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玉
摘 要:高中化學課中“離子反應”一節(jié),涉及知識點多,學生不易理解,涉及到一些新的概念,較為抽象,為了更好的讓學生理解,運用,特設計教學案例,幫助學生理解分析。
關鍵詞:高中化學;“離子反應”;教學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節(jié)課“離子反應”是高中化學必修一中的內容,這一小節(jié)中主要包含兩部分學習內容,一是電解質與非電解質的概念;二是離子方程式的書寫與判斷。這些知識是中學化學的重點難點,在學生日后需要學習的化學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內容中都要涉及到這部分知識。而更重要的是,學好離子反應,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溶液中化學反應的本質,并為學生將來學習中和反應、離子檢驗、電化學反應奠定基礎。
二、案例描述
(一)案例主題
1.教學目的與要求
(1)了解電解質的概念,可以區(qū)分強弱電解質,并且能準確書寫強弱電解質的電離方程式。
(2)可以通過實驗認識離子反應及其發(fā)生的條件,了解離子反應的本質。
(3)可以用離子方程式表示溶液中的離子反應,并且可以判斷離子反應的正誤。
2.教學重點及難點
(1)理解電解質的概念。
(2)掌握離子方程式的書寫。
3.教學形式與方法
由于本節(jié)課設計到一些新的概念,且離子反應又較為抽象,所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定面臨重重阻礙。因此我根據本節(jié)課知識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水平采取如下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
(1)實驗導入。即根據本節(jié)課的學習重點,利用實驗器材或者多媒體為學生演示簡單并且具有一定趣味性的實驗,借助實驗引出知識內容。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順利導入課堂教學。
(2)設疑引思。因為化學是一門理科類學科,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并且只有經過思考,學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識內容。所以在教學中我便為學生合理設疑,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索,從而活躍學生思維,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度掌握。
(3)合作探究?;瘜W活動應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但很多時候師生無法做到良性互動,使得課堂氛圍較為沉悶。所以我便適當組織學生合作探究,一來促進課堂互動,二來讓學生在互幫互助的過程中突破學習難關,取得共同進步。
(4)課后總結。本節(jié)課所涉及的知識較為繁雜,所以課堂知識密度較大。而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記憶能力有限,所以在課堂結束時一般只能記住最后的學習內容。所以在步入課堂尾聲時,我便利用自由問答、繪制思維導圖等手段組織學生進行課后總結。以幫助學生查缺補漏,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二)過程與細節(jié)
1.導入
上課鈴聲響起,學生紛紛回到座位,并主動打開課本,根據屏幕提示翻到“離子反應”這一頁。盡管如此,學生的心思并沒有完全從課下散漫自由的狀態(tài)中收回來,甚至還有幾名同學竊竊私語。這時如果直接引出教學內容,很難使學生主動投入到課堂學習。于是我便向學生提問:“同學們,生活中哪些東西可以導電?”這一生活化問題成功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學生根據物理常識給出很多答案,比如銅絲、不銹鋼餐具等等。然后我繼續(xù)提問:“同學們說的都是固體,那么液體能不能導電呢?”這時有些學生給出否定意見,而有些初中化學基礎較好的學生提出初中時曾經接觸過溶液導電的知識。于是我便打開多媒體,給學生展示“鹽溶液導電”的實驗視頻。當視頻中以鹽溶液為導體的電路所連接的小燈泡亮起來時,學生的目光馬上被吸引住。視頻播放結束后我講道:“實驗中應用的試劑是硫酸鎂溶液,除了它之外,很多化合物在水溶液里或者在熔融狀態(tài)下都能夠導電,那么同學們能給這類化合物取個名字嗎?”這時學生便認真閱讀課文前幾段,找到“電解質”的定義,于是我便順利導入“電解質”的教學。
2.過程
