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
〔關鍵詞〕教師;教育;鼓勵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0)01-0079-01
偶然的一天,放學時我在校門口看到了這樣一幕:一個是班主任,一個是一名男生的媽媽,兩人和這名男生面對面,站在校門口停車場的出口處。我因為當時在校門口等人,正好聽到了她們的對話。只聽媽媽和班主任一人一句,細數(shù)著男生的一系列“罪狀”。細細觀察這個男生,雖然他才上一年級,但他個子高高的,面容干凈,背著書包,彎著腰站在兩位“大人”面前,表情茫然而又害怕地聽著兩人對他的數(shù)落。如果能夠聽到那位男生的心聲,我猜他很想拔腿跑掉。但他勢單力薄,知道再怎么跑,都跑不出媽媽和老師的“五指山”,所以只能站著,一聲不吭,任由她們數(shù)落。
媽媽和班主任說了一會兒之后,似乎意猶未盡。班主任還不忘“鼓勵”一下:“你明明有一個聰明的腦袋,為什么就是不用功呢?”此時此刻,如果你是那個男生,你會覺得班主任是在真心實意地夸自己嗎?就算她說的是實情,但此時此景,男生心中定是五味陳雜。而男生的媽媽,更是變本加厲,吼道“以后都不會好了!”聽到這里,我深深地替這個男生捏了一把汗。
隨后,我便離開了那里。
不難猜出,兩位“大人”可能會繼續(xù)在路口津津樂道地對這個男生進行批評,以發(fā)泄她們內(nèi)心深處的不安和憤怒,而這個男生也依然會站在那里。或許他離開學校后,在和媽媽回家的路上,依舊要接受媽媽的“洗腦”。
如此說教,短時間來說,在受到家長和老師的聯(lián)合“鞭策”后,學生也許會稍有進步,但要不了幾天,又會“原形畢露”,進入下一個循環(huán)。如此一來,到最后家長累了,老師乏了,學生麻木了。
現(xiàn)在網(wǎng)絡上流行一個“職業(yè)”,叫作“差評師”。這聽起來是一個不光彩的幕后職業(yè),但我們的老師、我們的家長,卻每天都煞費苦心地在扮演著這樣一個角色,自己還渾然不知。每個孩子都像一張白紙,而要描繪出什么樣的色彩,首先取決于家長,其次是老師。如果你都沒有用心去畫,憑什么說那就是一幅不出彩的畫呢?明明畫筆在你手中,為什么還要去指責圖畫本身呢?當你光顧著責罵孩子的時候,孩子臉上那種害怕、茫然,你是否能夠看到?一遍遍的指責、一句句的數(shù)落,對一個犯了錯誤的孩子來說,只是一種純粹的懲罰。
犯了錯誤是應該受到懲罰。教書的最終目的是育人,那懲罰的最終目的是什么呢?
每個老師都知道,懲罰是為了讓學生認識到錯誤。然后呢,就此結束了嗎?實則不然。懲罰過后,我們更需要做的,是要告訴學生怎么做。那些屢教不改、常常犯錯的學生,不是他們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而是沒有人告訴他應該怎么做,沒有人給他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以至于當他們下一次遇到同樣的錯誤時,還是會重蹈覆轍。孩子摔倒了,家長們的第一反應是鼓勵孩子勇敢地站起來。但很可能孩子接下來還是會一次次摔倒,再一次次站起來。很多家長急于求成,希望孩子能快速地提高學習成績,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卻又一次次放任孩子自己摔倒,再自己站起來。也許摔了兩次、三次之后,孩子能夠意識到摔倒的原因,但如果在第一次摔倒后家長就能告訴他,“是不是你走得太快了?是不是走路的時候光顧著看前面,沒看腳下?。俊?,如果在第一次摔倒發(fā)生后家長能跟孩子一起分析原因,那后面不必要的摔跤也就可以避免了。在一個常常被說教的孩子看來,家長和老師一次次的“苦口婆心”就像“炒冷飯”,他們甚至對責罵的話語都能倒背如流。當他們開始麻木了,我們的教育就失敗了。
第二天,我找到這個班主任,把前一天的事情跟她聊了聊。她說事后也意識到自己當時做得不夠妥當,對學生來說非但沒有產(chǎn)生教育效果,反而會影響到他的健康成長。所以后來她也聯(lián)系了那位家長,一起商量著以后要以鼓勵的方式去幫助孩子,督促他不斷進步。
慶幸這位班主任及時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偏差行為,并能夠及時糾正。相信換一種鼓勵的方式對待學生,帶來的效果會勝過懲罰。所以,不要讓自己成為孩子的“差評師”,每一個孩子都是那么優(yōu)秀,需要我們用心去描繪這張美麗的白紙。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qū)御窯小學,蘇州,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