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娣 李貝貝
(1.廣州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寶安中醫(yī)院,廣東深圳518101;2.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四臨床醫(yī)學院,廣東深圳 518000)
指導:曾紀斌
曾紀斌教授,主任中醫(y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從醫(yī)30年,臨床經驗豐富,其治療咽喉疾患在中醫(yī)藥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常選用以下8組利咽藥組,獲得較好療效,現介紹如下。
二藥相伍,利咽開音,和胃降逆,用于胃氣上逆、聲道失利而致音啞咽痛者。
鳳凰衣為雉科動物家雞的蛋殼內膜,性平,味甘,入肺經,有養(yǎng)陰清肺、止咳之效?!睹t(yī)別錄》謂其“主久咳結氣”,《浙江中藥手冊》言其可“清肺火、化燥痰,治咽痛失音”。其高度膠原化的纖維結締組織是一種良好的天然生物性敷料,現代藥理研究發(fā)現此物能促進創(chuàng)面肉芽組織的生長[1]。木蝴蝶味甘苦,性涼,入肺肝胃經,清肺熱,利咽喉,疏肝和胃,主治肺熱咳嗽、喉痹喑啞。章次公首用此對藥治療潰瘍病,以“護膜醫(yī)瘍”[2]?,F代醫(yī)者將其運用于肝火犯胃所致胃食管反流之咽喉不適,療效亦佳[3]。
吾師指出,若患者咽喉不利,伴有胃脘疼痛、噯氣、反酸、胸骨后灼熱感等癥狀,則說明其病根在胃,在辨證治胃的基礎上,必加入此藥對,不僅有開音之功,更具和胃之力,標本兼顧,屢奏速效。鳳凰衣輕清上浮,吾師一般量取6~10 g;木蝴蝶性偏寒涼,不宜多用,常用量5~10 g。
三藥相伍,清熱利咽,消腫止痛,用于風熱侵襲、熱毒腫痛之咽喉不利者。
薄荷辛涼,歸肺肝經,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牛蒡子疏散風熱、解毒利咽、宣肺透疹。蟬蛻甘寒,入肺肝二經,可治療風熱火毒上攻之咽喉紅腫疼痛、聲音嘶啞。
葉天士指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風熱外襲,初期其邪氣常常停留肺衛(wèi),在衛(wèi)者多發(fā)熱、惡寒明顯,在肺者,則其咳嗽、咽痛多見,甚則咽喉腫痛。吾師常以此三藥合用,對于風熱外襲咽喉者有奇效,但用之不可過量,應中病即止。薄荷、蟬蛻臨床常用6~10 g,牛蒡子10 g為宜。
兩兩藥物相伍,清熱解毒利咽,用于火毒熱盛之咽喉腫痛不利者。
板藍根為苦寒之品,歸心胃經,善清實熱火毒。據現代藥理研究,板藍根有明確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可用于上呼吸道感染[4]。青黛本與板藍根同出一物,味咸性寒涼,入肝經,長于清泄肝經實火,亦可清熱解毒、涼血消腫,治療熱毒熾盛所致喉痹、咽喉腫痛。山豆根苦寒,歸肺胃經,清肺火,解熱毒,利咽消腫,為治療火毒蘊結所致咽喉紅腫熱痛之要藥。藥理研究表明,山豆根具有抗炎鎮(zhèn)痛、抑菌、抗病毒、抗肝損傷、抗腫瘤和免疫調節(jié)等作用,但因其所含生物堿可導致以神經系統和消化系統為主的不良反應,臨床醫(yī)師很少選用。一般其中毒的主要原因是超劑量用藥,臨床用量應小于10 g。
吾師認為板藍根、青黛兩藥同用清熱涼血解毒力偏大,有傷陽之弊,一般擇其一,板藍根多用于胃火實熱上攻者,青黛多用于肝火旺盛而延及上焦者。兩者臨床常用量取10 g,板藍根可加量至20 g。可分別與山豆根配用,因其有毒,臨床應慎用,吾師認為辨證準確屬火毒者,可放心用之,但一般不會連續(xù)服用超過1周,劑量以3~6 g為宜[5],但也應中病即止。
兩藥合用,清熱化痰,用于痰熱所致咽喉腫痛者。
射干苦寒,歸肺經,《神農本草經》言:“味苦,平。主咳逆上氣,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結氣,腹中邪逆,食飲大熱?!瘪R勃味辛,性平,歸肺經,有清肺利咽、涼血止血之功效,主要用于咽痛喑啞,咳嗽,風熱郁肺,衄血等,《本草衍義》提到其“以蜜揉拌,少以水調呷,治喉閉咽痛”。因本藥性平,不論熱毒、風熱、或虛火上炎所致咽喉腫痛均可選用。
