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迪
內容摘要:語言是根植在文化土壤中的一磚一瓦,鋪墊成了我們生活中所有密切相關的聽覺及視覺內容。與嚴謹的長篇文案不同,俗語往往在不斷傳誦中以詼諧簡潔的方式起到對民眾的教化作用。我國歷來以儒家文化為主體,以“家天下”作為基本的建構模式,因此浸在“家”為主體的中華文化里,我國的俗語中對于“家文化”的體現多如牛毛。因此,本文將通過對漢語中部分蘊含“家文化”現象的俗語分析,來探討“家文化”在漢語俗語中的意義。
關鍵詞:漢語 俗語 家文化
一.家文化的含義
所謂“家文化”,亦可稱家本位文化,指的是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逐漸發(fā)展起來并成型的一種本位文化,在這種文化中,處理任何事物都要從“家”來考慮或出發(fā),無論個人還是社會,都要優(yōu)先讓位于“家”。而這種文化正是中國文化所特有的。
“家文化”主要來自于中國傳統的儒家。儒家主張“孝悌”,甚至有“親親互隱”之說。在儒家經典《孟子·盡心上》中,有這么一段記載:“桃應問曰:‘舜為天子,皋陶為士,瞽瞍殺人,則如之何?孟子曰:‘執(zhí)之而已矣?!粍t舜不禁與?曰:‘夫舜惡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則舜如之何?曰:‘舜視棄天下猶棄敝蹝也。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然,樂而忘天下?!碧覒獑柮献尤绻吹母赣H犯法怎么辦,孟子的回答便是舜放棄天下之位,帶著父親逃跑。由此可見,在儒家文化中,孝道永遠是第一位的,而“家文化”便是用孝悌之道來組成的。
從經濟角度來看,“家文化”的形成也是中國歷史上必然的趨勢。從原始的公共“井田制”以及奴隸勞作制度到先秦這些制度的崩潰,小農經濟逐漸成熟,而儒家的“家文化”正好契合這種小農經濟制度。雖然在戰(zhàn)國時期,儒家不如法家聲勢顯赫,并且以法家主張為國策的秦帝國最終統一了六國,但是其快速的崩潰也證明了法家忽視“家”的重要性。法家商鞅等代表人物都認為男子成年后應搬出去獨自居住,然而這和初步形成的小農經濟情況不符。直到漢武帝時,確立儒家為基本國策后,“家文化”確立,國內的主要矛盾便變?yōu)榇蠹易褰洕c小農佃農的矛盾了。但是,“家文化”或者說“家本位”則不再成為討論的重點,而成為了一項基本國策和共識,開始影響中國兩千年的發(fā)展進程。
二.俗語的文化載體形式
呂叔湘先生曾說,“俗語,或稱俗話,是一種廣泛的名稱,典型的俗語是所謂諺語,這是各國語言里都有的一種東西。(1)“俗語”一詞,在古代典籍中始見于中國西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附褚少孫補寫的《西門豹治鄴》一文:“民人俗語日:‘即不為河伯娶婦,水來漂沒,溺其人民云?!钡@里的“俗語”一詞,只指民間流傳的說法,尚未完全成為我們通常所說的那種“俗語”。而我們今天所日常使用的,真正指人民廣大生活中的定型語句“俗語”,則見于劉向《說苑·貴德》和班固《漢書·路溫舒?zhèn)鳌?,“故俗語云:‘畫地作獄,議不可入;刻木為吏,期不可對。此皆疾吏之風,悲痛之辭也?!保ā墩f苑·貴德》)“故俗語云:‘畫地作獄,議不入;刻木為吏,期不對。此皆疾吏之風,悲痛之辭也。”(《漢書·路溫舒?zhèn)鳌罚?,因此,“俗語”一詞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俗語本身生動形象,又富含口語性和通俗性,語句較為定型,但是又變化及其靈活。基本來源于大自然,來源于廣泛的人民生活,往往具有最樸素的力量,在社會生活教化中口耳相傳,給語言以最基本的寓意。由于民眾文化水平不同,對于社會各種教育形式也有不同的理解,但由于俗語易于理解,朗朗上口,因此成為普通大眾都能夠接受的形式。尤其是千百年來的以家為主的文化思想,在俗語中體現良多。這些帶有“家文化”的俗語也是我國家文化思想在民間的濃縮,從不同的角度體現了這一文化色彩。
三.“家文化”在俗語中的具體體現
1.以和為先
中華民族歷來愛好和平,文雅而具有善意。無論是人際關系的處理還是國家問題的處理,自古有“一團和氣”的說法。因此在家庭問題上也同樣追求團結。在俗語中,存在大量的“以和為先”的俗語。
比如“家不和,外人欺。”指家庭不和睦,就容易受到外人的欺負。在原始生產單位——集體勞作瓦解后,小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急速發(fā)展起來,這使得人們將自身的自由、財產交予家庭中,而家庭的興盛則決定了個人命運。而和氣團結則是一個家庭能否興盛的關鍵所在。再比如“家和萬事興”,人們相信一旦家庭和睦,許多事都能隨之興旺。另如“家有一心,有錢買金;家有二心,無錢買針”指的是全家人一條心日子會越過越富;三心二意會越過越窮。
團結能帶來一個家庭的興盛,無論大家族還是小門小戶,它們的興衰都離不開一個“和”字?!昂汀痹诩椅幕?,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也基本是所有家庭的共識。
2.家長為尊
