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詩宇 王垂杰 路小龍
(1.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遼寧沈陽110847;2.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遼寧沈陽110032)
慢性胃炎在臨床上可見胃脘部疼痛、脹滿不舒、嘈雜不適、噯氣、反酸、燒心、口干口苦、嘔吐胃內容物、呃逆、大便稀溏或秘結不通等癥狀。病機多為氣機宣降不順,脾胃升降失司[1]。近年來,我們臨床診治慢性胃炎重視辨癥識證,治法獨特,獲得較好的療效,茲將辨治思路介紹如下。
“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傷寒論》),辨證是治療的前提。慢性胃炎的辨證可分別從辨疼痛、辨痞滿、辨飲食、辨口味、辨大便、辨情志等六個方面進行。
1.1 辨疼痛 臨床上很多患者以胃脘部疼痛為首要癥狀來消化科就診,其中以脹痛、灼痛、隱痛、刺痛最為常見,辨胃痛首辨虛實寒熱。胃脘部脹痛,痛及兩側胸脅,時作時止,痛無定處,常因情緒刺激而發(fā)作,噯氣、矢氣后有所緩解,多為肝胃不和、脾虛氣滯所致;胃脘部呈燒灼樣疼痛,痛勢急迫,喜飲冷而厭熱,多為肝胃郁熱所致;胃痛反復,隱隱作痛,纏綿不休,痛處喜按,多為虛證,脾胃氣(陽)虛、胃陰不足所致;胃脘部疼痛固定,痛如針刺,按之加劇,多為瘀血阻滯所致[2]。
1.2 辨痞滿 《景岳全書》云:“痞者,痞塞不開之謂。蓋滿則近脹,而痞則不必脹也?!薄兜は姆ā穼⑵εc滿作出了區(qū)分,云:“脹滿內脹而有形;痞者內覺痞悶,而外無脹急之形也?!盵3]痞主虛證,以胃脘部痞塞不開為主,多脾虛、陽虛;滿多為實證,以胃脘部脹悶不行、飲食難下為主,見于氣滯、食積、痰濕、血瘀等。
1.3 辨飲食 胃處中焦,主受納和腐熟水谷,飲食習慣也與慢性胃炎息息相關。不欲進食,食之無味,沒有饑餓感和進食需求,稱為食少納呆,多見于脾胃氣虛和濕邪困脾證。其中久病伴神疲倦怠,便溏,面色萎黃,舌淡脈虛者,多為脾胃氣虛;頭身困重,舌苔厚膩脈滑者,多為濕邪困脾;有饑餓感,但不想進食或進食量少,稱饑不欲食,多為胃陰不足,虛火內擾所致[4];消谷善饑,飲食量多卻常伴隨著饑餓感,多為胃中有實火,消化水谷過于頻繁所致;進食則感疼痛,不食則安,多由脾胃虛寒,難以腐熟水谷所致。
1.4 辨口味 脾胃開竅于口,口中味覺或感覺異常,多是脾胃功能失常的外在表現(xiàn)。自覺口苦,晨起或午后加重,多肝胃郁熱、膽腑熱盛;口中黏膩不爽,不欲進食,常伴舌苔厚膩,多脾濕中阻;口中帶有甜味,平素喜食甜食,多脾氣虛弱;口干多為熱象之征,可有虛熱和實熱之分,根據舌象可資鑒別,其中虛熱多胃陰不足,實熱多胃熱壅盛。
1.5 辨大便 在問診時常詢問患者的大便情況,中焦脾土失運,當降不降,易出現(xiàn)大便異常,包括稀溏、黏滯和便秘。大便次數(shù)增多,糞質稀薄,甚至如水樣,為稀溏,多見于脾氣虛、脾陽虛和肝脾不和證;大便黏稠,瀉下黃糜,肛門周圍有灼熱感,為黏滯,多見于脾濕中阻和脾胃濕熱證;大便秘結不通,排出艱難,大便次數(shù)減少,為便秘,多見于陰虛腸燥、腸胃郁熱、脾氣虛、脾陽虛。
1.6 辨情志 中焦脾胃為氣機升降樞紐,情志失調,脾胃首當其沖,恰如《脾胃論》云“皆由喜、怒、悲、憂、恐為五賊所傷,而后胃氣不行”。自覺胸中煩熱,躁鬧不安,甚至坐臥不寧,心煩,多見于熱證,實熱為心火亢盛,虛熱陰虛火旺;急躁易怒,多肝火亢盛;情緒低落,沉默寡言,善悲易哭,意志消沉,多肝氣郁滯、心脾兩虛;經常緊張害怕,提心吊膽,伴心悸氣促、驚怯,多心膽氣虛。
2.1 調暢氣機 “升降出入,無器不有”(《素問》),慢性胃炎的病因多以氣機郁滯、胃失和降為基礎,氣機不暢既可由氣、濕、熱等有形實邪所致,也可由中氣虛弱、中焦虛寒等氣機推動無力所致。治療上結合患者的辨證分型,實者可采用疏肝行氣解郁、清熱散結、化濕和中等方法以調暢氣機升降,虛者可用補益中焦、溫中祛寒等法補氣解郁。