嶺南地區(qū)氣候濕熱,病體多秉其氣,呼吸系統疾患也多夾痰夾濕,肺亦為貯痰之器,若痰濕有與熱相合者,臨床常見患者咳咯黃痰,咯痰難出,結合舌脈,發(fā)現有痰熱之征象,吾師常用本對藥,兩藥常用量均為10 g。
此對藥臨證運用頻繁,兩藥相伍,清熱化痰利咽,用于痰熱咳嗽、咽喉不適者。
桔??嘈疗?,歸肺經,有宣肺祛痰、利咽排膿之功,主要用于肺氣不宣,痰涎壅塞所致咽喉不利,大劑量可促進膿瘍破潰,加速排膿,《藥類法象》曰其可“治咽喉痛,利肺氣”。甘草甘平,歸心肺脾胃,有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補脾益氣等功效,主要用于痰多咳嗽、咽喉腫痛等,其通治咽喉口舌諸病,對于咽痛和咳吐膿痰、黏痰等癥狀有奇效。兩藥合用即桔梗湯,乃《傷寒論》所載治療少陰咽痛之千古名方,“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與桔梗湯”。
桔梗湯乃是吾師治療諸多咽痛的基本方,加以配伍適用范圍極廣,常常有痰熱咽痛之輕癥者,無明顯外感寒熱之征象,予此藥對,溫水浸泡,以代茶飲,頻頻呷服,療效佳者是藥過痛止。此藥對中甘草謹遵古方,以生甘草為宜,常用量6~10 g;桔梗常用劑量為10~15 g。
三藥合用,清熱養(yǎng)陰利咽,治療肺陰虧虛、陰液耗損,無力滋養(yǎng)咽喉之咽痛者。
玄參甘苦咸,微寒,歸肺胃腎經,可清熱涼血,滋陰降火,解毒散結,主要用于熱入營血、熱病傷陰之咽喉腫痛等?!镀穮R精要》所載玄參:“消咽喉之腫,瀉無根之火。”麥冬甘微寒,微苦,歸心肺胃經,養(yǎng)陰清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主要用于肺胃陰虛,喉痹咽痛,心陰虛等。生地雖無利咽之效,但與玄參、麥冬配伍,可增強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利咽之效,治療陰虛火旺之咽喉不利者[6]。玄參、麥冬合用即是《辨證錄》中所載之玄冬湯,治因陰陽偏,火有余而水不足?,F代藥理研究三者合而用之,有抗炎、增加唾液腺分泌等作用[7]。
吾師認為肺為嬌臟,不耐寒熱,若是伴有慢性肺系疾病,久咳不愈,多是無益于肺體,臨證中多見口干咽燥、渴欲飲水、手足心熱等陰虛之證者,咽部干癢者則加入之,三藥常用劑量10 g,生地可視病情增加至20 g。
臨床上兩者和解少陽,對咽喉疾病無明顯風熱、實火、陰虛者,效果甚佳。
柴胡味辛苦,性微寒,歸肝膽肺經,能疏散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兩藥相配,似乎與咽喉疾病治療風馬牛不相及,實則兩藥合用乃和解少陽之要藥?!端貑枴ちo要大論》言:“少陽所至,為喉痹?!辈浑y看出,咽為少陽之使也,柴胡、黃芩和解少陽,可解表清肺。
吾師臨證中常用此藥對多以《傷寒論》少陽病篇為理論指導,邪在少陽,屬半表半里則可選用,臨床中柴胡10 g為宜,黃芩6~10 g。
兩藥相伍,行氣消痰,用于氣滯痰阻咽喉不利者。
半夏辛溫,歸脾胃肺經,主要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之功,主要用于痰濕所致諸癥,臨床為治療痰濕第一要藥?!渡褶r本草經》云:“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焙駱憧嘈翜兀瑲w肺脾胃大腸經,主要用于濕滯傷中、食積氣滯。兩藥合用乃千古名方——半夏厚樸湯,主要治療七情郁結,痰氣互阻,咽中如有炙臠之梅核氣。梅核氣一病按《醫(yī)宗金鑒》所載:此病得于七情郁氣,凝涎而生。其中更是指出,此病男子亦有,不獨婦人也。
吾師常常感嘆當今大部分人的壓力高于從前,物欲橫流的社會往往讓人思慮無窮,而現代人的生活水平則過于優(yōu)越,以車代步,美酒佳肴,則多痰濕內生。正所謂“氣郁生涎,涎與氣搏,變生諸證”,此即是很多患者痰阻氣結,咽喉如有異物之由來。運用此方多以半夏厚樸湯化裁,藥房備有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生半夏四種,臨證中多用法半夏為主,劑量一般在10~15 g為宜,厚樸取量10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