構的所謂世界歷史[17]。對于世界歷史的演變過程,趙士發(fā)指出,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存在著資本主義時代轉變以及由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的轉變兩個階段[18]140-157。豐子義等學者認為,馬克思圍繞分工所講的資產階級社會形成和發(fā)展的三個時期(歐洲中世紀后期、17世紀中葉至18世紀末、從18世紀下半葉開始的大工業(yè)發(fā)展階段),實際上就是世界歷史形成和發(fā)展的三個時期[19]。對于世界歷史的基本特征和未來走向,趙士發(fā)指出,整體、不平衡以及復雜性是世界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顯現的特點,世界歷史發(fā)展的未來趨勢則會走向多樣性的統(tǒng)一,走向共產主義。韓海濤等學者認為,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具有批判性特征,從世界歷史發(fā)展的總體聯系和趨勢中對現存事物進行科學分析,在批判資本主義舊世界中發(fā)現共產主義新世界,為人類指明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飛躍的途徑[20]。
關于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的現實意義,國內學界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重大論斷,深刻認識到必須從世界歷史的高度來審視“新時代”。一些學者指出,結合世界發(fā)展大勢,用新時代來標示當代中國時空特征,無疑是拓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視域,將全球視域與國家視域相結合,把大時空、長鏡頭的時代觀察凝縮至特定區(qū)域和特有階段,從而使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研究更加具體、深化,有效增強了指導實踐的價值與作用。對于世界歷史視域下“新時代”的內涵,一些學者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一個完整的新概念,不能脫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孤立地理解新時代[21]。也就是說,新時代的空間僅僅限制為中國國內,而不是泛指整個世界[22]。張兆端認為,從當代世界歷史看,新時代是中國為促進國際社會共同發(fā)展與構建全球治理體系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的時代[23]。所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應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中雙重方位的科學研判。正如宋國棟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堅定表達了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中心任務的世界歷史價值訴求,有效實施了以“一帶一路”倡議為代表的世界歷史交往工程,在理論和實踐上更好地繼承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24]。對于世界歷史視域下新時代的意義,張明、尚慶飛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始終堅持和平崛起的發(fā)展戰(zhàn)略、新時代中國實踐經驗的豐富性、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發(fā)展所遇問題的復雜性、新時代的顯著成就四個方面探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可能性空間[25]。蒲國良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已成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新亮點,正在形成世界社會主義的新模式,日漸呈現世界現代化道路的新探索,必將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新支點[26]。
從總體上看,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有研究成果遠遠不足以支撐實踐發(fā)展對理論的需求。尤其是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仍“就新時代研究新時代”,較少從更宏大的世界歷史視野加以研究,而在實踐中涌現的大量問題,比如站在世界歷史的高度來看中國的現代化強國進程、審視中國的改革發(fā)展并進行反思和定位,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在世界社會主義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與意義等,都期待著人們去關注與研究。
三、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視域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研究方法
目前學界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在研究視域和研究方法上難免存在著一些不足,而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為我們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提供了科學方法。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要求我們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置于世界歷史的寬廣視野中加以理解、觀察和描述,運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民族與世界相結合、成就與挫折相結合、現實與未來相結合的科學方法加大理論闡釋和研究力度,延展對新時代、新問題的解釋視域,以窺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全貌,從而展現出理論的預見性和方向性。
(一)既要高度重視理論的作用,又要堅持實踐第一,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研究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視域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既要從理論上搞清楚世界歷史發(fā)展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關系,又要從全球實踐和我國現階段的實踐出發(fā),特別是要從“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這一客觀現實出發(fā),從全球經濟發(fā)展相互依存、政治活動相互影響、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社會交往更加頻繁等角度出發(fā),思考新時代的特定背景、理論內涵、重大意義。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引導我們采取世界歷史視野去把握歷史規(guī)律,積極應對當下的社會發(fā)展實際,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诖藢徱曋袊厣鐣髁x新時代,我們發(fā)現,我國已經從黑格爾所說的“在世界歷史之外”轉變成為世界歷史的重要部分,從“被動型”開放走向“主動型”開放,從以前的“跟跑”走向“并跑”甚至“領跑”,在新時代彰顯出了相較于資本主義的巨大優(yōu)越性,中國已是世界歷史的中國,世界歷史也終將成為中國的世界歷史。因此,我們要全面掌握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研究的現狀,通過系統(tǒng)嚴密、廣泛合理的理論分析與實踐探索,系統(tǒng)梳理我國和世界對新時代問題的關注與思考。
(二)既要立足中國實際,又要堅持世界眼光,民族與世界相結合
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揭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從生產力、生產關系和人類交往等領域對“兩個必然”的歷史趨勢進行了深度、廣度的論證。盡管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揭示的世界歷史發(fā)展趨勢沒有變,但當今時代在兩個階級、兩種制度、兩種意識形態(tài)斗爭等方面呈現出了許多新的歷史特點,可以說是處于過去百年甚至幾百年里的人們從未歷經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大變局與中國大發(fā)展的歷史性交匯,為世界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時代契機,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共謀發(fā)展的新局面。研究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視域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一方面要明確新時代的指稱對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能用以代替對大時代、對時代主題的科學把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必須認識到,這個新時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而不是別的什么新時代?!盵27]另一方面要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不僅僅立足于中國,而且對全球事務和世界發(fā)展格局產生著日漸重要的影響。因此,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必須堅持民族與世界相結合的科學方法,以更寬廣的視野、更深刻的視角發(fā)現并闡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重大貢獻。
