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亞娟
RESEARCH ON ONLINE OBSERVATION EXPERIENCE OF WILD ANIMALS BASED ON NETWORKTEXT ANALYSIS
摘要:分析野生動物在線觀察體驗的影響因素。選取熊貓直播頻道和《未至之境》紀錄片作為典型案例,提取用戶的評論和彈幕,利用內容挖掘軟件ROSTContent Mining 6進行文本分析,獲取高頻特征詞和語義網絡圖。野生動物在線觀察體驗的影響因素包括觀察平臺(類型、交互方式)、觀察對象(外在形態(tài)、行為習性、情感意象)以及觀察者(動機、行為偏好、獲得的愉悅)為優(yōu)化升級相關野生動物在線觀察平臺提供策略參考。
關鍵詞:野生動物 文本分析 熊貓頻道 自然紀錄片 在線觀察 用戶體驗
中圖分類號:TP39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 2020)12-0023-03
引言
城市工業(yè)化進程不斷加快,人類的生活也在逐漸遠離自然世界,但人類依舊對野生生物持有好奇心和求知欲。這些野生生命神秘而又美麗,牽動著人類對自由的渴望,對美的追求,對未知的探索。有人前往野生動物園、自然保護區(qū)等真實的場景環(huán)境中.線下面對面地觀察野生動物的形態(tài)、行為習慣,力求真實和逼真。也有人在網絡世界中通過紀錄片和直播觀察那些鏡頭下的野生動物,那些非洲大草原上奔跑的雄獅、南極冰地荒原上漫步的帝企鵝、大興安嶺來回逗留的野生猞猁跨越時間和空間呈現在我們的眼前,盡管不能去真實自然的場景體驗,但人們仍然可以通過別人的“眼睛”觀察到這些原生態(tài)的野生動物,并且超越了時間上的限制和空間上的阻礙,更加靈活和高效。
一、研究現狀
野生動物在線觀察體驗是指人們通過互聯(lián)網平臺對野生動物展開的一種觀察體驗,包括在線感知、分析、判斷、聯(lián)想和想象一系列過程,從而認識、了解野生動物、獲得審美愉悅。文章主要針對動態(tài)的野生動物在線觀察,觀察的載體主要包括:野生動物紀錄片、野生動物直播、網絡上其他相關野生動物視頻。
何子嬋通過研究BBC野生動物紀錄片中的“故事層面”與“視聽層面”,歸納總結出野生動物紀錄片是如何通過影像化的敘事呈現來給人提供美學上以及情感上的觀察體驗[1]。董軍從電視媒體的角度分析了《東非野生動物大遷徙》大型直播,分析電視媒體是如何利用敘事的開放化和傳播的立體化促進觀眾身份的轉變,從被動的受眾變成了積極的參與者,極大地滿足了觀眾的獵奇心理和審美需求[2]。張峰[3]則采用了較分析法和個案分析法研究iPanda熊貓頻道的記錄、制作和表達方式,提出紀實內容多重覆蓋、品牌推廣縱深發(fā)展、受眾體驗細致入微等相應的改進策略。然而,目前很少有研究者從網絡文本的角度來分析野生動物在線觀察體驗的影響因素。
當用戶通過在線平臺對野生動物進行觀察時,經常會通過評論、彈幕[4]等方式發(fā)表自己的態(tài)度和看法,這些網絡文本能夠直觀地展現用戶在線觀察野生動物過程中的體驗動機和收獲。因此,運用網絡文本分析法是可行的并且適用的。文章選取了兩個典型案例熊貓頻道和《未至之境》紀錄片,搜集用戶在網絡中發(fā)表的言語評論,使用ROST ContentMining 6軟件對其文本內容進行分析,挖掘用戶在線觀察野生動物時的行為和態(tài)度,總結野生動物在線觀察體驗的影響要素,不僅可以為野生動物在線觀察平臺提供改進措施,也可以為野生動物在線觀察體驗提供新的研究策略。