當肝氣升發(fā)太過,易橫逆犯胃,克傷脾土,出現(xiàn)情志不舒,兩脅肋脹痛,噯氣,平素善太息,苔薄白,脈弦,選用柴胡疏肝散加減,肝體陰而用陽,在使用諸多理氣類藥物時,可添加柔肝斂肝之白芍、烏梅、牡蠣,酸甘化陰以滋養(yǎng)肝體;當痰凝氣滯,痰氣互結,出現(xiàn)咽部如有異物,吞咽不適,胸膈滿悶不舒,苔滑,脈弦滑時,用半夏厚樸湯加減,還可再加少許行氣化痰之藥;當胃虛痰阻氣逆,出現(xiàn)呃逆頻作、噯氣不爽、惡心,用旋覆代赭湯,并根據寒熱辨證配合橘皮竹茹湯或丁香柿蒂散加減。
怒氣傷肝,郁而化火,出現(xiàn)脅肋脹滿,胃脘灼痛,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常用化肝煎加減。伴口中干苦者,可配合苦寒之黃連、黃芩、蒲公英;伴反酸燒心者,加入烏貝散、煅瓦楞子等;伴胸中煩熱者,加梔子豉湯加減。當濕熱蘊結中焦,清濁相干,出現(xiàn)濕熱霍亂,上吐下瀉,胸脘痞悶,煩躁不安,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時,用連樸飲來清熱化濕、理氣寬中、除煩止嘔。
濕阻中焦出現(xiàn)脘腹脹滿,不欲飲食,口淡乏味,惡心嘔吐,肢體沉重,倦怠乏臥,舌苔白膩,脈滑時,用平胃散,作為治療濕滯脾胃基礎方。當濕邪壅盛,蘊積周身,出現(xiàn)浮腫、泄瀉、嘔吐、黃疸、小便不利等癥狀時,還可加入五苓散利水滲濕、溫化陽氣。兩方合用,共奏祛濕之功。出現(xiàn)乏力、短氣、神疲、面白、納少便溏、舌淡白脈弱時,用四君子湯加黃芪,為補益中焦脾胃之氣的基礎方;當脾氣虛弱,氣機升降失常,清陽下陷,出現(xiàn)少氣懶言、肢軟乏力、食少便溏、久瀉久痢、崩漏、脈虛無力時,可用補中益氣湯、參苓白術散加減,并補氣中加入少量行氣藥物,使諸藥補而不滯、動靜結合。
當脾胃虛寒,出現(xiàn)腹痛纏綿喜溫喜按,嘔吐清水,便質稀溏,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脈沉無力,用理中丸加減;當中焦虛寒、肝脾失調、陰陽不和,出現(xiàn)里急腹痛,喜溫喜按,氣短自汗時,用黃芪建中湯加減以溫中補虛、和里緩急,腹痛甚者可加烏藥、小茴香以溫中止痛。
2.2 動靜相宜 由于慢性胃炎病程較長,久病成虛,患者常處于一種虛實夾雜的復雜情況,單純補益,恐濕、熱、毒等邪氣留于體內不能完全祛除,積滯更重,進而氣機升降受阻,脾氣不升,胃氣不降,肝氣不舒,導致正氣更虛。攻伐太過,邪氣雖祛,而脾胃之氣傷,氣機升降無力,體虛加重,使胃疾難愈。因此臨床治療慢性胃炎時應該動靜相宜,以補配消,以塞配通。根據不同證型,用行氣、清熱、燥濕、活血類藥物行散走竄,用補氣健脾之類藥物補養(yǎng)助益,臨床上常根據正虛邪實的情況來選擇消補藥物。枳實消痞丸以四君子湯加枳實、厚樸、黃連、干姜、麥芽,動靜相宜、消補兼施、寒熱共投、相互制約、相互為用、一散一補,為治療脾虛氣滯、寒熱互結之常用方。
2.3 寒熱同調 脾為陰土,喜燥惡濕,易為寒濕所困;胃為陽土,喜濕惡燥,易為陽熱所傷。脾胃同病時易出現(xiàn)上熱下寒之證,當出現(xiàn)胃脘部嘈雜不適,口干口苦,反酸燒心,怕冷,腹脹,便溏,納差,舌紅苔黃,脈弦,常用半夏瀉心湯加減平調寒熱、散結除痞。若患者熱象偏重可加寒涼之梔子、知母、黃柏,寒象偏重可加溫熱之制附子、肉桂、桂枝。其中溫燥、寒涼之類藥物應中病即止,不宜久用。使用溫燥藥物時應少佐甘潤之品防傷陰,使用寒涼藥物適當佐辛溫之品防止礙胃。
2.4 酸甘化陰 胃為陽腑,易化燥傷陰,故在治療上常配伍酸甘之藥來滋肝陰、胃陰及腸道之津液不足。當表現(xiàn)為上焦津虧,出現(xiàn)口干舌燥、煩渴思飲、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時,可用益胃湯加減配合香櫞、天花粉生津益胃止渴。當病癥趨于下焦,出現(xiàn)大便干、便秘時,可用增液湯加減,方中玄、地、冬量大,可以用至30 g,以達增水行舟之效。
