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有幾套房?”“你家有多少存款?”“你家的車值多少錢?”面對愛攀比的孩子,父母應該如何應對?孩子的攀比是虛榮心嗎?萬一孩子在攀比過程中陷入自卑泥潭怎么辦?父母應該打腫臉充胖子嗎?本期,我們邀請兒童教育專家、兒童心理學教授龐曉梅,與家長朋友們一起座談這個話題。
孩子愛攀比不是問題 家長如何應對才是關鍵
程義華(5歲女孩的媽媽):有了女兒以后,我和丈夫狠狠心,花10萬元買了一輛國產轎車。前不久,接女兒從幼兒園回家,路上女兒突然問我:“媽媽,為什么你不開奧迪呢?”我不知如何回答。從那以后,我接送女兒都把車停得遠遠的,以免她被小朋友笑話。
郇霽雯(7歲男孩的媽媽):一個周末,我丈夫見兒子一個人在陽臺上玩汽車模型,就湊過去搭話。兒子如數家珍,說他有十多個汽車模型,都是他攢零花錢買的,都是他喜歡的車型:路虎、吉普、豐田、凱迪拉克等。爸爸問:“為什么沒有咱家的大眾高爾夫?”兒子抬起頭白了爸爸一眼,不屑地說:“那是窮人開的!”我丈夫默默地起身,回了自己房間,整整一天沒出來。我知道他的痛苦,但我不知道如何面對愛攀比的孩子。
主持人:真難為你們了。相信很多家長面對這種情況也會束手無策,但請不要泄氣,畢竟你們家有車,你們要是自卑了,那騎電動車接送孩子的情何以堪?現在,還是請龐教授為我們指點迷津吧。
龐曉梅(兒童教育專家、兒童心理學教授):首先我要澄清一個觀念:孩子愛攀比不是問題,家長如何應對才是問題。兒童心理學研究發(fā)現,孩子3歲左右就開始跟小朋友比高低、比好壞了。通過與別人的比較,他們會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參照系,確定自己的位置。這種比較也是認識自我的途徑,通過了解自己的優(yōu)勢,最后轉化成為自己前進的動力。
郇霽雯:請問龐教授,為什么有的孩子愛攀比,有的孩子不愛攀比呢?
龐曉梅:孩子愛攀比是多種原因聯合起作用而形成的。簡單地說,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孩子自我認識能力差,不能客觀地評價自己。在幼兒時期,許多孩子往往過高評價自己,以為自己什么都比別人強,這是兒童自我意識發(fā)展中一種常見的現象。當過高的自我評價在集體生活中得不到驗證,孩子肯定會迷惑,于是反復攀比,形成惡性循環(huán)。第二,父母的教育失當。許多父母溺愛孩子,不自覺地給孩子超出家庭正常消費水平的待遇,誤導了孩子對家庭經濟實力的認知;另外,有些父母經常不自覺地給孩子做負面示范,比如喜歡與別的父母攀比孩子的吃穿打扮、玩具圖書、電子設備等,甚至給孩子大把零花錢,以顯示自己的富有。這豈不是在教孩子攀比嗎?
父母態(tài)度有四種 看看您是哪一種
徐清(4歲女孩的媽媽):請問龐教授,面對孩子的攀比,父母應該如何應對?
龐曉梅:父母的應對策略包括態(tài)度和辦法兩部分,對孩子的認知發(fā)展都有重大影響?,F在,我就來說說父母的態(tài)度是如何影響孩子認知發(fā)展的。
第一,羞愧型父母?!盀槭裁次壹业姆孔記]有花花家的大?”“為什么玲玲有iPad而我沒有?”孩子的這些問題很容易引發(fā)父母的焦慮和羞愧感。有些家長為了避免孩子繼續(xù)問這類讓人難堪的問題,會把事情解釋得模棱兩可。但孩子都是敏感的,他們會感覺到父母內心的羞恥感,從而形成自卑心理,甚至更喜歡通過攀比的方式,獲得別人的認可和肯定。
第二,回避型父母。有些父母被孩子問得啞口無言,只好刻意轉移話題,告誡孩子不要攀比家庭經濟條件,而是攀比學習成績,攀比用功程度,結果導致孩子的認知沒有得到發(fā)展,甚至會把“經濟條件”當成不宜談論的話題,變得過度敏感。
第三,坦然型父母。這樣的父母能心平氣和地回應孩子的困惑和憂慮,告訴孩子家庭的實際情況,不刻意哭窮,也不打腫臉充胖子,并對孩子的失落表示理解,但并不會因此產生焦慮和羞愧。
第四,啟發(fā)型父母。父母更高明的做法是積極地回應孩子的攀比,爽快地承認差距,但接下來會啟發(fā)孩子更全面地攀比。每一個人都是別人認知的參照,這沒什么不好,但一定要避免片面地比較,尤其不能刻意地拿自己的短處比別人的長處,也不能拿自己的長處比別人的短處。當孩子能盡量全面地比較,就會逐漸建立起自信心。
主持人:所謂正人先正己,父母想糾正孩子的認知,首先要端正自己的觀念,否則不會有好結果。
缺乏正確的金錢觀教育 比攀比心理更可怕
歐向東(6歲男孩的爸爸):我一直教育兒子不要攀比,因為拿金錢來衡量成功和幸福是庸俗的價值觀。我能控制家庭輿論,卻不能左右社會風氣。請問龐教授,我該不該跟6歲的孩子談錢?如何談錢?
龐曉梅:在我看來,缺乏正確的金錢觀教育,比孩子形成攀比心理更可怕。
歐向東:看來,我需要給兒子補上這一課。請龐教授賜教,我該怎么做?
龐曉梅: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fā)展,如今,家庭與家庭之間物質條件的差異拉大了,孩子們會自然而然地進行比較,這是正常的事情。被孩子問得難堪的時候,您應該敏銳地察覺到:這恰恰是一個非常好的教育契機。
首先,建議您端正自己的心態(tài)和價值觀。您要心平氣和地看待差異,尤其是某些方面不如別人時,要坦然面對,不要遮遮掩掩,因為遮遮掩掩是不自信的表現,很容易讓孩子看不起。
其次,要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比較觀。您要循序漸進地告訴孩子,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人以金錢和社會地位作為人與人之間比較的唯一標準或主要標準,這是錯誤和危險的。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很大,根本差異是人品、愛心、對社會的貢獻、自強不息、不斷進取的精神等等。您要慢慢地讓孩子理解,片面的比較是荒謬的,比如讓姚明和張繼科打乒乓球,對姚明公平嗎?兩人打籃球,張繼科有贏的可能嗎?但是,如果他們都喜歡下象棋,那拉開場子爭個高下就是公平的。
再次,要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金錢是物質文明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的價值的體現,是智慧和勤勞的結果,值得尊重。但您一定不要讓孩子停留在對金錢的表面理解上,而要引導孩子看到金錢背后的勤勞和智慧。
最后,別讓孩子把父母的財富看成自己的財富。您要告訴孩子,父母的財富和地位與他無關,只與父母有關。父母能給孩子的,除了必要的物質基礎,更重要的是關愛、陪伴與指導。
主持人:總之,孩子喜歡攀比是成長過程中的正?,F象,只要父母積極引導,攀比心可以轉化為進取心,一定程度上會幫助孩子進步,有什么不好呢?但如果不加以引導,攀比心容易變成虛榮心,阻礙正常價值觀的形成,造成生活和心理上的負累。所以,建議父母們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