二、研究方法與步驟
(一)內容分析法
內容分析法是在定性研究基礎之上再進行量化分析的一種方法,一般被用來系統(tǒng)地評價各個形式的人類交流的內容包括書面文字、口頭語言、圖片相片等。為了實現更好地內容分析,使用了武漢大學沈陽教授研發(fā)的一款內容挖掘系統(tǒng)軟件ROST Content Mining 6,這款軟件針對網頁、論壇、博客、微博客等網絡信息源,可以進行分詞、詞頻統(tǒng)計,聚類、相關性、相似性、情感傾向、共現、同被引、時序、趨勢、詞頻爆發(fā)、語義網絡及社會網絡分析。
(二)調研步驟
1.案例選取
(1) iPanda熊貓頻道:2013年上線的iPanda熊貓頻道是國內首個直播野生動物的平臺,直播的主要對象是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內的大熊貓和它們的日常,全頻道分為多個版塊包括全景直播、熊貓世界和熊貓專題等。園區(qū)的多個固定鏡頭不僅滿足全世界網民24小時不間斷觀看大熊貓,還會有專人進行移動直播大熊貓野化放歸、熊貓的繁育交配和熊貓幼崽的亮相等熱點事件。在互聯(lián)網上聚集了一大批“云養(yǎng)貓”用戶,這些用戶日常觀看直播,發(fā)送彈幕自由表達,提供了豐富的文本樣本進行分析和總結,如圖l。
(2)《未至之境》紀錄片:2019年,B站和國家地理頻道聯(lián)合出品了一部紀錄片名叫《未至之境》,在網絡上掀起一波熱潮。除了大眾熟悉的國寶熊貓和金絲猴,還有不太為人所知的雙角犀鳥、猞猁和藏狐等野生動物,掀開了很多國內珍稀野生動物的神秘面紗。紀錄片通過故事性的敘述和生動的解說將它們的棲息環(huán)境和生活習性展現在大眾的視野中,呈現出中國的文化特色,引起了觀眾極大的共鳴,自2019年上映后就在網絡上收獲了很高的評價,累積了大量的評論文本得以提取分析,如圖2。
2.提取網絡文本:通過在iPanda平中臺的成年園A、母子園A、24小時直播園以及幼年園B這四個頻道上閱讀搜集了網友的1965條彈幕,篩選掉無效彈幕,最終獲得1748條有效彈幕,將這些搜集到的字符手動輸入到word文檔中,得到可供分析的文本,共計19942個字符。關于《未至之境》紀錄片的文本提取主要是通過閱讀B站上的評論,共搜集到10 81條評論,篩選掉無效評論,獲得有效評論1064條,共計16569個字符。
為了使數據分析更加準確,在不改變網絡文本原意的前提下,對采集到的樣本內容先進行一步處理。首先,將其中英文、繁體表達的文字轉換為ROST軟件能能別的簡體中文,將所指為同一對象的不同表述進行統(tǒng)一表達,以便于進行高頻特征詞的頻數統(tǒng)計;其次,為便于分詞,剔除文本中所有的標點符號和空格,將剩下的純文本內容保存為TXT文檔類型;最后,完善分詞詞表,將iPanda平臺中的大熊貓名稱、昵稱等詞匯納入ROST軟件的自定義詞典,使一些專屬的名詞如“福妞”、“慶大”等能夠在分析過程中被識別,同時過濾掉一些意義較為廣泛或無明顯指代的詞匯。
3.構建語義網絡
(1)高頻特征詞:將搜集到的關于用戶的評論和彈幕這些網絡文本輸入ROST CM 6中,手動刪除那些沒有任何意義的詞條,自定義相關詞表,對文檔進行了分詞和詞頻統(tǒng)計,經篩選獲得有意義的高頻特征詞及頻次,保留了前54位高頻特征詞,如表l、2。
(2)語義網絡圖:為了能夠再深入挖掘隱藏在這些詞條背后的真實含義,尋找詞條和詞條之間的關聯(lián)性和指向性,利用軟件中的社會網絡與語義分析這一功能進一步生成相關的語義網絡關系圖,分析這些關鍵高頻特征詞之間存在的語義結構和相互關系,如圖3、4。