2.5 通絡化瘀 病程日久,易入絡成瘀,在治療上常配伍一些活血行氣祛瘀止痛類藥物?,F(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延胡索粉有鎮(zhèn)痛作用,其效價為阿片的1/10,作用持續(xù)2 h,為止痛要藥[5],在治療此類胃痛患者時常加入延胡索20 g以活血行氣止痛;郁金清濕熱、活血行氣、解郁止痛;當歸活血止痛、養(yǎng)血疏肝;白及與三七收斂止血、護膜生肌,為治療胃黏膜糜爛、出血、潰瘍的常用藥對;桃仁活血祛瘀、潤腸通便;莪術破血行氣消積。在疾病日久,出現(xiàn)胃脘部刺痛,拒按,舌暗紅有瘀斑,多為血瘀,可配伍以上藥物來治療。
2.6 化郁安神 現(xiàn)有資料表明,慢性胃炎患者中,近1/3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精神不進,志易不治,故病不可愈”(《素問·湯液醪醴論》)。情志抑郁者,用丹梔逍遙丸加減以調暢情志、疏肝理脾養(yǎng)血,此類病證女性患者居多,伴隨月經不調;思慮太過、心脾氣血虛弱時,用歸脾湯補益心脾、益氣養(yǎng)血,此類患者多心思細膩、反復思慮耗傷心血;膽小害怕、心神不寧者,用安神定志丸以養(yǎng)心安神,失眠者,可加生龍骨、煅牡蠣;陰虛肝郁、情志不暢時,采用滋水清肝飲加減以滋腎養(yǎng)肝、調暢情志,此類患者多為疾病日久,耗傷肝腎陰血,在治療上多予滋陰。
劉某,男,61歲,退休教師。2020年4月16日初診。
患者胃脹反復發(fā)作4年余,刻下:胃脹,噯氣,胃脘灼熱感,口干,飲食可,夜寐尚可,大便略干,情緒緊張。舌體胖舌暗紅、苔白膩,脈弦細。胃鏡:糜爛性胃炎。中醫(yī)診斷:胃痞,辨屬肝胃不和、郁而化熱。治法疏肝泄熱、行氣散結。處方:
柴胡10 g,香附15 g,梔子10 g,枳殼15 g,陳皮15 g,厚樸10 g,炒蒼術15 g,黃連10 g,吳茱萸3 g,浙貝母15 g,烏賊骨30 g(后下),白芍20 g,生龍骨30 g(后下),柏子仁15 g,炙甘草10 g。7劑,每日1劑,水煎,日2次溫服。
囑患者放松心情,規(guī)律三餐時間、清淡飲食,禁食生冷硬辣,飯后不宜立刻臥位、不宜彎腰活動。
4月23日復診:患者諸癥明顯減輕,大便仍略干,予前方加生白術30 g、炒萊菔子15 g,14劑,日2次。共服21劑,患者癥狀全部消失。
按語:該患者曾是一名高中數(shù)學教師,工作壓力大,長期緊張情緒,飲食不規(guī)律。根據患者的癥狀、舌脈,是典型的肝氣犯胃、木旺克傷脾土的肝胃不和證,肝郁日久兼雜內熱而至胃脘灼熱,故口干、便干,予柴胡疏肝散加左金丸、烏貝散加減,其中柴胡、香附、枳殼、陳皮理氣和胃,梔子清熱,厚樸、蒼術健脾祛濕,左金丸瀉肝火,烏貝散制酸止痛,白芍養(yǎng)肝陰,生龍骨安神助眠,柏子仁通便,患者服7劑后癥狀明顯減輕,僅剩便干,復診予前方加生白術、萊菔子以消食通便,患者服14劑后,疾病乃愈。
4.1 重在疏肝,調和脾胃 情志所傷,肝氣犯胃,是臨床常見的發(fā)病模式,調理情志也是至關重要,在治療此類精神緊張壓力大的患者,常運用柴胡類方加疏肝類、安神類藥物,并多次反復勸導,在用藥同時給予患者信心,正所謂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注重飲食調控,臨床上常囑咐患者首先節(jié)制飲食,少食生冷、辛辣、油膩及難以消化之類食物,宜少食多餐,不宜過飽,“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宜偏軟食,少食豆制品、高淀粉類產氣多的食物。反酸、燒心者,忌服濃茶、咖啡、豆?jié){、牛奶等延緩胃腸道排空類食物,餐后不要立即采取臥位,餐后1~2個小時后可適當運動,避免用力、彎腰等增加腹壓類動作。
4.2 辨證施治,三因制宜 我們主張一人一方,不可拘泥于一種方藥,應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其中兒童身體嬌嫩,藥味宜輕,藥量宜少。在治療此病時,應牢牢掌握辨疼痛、辨痞滿、辨口味、辨飲食、辨大便、辨情志的思路,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收集有效的臨床癥狀,辨證論治,再采取合適的行氣、活血、滋陰、補陽、安神類藥物配伍,病證結合,才能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