當學生明確電解質的含義之后,我讓學生根據電解質的定義推理出“非電解質”的定義,并舉出一些非電解質的例子,以鍛煉學生判斷電解質的能力。然后我設置問題:“為什么電解質在水溶液或熔融狀態(tài)下能夠導電呢?”在學生思考之際,我便借助多媒體以動圖的形式給學生展示氯化鈉在水中溶解并發(fā)生電離的過程,借此分析酸、堿、鹽在水溶液中能夠導電的原因。接著我寫出NaCl的電離方程式,之后讓學生根據這個例子寫出HCl、H2SO4等化合物的電離方程式。然后我提問道:“溶液導電能力的強弱取決于什么?”學生根據動圖演示猜測道:“溶液中離子越多,導電能力就越強?!庇谑俏覍⑦@一因素歸結為“離子濃度的大小”。然后我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同濃度HCl、NaOH、NaCl溶液、氨水的導電性對比”的實驗,并讓學生說明實驗現象。然后我向學生提問:“電解質溶液濃度相同的條件下為什么導電性不同?”學生答:“因為溶液中離子濃度不同?!蔽依^續(xù)問道:“為什么離子濃度不同?”這時學生陷入思考,我便引出“強、弱電解質”的概念。在學生對這一概念有基本的了解之后,我便讓學生合作探究,探索區(qū)分強弱電解質的方法。同時我列舉一些化合物,讓各組學生將其分成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兩類。
當學生掌握電解質這部分內容之后,我便展開“離子反應”的教學。首先我讓學生重新說明溶液導電的本質,然后提問道:“既然電解質溶于水后電離成為離子,那么電解質在溶液中的反應實質上是誰發(fā)生反應?”學生答:“離子之間發(fā)生反應?!庇谑俏冶阋觥半x子反應”的概念。然后為了說明離子反應,我展開實驗教學。首先我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儀器和試劑,為學生展示兩個實驗,一個是Na2SO4溶液與稀KCl溶液的反應;另一個是Na2SO4溶液與BaCl2溶液的反應。然后我讓學生結成小組,對這兩個實驗進行分析。在分析前,我設置如下問題:
(1)說明兩個實驗的實驗現象,并寫出化學反應方程式;
(2)這兩個反應的實質是什么?你能根據之前學過的電離方程式,將化學反應方程式改寫成離子反應方程式嗎?
之后各個小組便帶著問題開始探究。在這一過程中,各組學生先是將兩個實驗的實驗現象記錄下來,然后據此分析兩種化合物的反應,并根據以前的知識寫出化學方程式。之后,學生雖然沒有學過離子方程式,但是在小組成員的共同探討下,先是將反應式中所有的化合物拆分成離子的形式,然后參考課本和輔導教材,寫出了正確的離子反應方程式。然而,學生雖然得出了正確的結果,但畢竟認知能力有限,所以無法透徹理解離子反應方程式。因此在探究結束后,我便帶領學生從實驗現象開始分析。而因為第一個實驗中并沒有發(fā)生化學反應,于是我便重點介紹Na2SO4溶液與BaCl2溶液的反應。首先我讓學生在黑板上寫出化學反應方程式,并寫出Na2SO4和BaCl2的電離方程式,然后我講道:“當這兩種溶液混合時,Na+和Cl-并沒有發(fā)生反應,而SO42-與Ba2+之間則發(fā)生了化學反應,所以這兩種溶液反應的實質是?”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寫出Ba++SO42-=BaSO4↓這一離子方程式。然后我讓學生根據我的補充過程,整理出書寫離子方程式的步驟,以深化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
3.總結。
當課堂進入尾聲時,我便向學生提問:“這節(jié)課中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在學生自由發(fā)言時,我便在屏幕上展示思維導圖的框架,然后讓學生根據本節(jié)課知識內容將框架補充完整。之后我提議學生說出自己理解不透徹的地方,并讓學生互相解答。而為了進一步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我在屏幕上展示一些問題,比如判斷強弱電解質、判斷離子反應方程式的對錯等等,并讓學生認真作答。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暴露學生的問題,讓學生認識到自己不足,并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從而強化教學效果。
三、案例反思
(一)教學結果。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對“離子反應”這一節(jié)所涉及的幾個知識點基本都能掌握。不僅能快速區(qū)分強弱電解質,也能準確書寫離子方程式。而更重要的是,本節(jié)課教學基本以設疑引思與合作探究為主,所以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有效促進其化學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二)評析和改進。
在本節(jié)課中,學生基本都能主動參與課堂學習。但是,有一部分化學基礎較差且性格較為內向的學生始終積極性不高,基本不會主動回答問題,也很少參與小組同學的討論。長此以往,這部分學生的化學水平只會不進反退。所以在日后的化學課堂教學中,我會適當采取分層教學的策略,多給差生提供自我表達的機會,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通過化學課堂得到相應程度的提升,從而更好地實現高中化學教學的育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