從圖3中可以看到一級核心高頻詞主要為“可愛”、“寶貝”、“奶爸”。而以“可愛”為核心詞,“婭仔”、“阿?!?、“吃飯”、“福漂亮”、“小雅”是其高頻特征詞,用戶情感要素如“心疼”、“搞笑”、“心愛”等圍繞“寶貝”而展開。這些要素以“導播”為核心詞,“鏡頭”、“福妞”、“阿?!钡仁瞧涓哳l特征詞。以上詞頻統(tǒng)計和語義網絡構建的結果呈現了用戶在線觀察大熊貓時的主要情感態(tài)度和訴求。
從圖4中可以看到“動物”、“自然”、“故事”、“畫面”為一級核心高頻詞。以“自然”為核心詞,“生態(tài)”、“神奇”、‘‘人類”、“生動”是其高頻特征詞,用戶情感要素如“感動”、“期待”、“可愛”等圍繞“自然”而展開。紀錄片要素中以“畫面”為核心詞,“鏡頭”、“配樂”、“故事”圍繞畫面展開。以上詞頻統(tǒng)計和語義網絡構建的結果展現了用戶在觀看野生動物紀錄片時關注的重點以及他們在觀察體驗過程中真實的青感流露。
4.調研分析:通過抓取和篩選了iPanda平臺上的彈幕和B站上《未至之境》的網絡評論,最終建立了兩個文本數據庫,結合語義網絡得出的特征詞,運用ROSTCM6軟件進行詞頻分析,將所得到的結果與用戶的情感相關高頻詞回歸評論文本進行分析,并結合此前的語義網絡分析,可以挖掘用戶的動機和情緒感受。
(1) iPanda熊貓頻道的分析結果中出現“寶貝”、“寶寶”、“麻麻”、“奶爸”一類詞語的次數分別為143次、104次、78次和56次。出現“阿?!?、“福妞”、“小雅”、“艾莉”等代表熊貓名字或者昵稱的分別為102次、82次、62次、27次。回歸查找后發(fā)現這一類詞語大量出現在“多吃點”、“真可愛”之類的語句中。這些代詞和名字明顯帶有人的情感色彩,表明用戶在線觀察的過程中已經將大熊貓視作一個移情和情感認同的對象。
(2)《未至之境>分析結果中出現“好看”、“可愛”、“美麗”、“生動”這一類詞語的次數分別為171次、88次、20次、18次。回歸查找之后發(fā)現,這類表示用戶的心理感受的詞語大量出現在“畫面”、“配樂”、“制作”這一類代表紀錄片元素的描述語句中,可以看到在觀看野生動物紀錄片時,用戶更加注重在線觀察體驗本身能夠獲得的視覺和聽覺享受。分析結果中還出現了“生命”、“生態(tài)”、“生存”這一類代表人的反思的詞語,回歸查找之后發(fā)現這一類詞語大量出現在“自然很奇妙”、“人類的敬畏”、“家庭溫馨”這一類描述語句中,說明野生動物的生老病死也能引起人類關于生死的思考。
三、野生動物在線觀察體驗的影響因素
經過調研分析野生動物在線觀察體驗的用戶文本語義網絡圖和高頻特征詞,可以看到不同的觀察平臺提供的觀察方式是不同的,不同的觀察對象會帶給用戶不一樣的觀察內容,而用戶本身的觀察動機和行為偏好主導著觀察體驗的進行,因此,將野生動物在線觀察體驗的影響因素分為三個方面:觀察平臺(類型、交互方式、視覺)、觀察對象(外在形態(tài)、行為習性、情感意象)以及觀察者(動機、行為偏好、獲得的愉悅)
(一)觀察平臺的類型、交互方式
觀察平臺的類型決定著用戶的觀察體驗方式。類似熊貓頻道的官方直播平臺依托于安裝在野生動物棲息地的固定攝像頭實時直播野生動物,也有用戶通過其他直播平臺向廣大網友直播游覽野生動物園,這些直播平臺通過固定或者活動的攝像鏡頭實時地在線直播野生動物,讓用戶觀察到和自己處于同一時間但是不同地點的野生動物,跨越了空間上的限制。類似《未至之境》的紀錄片是經過加工、非實時的,有攝影師的跟蹤拍攝、后期的視頻剪輯以及音效配音,這些紀錄片平臺通過人為的記述和加工將野生動物呈現在公眾視野中。觀察平臺的多樣性提供了差異化的觀察體驗,滿足不同用戶的觀察需求。