中國主流文化的儒學,認為“人”生來就應該“明人倫”,而辨明人倫正是一個家或者家族形成的核心。《喪服·小記》中說:“親親、尊尊、長長,男女有別,人道之大者也。”既然已分人倫,那么在此時,家庭也隨即有了職責的劃分。家庭中的每個成員在相應的位置盡職盡責,有條不紊,安倫盡分,是最起碼的要求。差別、差序是秩序的前提,沒有差別就不可能有秩序。而家庭成員行為的差異性、多樣性,正是實現家庭系統有序的前提條件。
有了秩序,就必然需要領導。家長即為家庭中的領導,因此尊重家長自然也成為十分重要的一項內容。
比如“家有長子,國有大臣”,意思是家庭有長子管事,國家有大臣管事。這與中國文化中長幼秩序與尊卑上下秩序有密切關系;還有“家無二主”指一家不能有兩個當家主事的人,此意亦有類似的表達——“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凹覠o主,屋倒柱”即房屋沒人居住,沒人掌做主事,沒人修繕,就會倒塌;“家中百事興,全靠主人命”舊謂家里百事興衰,決定于主人的命運如何,或全靠主人的好運勢。
這些俗語都體現了中國“家文化”中的秩序性,這種秩序性正是依靠“家長為尊”這一理念而進行下去的。
中國歷來長幼有序,尤其是古代的大家族中體現明顯,一個家庭會以家主為一切核心,家主是整個大家庭的主心骨,彼此是一個圓圈式的互通社會,無法個體互相獨立出來;其次遵循長子為尊,長子如父,優(yōu)先繼承所有權利。古代除此之外,古代刑罰株連九族也是以家為脈絡。一個家族的興衰往往跟其中的主要人物密切相關,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3.家風道德
有了秩序便有了穩(wěn)定,但是僅僅靠穩(wěn)定,家是無法發(fā)展傳承的,要是想要傳承,那就給靠教育。所以,“家文化”中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中國文化傳統中,道德教育高于知識教育,只有道德教育才能保證一個家庭的優(yōu)秀家風的延續(xù)。
比如“家富小兒驕”,告誡后世家庭富裕有錢,兒女往往驕傲,教育家庭不能只以錢為利益標準。由于小農經濟有限的消費能力,所以古代家庭并不以“聚斂”為目的,而是以穩(wěn)定為追求。那么如何賺錢、如何進行生產則不做重點教育。相反,艱苦樸素、誠實善良等這些美德,則成為家風教育的第一要求。
比如“家有萬千,小處不可不算”,指的是家里再富有,小處也不能不精打細算。這一句表明了中國歷來推崇的持家之道,便是要勤儉節(jié)約,反對鋪張浪費。與此類似的俗語則有“家有萬貫,還得補補連連一半”也是說家里雖富,也要勤儉過日子?!凹矣腥f貫,一腳完蛋”,一腳,即踢一腳,指揮霍浪費,家里錢財再多,也經不起揮霍浪費。
再比如“家有梧桐樹,自有鳳凰來”家境好或人才出眾,自然能找到好配偶,也說“家有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家有梧桐樹才能招來鳳凰鳥。古代家庭不僅僅重視男性的教育,在后期對于女性的教育同樣沒有忽視。相反,女性的道德教育在某些程度上比男性更嚴格,因為古代一直有“女掌內,男長外”之說,女性需要管家,因此家內女性的道德習性極其重要。
關于家風教育的俗語還有“家賊通外鬼”比喻內外壞人互相串通;“家無賢妻,必遭橫禍”橫禍,意外的禍患,妻子不賢惠,家庭一定會遭到災禍;“家有患難,鄰保相助”哪一家有了災難,鄰居們總要互相幫助;“家有三件寶,丑妻薄田破棉襖”對于窮人來說,丑妻、薄田、破棉襖是三件寶貝,因為離不了,又不招事?!凹易鰬?,外做勤”做家里的事很懶,替外人干活倒很勤快;“家雞打得團團轉,野雞打得貼天飛”比喻自家人挨打受罵,服服帖帖;外人遭受打罵,就遠走高飛;“家敗奴欺主”世亂奴欺主,年衰鬼弄人;“家有黃金,鄰居百家有戥子”戥子,是一種用來測定貴重物品或藥品重量的小秤,有小盤,可分出分或厘。家里有多少黃金,左鄰右舍的戥子會秤出來。指一戶人家的經濟狀況如何,旁人都心內有數,也比喻一個人怎么樣,群眾自有公論。
這些俗語都充分說明了家風道德教育在中國家文化中占有極大的比重。同西方把教育交給社會不同,中國極其重視家庭教育,這也正是家文化的一種特征。
4.安土重遷
《漢書·元帝紀》中說:“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卑餐林剡w,指的是人民安于本鄉(xiāng)本土,不愿輕易遷移。這是中國家文化的另一重要部分。
從經濟上說,中國的小農經濟決定了我們的文化缺少西方文化的“冒險開拓”精神,一切都以家庭的穩(wěn)定為重心。從歷史來看,除了戰(zhàn)亂的因素外,中國很少進行大范圍的遷移。自給自足的小家庭或者大家族,安安穩(wěn)穩(wěn)在自己的土地上度過一生,這正是古代每個老百姓所向往的人生。因此一個家族多在一地聚居生活,同宗同姓在一個共同地域生活十分多見。不管自己家庭狀況如何,都會優(yōu)先選擇回歸自己的家庭。這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在俗語中也有著體現。