(三)既要看到歷史成就,又要回顧發(fā)展挫折,成就與挫折相結合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逐步走出了一條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的現代化發(fā)展道路,這條道路在我國越走越寬廣、影響越來越深遠。近年來,世界經濟增長三成以上都由我國貢獻,我國積極推進“一帶一路”與“亞投行”建設,為沿線國家及世界提供了寶貴的發(fā)展機遇,朝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方向積極邁進,這些成就及其彰顯的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促使我國開始從“大國時代”向“強國時代”邁進?!皬娖饋怼背闪诉M入新時代最顯著的歷史標識。在總結我國取得的歷史性成就、世界性影響的同時,我們也要從世界歷史的視野回顧總結過去人為地向其他國家“輸出革命”的深刻教訓,回顧總結過去照搬照抄等教條主義的深刻教訓。特別是面對當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國家治理方面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各種危機不斷涌現的現狀,研究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視域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就是要回顧發(fā)展挫折,總結歷史經驗,促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風云變幻的國際格局之中正確把握復雜多變的矛盾關系,正確處理全球化時代影響中國與世界發(fā)展的諸多矛盾,不斷提升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開啟世界社會主義的振興之路,使社會主義的旗幟高高飄揚在世界上空。
(四)既不能脫離現實,又要勇于放眼未來,現實與未來相結合
正是在順應世界大勢、把握時代潮流、應對風云變幻的世界格局中,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從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探索出了一條立足我國現實國情、吸收現代西方文明成果、面向人類解放事業(yè)的獨特發(fā)展道路。當然,任何時代的轉換必然具有標志性的變化,新時代也是伴隨著新矛盾、新思想、新目標而出現的,呈現出了一系列新變化、新特征,體現了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所處的歷史新方位、時代新坐標。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fā)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盵3]12從“變”與“不變”中,我們可以把握我國目前最大的現實,即我國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時間節(jié)點與空間位置。從世界歷史視野審視我國的歷史方位,我們要對我國當前歷史階段與世界發(fā)展狀況進行全方位考察和比較分析。一方面,我們要認識到新時代對于世界的獨特貢獻和重大意義,認識到新時代是標志著我國向未來進行積極探索,為世界和平發(fā)展和全球治理做出新貢獻的時代;另一方面,我們要認識到新時代并不是一個完美無缺的時代,而是有著自身發(fā)展階段的歷史局限性。與馬克思、恩格斯所指明的世界歷史的最終指向——“真正的共同體”或“自由人的聯合體”相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歷史方位哪怕將來真正走向完善和成熟,但還是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未來理想社會依然有著遙遠的距離。目前,我國在國際舞臺上正在與越來越多的國家在國際與區(qū)域層面結成伙伴關系,正在開辟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向“人類命運共同體”進而向“真正的共同體”或“自由人的聯合體”這一高級階段不斷前行的偉大歷程,可以預見歷史再次給了我國再一次引領世界潮流的機遇。因此,堅持現實與未來相結合的方法看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既準確定位了我國當前的富強程度,也反映了我國在世界歷史進程中的發(fā)展目標。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5(02).
[2]? 段光鵬.《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世界歷史理論的雙重邏輯與構架[J].重慶社會科學,2018(12):96-104.
[3]?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0-541.
[5]? 王莉,段光鵬.破解“逆全球化”的思想武器[J].前線,2018(11):12-15.
[6]? 伊曼紐爾·沃勒斯坦.現代世界體系:第1卷[M].羅榮渠,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9.
[7]? 羅伯特·布倫納.馬克思社會發(fā)展理論新解[M].張秀琴,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146.
[8]? 大衛(wèi)·哈維.希望的空間[M].胡大平,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53.
[9]? 俞可平.全球化時代的“馬克思主義”[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158.
[10]? 柄谷行人.跨越性批判——康德與馬克思[M].趙京華,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220-221.
[11]? 安東尼奧·奈格里,麥克爾·哈特.帝國[M].楊建國,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2.
[12]? 阿里夫·德里克.后革命氛圍[M].王寧,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8.
[13]? 豐子義,楊學功.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與全球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3-30.
[14]? 曹榮湘.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與當代全球化[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56.
[15]? 葉險明.世界歷史理論的當代構建[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76.
[16]? 王作印.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論綱[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46-56.
[17]? 張一兵.回到馬克思——經濟學語境中的哲學話語[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481.
[18]? 趙士發(fā).世界歷史與和諧發(fā)展——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當代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9]? 豐子義,楊學功,仰海峰.全球化的理論與實踐——一種馬克思主義的視角[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7:13.
[20]? 韓海濤,李珍珍.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三重意蘊[J].科學社會主義,2018(4):13-17.
[21]? 陶文昭.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J].教學與研究,2017(12):5-11.
[22]? 王立勝.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理性思考[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17(12):1-9.
[23]? 張兆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方位[J].長白學刊,2018(3):7-14.
[24]? 宋國棟.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再思考[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8(3):90-98+160.
[25]? 張明,尚慶飛.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三重維度[J].南京社會科學,2018(3):1-7.
[26]? 蒲國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世界意義[J].理論與改革,2018(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