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妹
(福建水利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福建永安 366000)
自我價值感是個人在社會中,認知和評價作為客體的自我對社會主體以及對作為主體的自我的正向自我情感體驗,黃希庭等人認為,自我價值感是一個多層次模型,包含總體自我價值感,一般自我價值感和特殊自我價值感[1]。
當前高職教育依然處于一種層次教育,還沒完全轉型為類型教育。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生,有部分是中職學生,有很大部分是高考的失利者,入學成績低、基礎薄弱、自控和自學能力差。在其自我意識分化、矛盾、統(tǒng)一的發(fā)展過程中,一方面,可能會出現自我價值感的缺失或自我價值感過低,形成消極的自我,出現自卑、虛榮、嫉妒等心理問題;另一方面,則可能會形成過高的、不適當的自我價值感,表現為自高自大、自負和自戀,一旦遭遇挫折,就一蹶不振,消沉、頹廢[2]。
很多研究都表明,自我價值感與心理健康都有著密切聯(lián)系。個體能夠體驗到自我的價值,也會更積極、更幸福、更健康,人格也會更完善。本研究通過前后測試及個體訪談形式,了解以自我價值感培育作為高職生心理健康課程教育切入點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本研究選取福建水利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正在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6個班級,共204個學生做為研究對象。
采用黃希庭1998年等人編制的《青少年自我價值感量表》。該量表共56題,包含以下幾個分量表:總體自我價值感題(T)、社會取向的一般自我價值感(GS),個人取向的一般自我價值感題(GI)。個人取向的特殊自我價值感包括:人際自我價值感(SS1),心理自我價值感題(SS2),道德自我價值感(SS3),生理自我價值感題(SS4),家庭自我價值感(SS5)。社會取向的特殊自我價值感包括:人際自我價值感(SI1),心理自我價值感題(SI2),道德自我價值感(SI3),生理自我價值感(SI4),家庭自我價值感(SI5)??偭勘淼腃ronbachα系數為0.8332,分半信度為0.7925,重測信度為0.8852。采用1至5級評分[3]。
采用整群抽樣的方式,分別在第一節(jié)課和期末最后一節(jié)課由授課老師向6個班級的學生發(fā)放量表。并說明施測的目的和答題方式?!洞髮W生心理健康教育》安排在大一學年,有些系在上學期上課,有些系則安排在下學期上課。該課程共有32學時,每周一次課,一次課程90分鐘,共16周。
課程分成導入階段、實施階段和運用階段三個階段實施。三個階段都是采用項目專題模式,每個專題以心理實驗、案例或視頻等形式導入課程,結合相關理論知識,以小班團體心理輔導的形式開展心理體驗,最后以分享、課外延伸閱讀等形式結束課程。
導入階段是介紹何謂自我價值感,班級團隊建設在班級內建立信任關系,增強凝聚力,建立團體規(guī)范,創(chuàng)立和諧、溫暖、安全、理解的團體氛圍,為后期的課程打下良好基礎。實施階段通過較深層次的自我探索活動:主要分成認識自我、悅納自我、肯定自我等三個方面進行更深入地分享討論,促進班級同學的自我認識、自我探索進而獲得自我接納、自我肯定,注重學生正向行為認知的建立。運用階段是鞏固自我價值培育的效果,采用情緒管理、愛情、職業(yè)、感恩等專題的方式,將在自我探索中所收獲的東西應用到日常生活學習中。
實證研究后,請同學們談談對本學期對心理課程的感受和建議。
數據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
將青少年自我價值感前測數據與全國常模樣本進行單樣本t檢驗,結果如下。
從表1結果顯示,在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之前,男女生自我價值感各維度的得分也均顯著高于全國常模。
根據表2可知,個人取向的人際價值感SS1、個人取向的心理價值感SS2、社會取向的人際價值感SI1、社會取向的生理價值感SI4、社會取向的家庭價值感SI5,這幾個維度上的得分具有顯著性差異。其中,除社會取向的家庭價值感SI5后測得分低于前測得分之外,其他幾個維度,后測得分均高于前測得分,即個人取向的人際價值感和心理價值感,社會取向的人際價值感和生理價值感得到增強。
本研究除進行實證研究之外,還進行了定性研究,以期能夠更加準確和全面評估心理課程的效果。每節(jié)心理課都有安排感受分享的環(huán)節(jié)。期末時,請同學們談談對本學期心理課程的感受和建議。很多同學表示,與自己想象中的心理課不太一樣。課堂氛圍相對輕松,氛圍安全。在課堂中能夠更放開自己,更加認為自己行,更加能夠懂得如何更好處理人際關系。對自己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也有初步的規(guī)劃等等。
從表1調查顯示,大一學生自我價值感各維度均顯著高于全國常模。這與很多研究結果是一致的。張婷婷(2011)的研究表明大學生自我價值感的整體水平較高[4];練建斌(2017年)對高職醫(yī)學生自我價值感進行研究表明,高職醫(yī)學生總體自我價值感較好,除了社會取向人際價值感與全國常模不存在顯著差異外,其余維度均顯著高于全國常模[5]。
全國常模為2003年建立,中國經過十幾年的發(fā)展已經日新月異。整體大環(huán)境的改變,也會影響一代年輕人對自己的認可和肯定。此外,筆者所在院校為工科院校,歷年的就業(yè)率和畢業(yè)生的社會認可度都較高。大部分學生也能夠較好地認可和肯定自己。
表1 高職生自我價值感各維度與全國常模單樣本t檢驗
表2 高職生自我價值感前后測配對t檢驗結果
從表2可知,即個人取向的人際價值感和心理價值感,社會取向的人際價值感和生理價值感得到顯著增強。心理課程主要采用小班化團體輔導的形式進行教學,團體輔導注重團體動力的作用,建立班級的人際信任關系,對營造和諧、溫暖、安全、理解的氛圍。因此體現在人際、心理價值感方面得到提升,進而對生理價值感有一定地促進作用。課程方案設置中,對原生家庭方面的課程涉及得不多,因此對社會取向的家庭價值感的作用影響不大。而且隨著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生對學校和專業(yè)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高職生由于基礎差,一些課程開始跟不上,一些學生會認為是父母幫自己選的專業(yè),而不是自己想要讀的。
綜合以上研究數據和對課程結束個體訪談的定性材料,同學們對心理課程的反饋是正向和積極的。授課教師也發(fā)現了部分同學的積極效果。因此,以自我價值感培育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點,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本研究是研究心理課程對整個班級的影響,因此并沒有對男女性別、家庭等人口學因素對進一步的探究。且因針對全校性開設心理課程,而沒有對照組。在之后的取樣和研究中,可以做進一步的探討。
自我價值感培育,是隨著認知、情緒以及團體動力等各方面相互作用產生效果的,它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因此,對于任課老師的要求較高。要求任課老師要有足夠的專業(yè)性、對自己接納度是足夠的,也要足夠開放和真誠,對班級同學能夠有引領和示范的作用。
這個復雜變化的過程,受到多方面的影響,量表有時候很難敏感捕捉到人心細微的感覺變化。因此,需要加強對定性研究資料的分析,且對于高職生心理健康課程的建設和自我價值感的培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不斷嘗試和探索,并進行一個長期的跟蹤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