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森
【摘 要】遷移理論古而有之,我們常說的“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就是遷移理論的體現(xiàn)。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合理借鑒遷移理論,讓學生學會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分析面臨的問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可大大提高學生的閱讀學習效率,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所以,遷移理論是語文教學中優(yōu)化閱讀教學的重要途徑,對優(yōu)化閱讀教學有很大幫助。
【關(guān)鍵詞】遷移理論;閱讀教學;多元切入;對準焦距
《老子》中有一句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魚可以用來解決一時的饑餓,但吃過就沒有了,但教會其釣魚這一技能,卻能讓他長久有魚吃,所以在一個人饑餓時給他一條魚不如教給他釣魚的方法。這句話放在教育領(lǐng)域很明顯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直接傳授給學生知識不如教給他們學習知識的方法,而遷移理論就是這個“漁”。所以,讓學生學會運用遷移理論是語文教學中優(yōu)化閱讀教學的重要途徑。
一、對準焦距,類文延伸
當前,在教育過程中我們越來越重視對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而單純地講解課本上的知識已達不到這一要求,所以找準課文的聚焦點,然后進行相似文章的延伸,是運用遷移理論的第一步。
下面以文言文為例談一下我的理解。文言文學習對學生來說是很苦惱的事情,雖然學生也學習了不少文言文,但每次一提起文言文還是怨聲載道。確實,相對于現(xiàn)代文來說,文言文年代久遠,且語義有所不同,內(nèi)涵相對豐富,加之語句簡短,所以學生理解比較困難。我在講文言文時一般會先圍繞文本進行一些背景介紹,比如在講《寡人之于國也》之前,我先給學生講解了當時孟子和梁惠王所處的戰(zhàn)國時期和孟子主張的“法先王,行仁政”理念,這樣學生就對當時的背景有了一定的認識,對于孟子和梁惠王的對話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學習時,同類文章的補充對學生學習文言文很重要。在講完《寡人之于國也》之后,我選擇了同出自《孟子》第一章《梁惠王章句》的孟子和梁惠王關(guān)于仁義的對話,讓學生分析,以加深對孟子所提倡理念的認知,從側(cè)面加深對《寡人之于國也》的理解。因為加入了背景知識和類文延伸,同學不僅更好地理解了文言文的內(nèi)容,也讓他們對戰(zhàn)國時代有了了解,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知識。
其實,不僅可以對文言文進行類文延伸,對任何一篇文章的閱讀都可以用類文延伸的方法進行更加深入的講解,在運用這種方法的講解過程中,學生也能開闊視野,對閱讀有更深的了解。類文延伸的方法可提高學生對已學知識的運用能力,使其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
二、明察秋毫,規(guī)避逆負
遷移理論對語文閱讀的教學確實起到了積極作用,但這里的遷移理論指的順向遷移和正遷移,而遷移理論其實還包括逆向遷移和負遷移,這兩種遷移是我們在平時教學和學生學習過程中應(yīng)該規(guī)避的。
“順向遷移”是將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用到其他方面,是前對后的影響,而“逆向遷移”是原來所學的知識技能不足以使其解決現(xiàn)在的新問題,所以還要對原有知識進行補充,屬于后對前的影響,會使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降,效率降低。放到閱讀上來講,一般就是學生一開始學習不到位,導致后來遇到問題還需要再翻閱之前的知識,比如文言文的“走”在古文中是“跑”的意思,如果學生一開始記得不清楚,而是在問題再次出現(xiàn)時再去記憶,這就是逆向遷移,很明顯在做題時會做錯,耽誤時間,導致效率不高。相對應(yīng)的,遷移的發(fā)生有積極的影響,也有消極的影響。其中,積極的影響就叫作“正遷移”,對應(yīng)的,消極影響就被稱為 “負遷移”。在語文閱讀中的負遷移一般是指以前學的知識干擾了現(xiàn)在的問題分析。我們?nèi)匀荒谩白摺睘槔?,“走”在文言文中都是“跑”的意思,但現(xiàn)在的說法中,“走”就是行走,走路,所以如果學生產(chǎn)生了負遷移,很容易在對現(xiàn)代文的理解中把“走”理解成“跑”,這樣就有可能導致對題意理解錯誤。
