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守華教授在學界已是德高望重,但他卻總是謙恭謹慎,他曾謙虛地說:“我不是科班出身,沒有讀過研究生?!痹趶氖聦W術研究時,劉守華教授低調(diào)、扎實,而他的認真態(tài)度可謂達到極致。他時常告誡我們,文章不要怕改動,要反復斟酌、精益求精。無論是手稿的定型還是輸入電腦后的電子版,劉守華教授都是十遍以上的次數(shù)進行修改和校對。每位畢業(yè)生離開學校之際,劉守華教授會送上自己數(shù)次刪改的手稿作為臨別禮物。
——莫 愁《劉守華教授微傳》
具體到魯迅章節(jié)的“大而全”現(xiàn)象,也與魯迅自身的特殊性有關。人們普遍同意文學史上有“大作家”和“小作家”之分,而在撰史時,敘述“小作家”要比敘述“大作家”更為容易。例如林徽因,目前只留下了6篇小說,其中公認的經(jīng)典作和代表作是《九十九度中》,任何一個撰史者敘述林徽因時都會重點論述這一篇作品。相反,像魯迅這樣公認的“大作家”,其生平、思想、選擇等問題的很多方面,可能都具有時代的癥候性。
——劉 迎《文學史教材魯迅章節(jié)書寫的“大而全”問題》
中國文學要想走出去,必須改變其文學傳播形式,引進雙語人才必不可少,莫言作品在海外傳播的成功實例給我們當代文學海外傳播指明了方向,只有人才、形式兩者為一體才能對中國當代文學的海外傳播形成強勁的推動力。
——王 娟《從莫言作品管窺中國文學外譯的短板及對策》
而溫度,或許正是你讀完這部散文集的總體感受,這是一位來到桂子山已然四十年的男人,所散發(fā)出來的溫度,這是曉蘇對他熱愛的文學寫作與文學教育事業(yè)的溫度,是他對家人、親人的溫度,是他對故鄉(xiāng)農(nóng)村的溫度,對師長、同事、朋友的溫度。正是這樣的溫度,正是曉蘇,正是我們尊敬的王先霈老師,還有在座的各位老師們,正是許許多多這樣有溫度的師長,讓我們的學校,讓我們的桂子山成為有溫度的校園。
——金立群《在〈桂子山上的樹〉新書分享會上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