觀察平臺的交互方式影響著用戶觀察體驗的流暢性、互動性。用戶在線觀察野生動物時會進行多種交互,包括人機交互和人人交互。人機交互是指用戶通過野生動物在線觀察平臺的交互界面進行鍵盤、鼠標等操作,獲得想要的觀察內容。如用戶在熊貓頻道中可以通過按住鼠標拖拽旋轉界面上的地球儀來選擇觀察基地。人人交互是指用戶在野生動物觀察平臺中與其他用戶進行的交流和互動,如用戶在b站觀看《未至之境》時可以發(fā)送、點贊彈幕與網友實時互動,也可以通過給紀錄片評論、回復點贊與網友進行交流互動。這種交互方式的多樣性和流暢性大大加強了用戶與觀察平臺的互動性。
(二)觀察對象的外在形態(tài)、行為習性、情感意象
觀察對象的外在形態(tài)是指野生動物的叫聲、體形線條、毛色等生物特征,這些外在因素會給用戶帶來不一樣的感知效果或心理效應,影響用戶的審美體驗。以大熊貓為例,它肥碩、豐腴的體形會讓人覺得憨態(tài)可掬,它的黑眼圈、圓臉頰會讓人覺得可愛靈動。而《未至之境》中的藏狐,身形纖瘦,毛長且厚,行動速度快,讓人覺得靈巧、活躍。外在形態(tài)的吸引力往往會成為用戶初次觀察的動機。
觀察對象的行為習性包括野生動物的棲息環(huán)境、飲食習慣、作息繁衍等。用戶在線觀察野生動物時,野生動物不同的行為習性會使用戶產生不同的情緒、情感反應,影響用戶的情感體驗。當用戶通過熊貓頻道在線觀察大熊貓?zhí)芍兄褡訒r,“躺”和“啃”的行為會讓用戶覺得生動而又有趣,當用戶通過《未至之境》在線觀察金絲猴一蹦一跳在山野森林中時,“蹦”和“跳”的行為會讓用戶覺得自由和靈巧,吸引用戶進一步觀察。
觀察對象的情感意象包括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文內涵和用戶自我投射的個體意象。野生動物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會被賦予一些人文內涵和意象,即使是同一種野生動物,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會具有不同的意象。狐貍在中國文化中常常帶有狡猾、奸詐的意象,如“狐假虎威”、“狐朋狗友”,而在日本文化中,狐貍被當成五谷神膜拜,這些野生動物本身所承載的文化意象會影響用戶的情感體驗。與此同時,用戶也會將自我的情感投射到野生動物上,使之承載屬于用戶的個體意象。在熊貓頻道中,用戶給大熊貓起昵稱和外號,如“福漂亮”、“寶寶”、“白胖胖”,就是在將某個大熊貓個體視為自己的伙伴、親人。
(三)觀察者的動機、行為偏好、獲得的愉悅
觀察動機是指用戶在線觀察野生動物的意圖和契機,主要包括獲得美的視聽享受、增加對某種野生動物的了解、情感寄托和投射。用戶常常被野生動物世界里美麗壯闊的野外環(huán)境、可愛神秘的野生動物所吸引,通過觀看記錄片獲得美的視聽覺享受,也有一部分人出于對野生動物或者某一物種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過在線平臺觀察它們的形態(tài)和生活習性,另一些如熊貓頻道中的用戶,則是出于對某一只大熊貓的情感寄托,選擇在線陪伴它的成長。
行為偏好主要包括用戶在線觀察野生動物的時間、頻率和方式。不同的用戶在觀察時間上會有自己的選擇,有人喜歡在早上通過直播觀察大熊貓在做什么,也有人喜歡在深夜通過自然紀錄片觀察野生動物。用戶的觀察頻率能夠體現出用戶黏性,有的用戶每天都打開熊貓頻道,觀察大熊貓的成長,定時觀看更新的野生動物紀錄片,用戶黏性較高。不同的用戶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觀察方式,無論是直播還是紀錄片,亦或是網絡社交平臺上的野生動物相關視頻,都由用戶自己決定,自主選擇。