比如“家中有口稀薄粥,寧死不肯上浪頭?!鄙侠祟^,指出海捕魚,形容出海打魚危險性很大。古代第一職業(yè)選擇永遠是種田,很多人迫于無奈才做起打獵、經商的行為,這正是家文化中安土重遷的精神體現。再有“家窮有口鍋,人窮不離窩。”指窮家難舍,即便受窮也不要輕易離開自己。與此類似的俗語還有“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的狗窩?!睙o論外界誘惑多么大,也不如自己的家舒服。
到了后來,“安土重遷”不再只是是一種生存狀態(tài),它更多成為了中國人的文化精神,也就是故鄉(xiāng)情結。隨著現代化社會的發(fā)展,許多人背井離鄉(xiāng),人口大范圍遷移,但是到了傳統的重要節(jié)日,人們還是會選擇回到故鄉(xiāng),這正是家文化中的“安土重遷”精神在現代社會的一種體現。
四.家文化在歷史上的傳承
以“家文化”為主張的儒家能成為中國的主流文化,這并非偶然。作為儒家亞圣的孟子,一貫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念,他認為每個人要先懂得孝悌,懂得家庭,通過以家庭為單位,每一家懂得禮儀教化,這樣整個國家便會得到治理。且不論其主張優(yōu)劣,就這種通過家庭為單位的主張,被后世的統治者合理地借鑒了。
從漢武帝開始,“家文化”伴隨著“獨尊儒術”成了基本國策。雖然漢武帝時期極力打擊土豪大家族,但是仍然無法阻擋“家”的力量強大。到了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家族勢力發(fā)展成了決定國家命運的門閥貴族,這都和“家文化”的傳承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進入隋唐,雖然科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門閥貴族政治,但這也只不過是允許更多的“小家”在歷史上獲得了機會,“家文化”依舊存在,只不過換了某種形式依舊存在。再到后來宋明清時代,隨著理學的興起,伴隨著“孝悌”的“家文化”更進一步深入人心。明清思想控制嚴重,而“家文化”適用于思想控制,兒子對父親絕對遵從,妻子對丈夫的絕對遵從,一層一層的關系網構建了中國最后的集權社會。
即便是中國封建王朝的結束,“家文化”依舊沒有退出歷史舞臺。近代一系列的動亂,包括新文化運動“打倒孔家店”等等,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儒家思想,但是并沒有使得“家文化”從中國人的內心深處離開。撥開了思想控制與工具的外殼,“家文化”展現了它在現代社會中的溫情,“家”成了人們忙碌的港灣,而這一切,都是我們的傳統,我們的文化,至今依舊在我們的靈魂深處。
五.結語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能表現并廣泛傳播的物質基礎。俗語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以其自身的親民簡單,在家家戶戶廣為流傳?!凹椅幕爆F象在中國歷久不衰,在歷史的長河中,無論這片土地經過怎樣的爭奪和戰(zhàn)火,經過怎樣的民族融合和文化沖突,都無法抹去它在中國人心中的首要地位。國以家為先,在普通民眾心里,家也是人的立身之本。因此,一代又一代勞動人民從自身出發(fā),留下了這些蘊含著樸實道理的俗語,告誡子孫,給后世以寶貴經驗。因此,我們今天在重新閱讀審視這些俗語的同時,要更加注重其中的文化現象內涵,看到經典雋永的人民智慧,并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從中吸取經驗教訓,才能使得俗語在當今社會更好地被利用,同時對大眾起到一定的教化作用。
參考文獻
[1](戰(zhàn)國)孟子.孟子·盡心上[M].北京:中華書局,2005,200(2):4.
[2]呂叔湘.中國俗語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
[3](漢)司馬遷.滑稽列傳[M].史記 (卷一二六).北京:中華書局,1973.
[4]向宗魯.說苑校證[M].北京:中華書局,1987,1(3).
[5](東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6](西漢)戴圣.禮記·喪服小記[M].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
[7]周瑩.論攀枝花本土方言俗語中的金沙江文化[J].才智,2017(31):209-209.
[8]沈瑋.論漢語俗語的文學圖像[D].華東師范大學,2010.
[9]雷漢卿.近代漢語方俗詞理據探尋方法芻論[J].語文研究,2018(4).
[10]徐宗才.俗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11]姚方勉.諺語詞典[M].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
[12]徐宗才.應俊玲.俗語詞典(修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作者單位:華僑大學華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