要想做到規(guī)避逆向遷移和負遷移就要做到明察秋毫,在第一次學習某一知識或技能時應(yīng)該將哪怕很小的一個知識點都掌握扎實,這樣才會在后來分析時不產(chǎn)生逆向遷移和負遷移。
三、基于學情,有的放矢
學生現(xiàn)在接觸的各種文學作品越來越多,喜好也各有不同,對不同類別文章的理解能力也不太相同,這就要求我們在閱讀課之前對學生的閱讀狀況有全面的了解,爭取做到基于學情的講解。
有的學生對記敘文和散文的理解度高,有的學生對說明文的理解能力強,在答題時能快速抓住重點,有的同學喜歡閱讀小說,邏輯思考能力強,能快速從復雜的人物事件關(guān)系中抓住中心軸,完成問題。不同的學生對不同類文章的理解力有所不同,所以相應(yīng)的講解方式也應(yīng)該有所不同。因此,在進行閱讀教育之前,教師應(yīng)先了解一下學生各自的喜好及思考問題的角度和深度,有助于我們在教案的準備以及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更好地和學生互動。在講《老王》這篇文章前,我分別找了四個對記敘文、散文、說明文和小說理解能力較好的學生。我讓他們先閱讀《老王》,然后分別說出對這篇課文的認知及理解起來有問題的地方。因為提前進行了了解,所以課堂上在幾個同學都可以理解的地方就稍微放快講解速度,而講到幾個同學認為困惑的地方,就放慢速度,進行詳細講解,隨后根據(jù)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回顧,做到了和學生的理解水平相一致的講解。就這樣,我在講解的過程中基于學情,有的放矢,既節(jié)省了時間,也讓學生在自己困惑的地方得到了更好、更詳細的輔導,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每個學生在閱讀時都有自己的喜好,相應(yīng)的,也會有薄弱點,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yīng)關(guān)注每個同學的閱讀薄弱點,提前找到他們的疑惑點,在講解過程中針對學生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進行重點講解。無論什么科目,只要做到基于學情、有的放矢的講解,教學效果就能顯著提高。
四、多元切入,升華情感
隨著教育的發(fā)展、素質(zhì)化教學的應(yīng)用,學生的思想也越來越活潑,越來越開放。這就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思考角度各不相同。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yīng)從多個角度分析文章。
對一篇文章的分析角度有很多,如作者的情感、文章描繪的美麗場景、文章的語言特色,或文章內(nèi)某個人物的心理變化等。在講解沈從文《邊城》節(jié)選時,教師可以從多個角度切入。《邊城》寄托了沈從文對“愛”和“美”的看法,這個“愛”是廣義的“愛”,它不僅包含了翠翠和天保兄弟的愛情,更多的是親情。雖然家中只有翠翠和祖父相依為命,但其感情上卻一點都不缺乏,他們之間的祖孫情影響著翠翠成為“美”的象征;天保和儺送的兄弟情,雖然帶給了我們一抹憂傷,但也因此可見其“愛”之深切。《邊城》的“美”,美在其人,美在其景,更美在其心,沒有現(xiàn)實生活中的物欲橫生,有的只是純潔,純潔的愛情,純潔的親情,純潔的“愛”。從語言的角度,《邊城》以散文的方式描繪了一個淳樸的邊城,語言優(yōu)美,且運用了情境結(jié)合、烘托等手法,從這個角度分析,也可以使學生的鑒賞水平得到提升,對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從自己的角度思考,在文本閱讀過程中加入自己的情感,然后老師在講解過程中,再將學生的想法從其他角度代入,這樣多角度的切入,能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整篇文章所要表達的含義,在閱讀中升華情感。
遷移理論法雖然是現(xiàn)代提出的,但其實我國很早之前就有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就曾經(jīng)提出“舉一反三”,還要求學生“由此及彼”,雖然沒有直接提出遷移兩個字,但孔子所提出的理論和遷移理論有同樣的含義。合理的借鑒遷移理論,能使學生學會用已有知識和技能對問題進行分析,可提高教學效率,對優(yōu)化閱讀教學有很大幫助。
(張家港市崇真中學,江蘇? 蘇州? 215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