獲得的愉悅是指用戶通過在線觀察野生動物獲得的不同層次的愉悅,包括感官愉悅、認知愉悅、情感愉悅和精神愉悅。感官愉悅是指用戶獲得的視聽覺方面的享受,包括美麗壯闊的野生動物生存環(huán)境、神奇的野生動物以及一些生動的音樂音效。認知愉悅是指用戶在認知和了解野生動物后產生的幸福和喜悅,從未知到已知,從陌生到熟悉,用戶通過在線觀察增進對野生動物的了解,獲取新的知識,獲得求知的快樂。情感愉悅是指用戶在線觀察野生動物時獲得的情感寄托和享受。用戶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基礎之上,與野生動物建立情感上的聯(lián)系,獲得情感上的寄托,產生一種整體的、長久的體驗。精神愉悅是指用戶在線觀察野生動物時產生的對野生動物的認同感、對生命和自然的思考。野生動物身上折射出來的精神性的象征和深刻的人生意義,讓用戶開始反恩人類行為對野生動物造成的傷害。
結論
文章選取野生動物在線觀察體驗的兩個典型案例,利用ROSTContent Mining分析用戶的網絡文本,研究用戶在線觀察野生動物時的行為和態(tài)度,進一步挖掘出用戶的情緒和情感,總結分析了野生動物在線觀察體驗的影響因素包括觀察平臺(類型、交互方式、視覺)、觀察對象(外在形態(tài)、行為習性、情感意象)以及觀察者(動機、行為偏好、獲得的愉悅)。這些影響因素可以為相關野生動物在線觀察平臺提供策略參考。野生動物在線觀察平臺要提供多樣的觀察方式和觀察內容滿足不同用戶的觀察需求,要增強用戶與平臺、用戶與用戶之間的互動性,提高用戶黏度。此外,為了滿足用戶多層次的審美愉悅,野生動物在線觀察平臺要提供具有視聽覺吸引力的觀察對象,還要包含一定的科普知識,讓用戶在獲得視聽享受的同時增加對野生動物的了解和認知,進一步促進用戶與野生動物產生情感上的聯(lián)系,豐富用戶的情感體驗,增加用戶對野生動物的同理心、認同感,從而思考人生以及生命的意義。因此,這些影響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何子嬋.BBC野生動物題材紀錄片影像敘事探析[D].西北大學,2015
[2]董軍.《東非野生動物大迂徙》節(jié)目解析[J].電視研究,2012 (09):14-15
[3]張鋒.網絡紀錄片頻道的探索:小眾化、新紀實、全媒體[D].華中科技大學,2014
[4]楊明剛,王麗瑩,萬紅玲網絡環(huán)境下觀眾互動新形式探析——以bilibili視覺彈幕網為例[J].設計, 2017(21):24-25
[5]付業(yè)勤,王新建,鄭向敏基于網絡文本分析的旅游形象研究——以鼓浪嶼為例[J].旅游論壇,2012,5 (04):59-66
[6]商伶榕,劉永翔,常鴻祥.交互時代下動物園路標圖像化設計探討——以邯鄲佛山野生動物園為例[J].設計,2019,32 (16):118-119
[7]叢麗,吳必虎基于網絡文本分析的野生動物旅游體驗研究——以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為例[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50 (06):1087-1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