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保 姚春榮
摘 要:借鑒西方國際移民理論及國內對于流動人口社會融入的指標設計,調查了武漢市大學生的城市融入情況,分析影響大學生融入城市現狀,并提出結合大學生群體特征和城市文化資本,城市應注重文化資本積累,增強城市吸引力;完善各項制度和管理體制;加強城市形象宣傳;包容萬象的城市心態(tài)。
關鍵詞:大學生;城市文化資本;城市融入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1.037
“城市融入”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是指外來人口進入城市,實現空間地理上的遷移,同時在經濟上和生活方式上適應城市生活,在心理上對城市產生認同。借鑒西方國際移民理論及國內對于流動人口社會融入的指標設計,主要包含經濟整合、行為適應、文化接納、身份認同四個融入層次?!俺鞘形幕Y本”的概念則由南京大學張鴻雁(2002)教授首次提出,他在布迪厄“文化資本”概念的基礎上將主體延伸到城市,率先提出“城市文化資本”及其運作的命題,此后國內逐漸形成了“城市文化資本”研究熱潮。一般認為,城市文化資本與城市融入存在相關關系,城市文化資本影響著城市融入的層次,城市融入的四個融入層次本身呈現由易到難的過程,以及這四個層次總是交織在一起有時甚至是倒過來進行的。
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國內外學者就對“城市融入”進行了系統和持續(xù)的研究,其研究主要聚焦于人口遷移和融入兩個方面,在測量維度上則經歷了二維度模型到四維度模型等的不斷探索。當前學界對于“城市融入”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一些特殊群體,如打工妹、農民工、新生代大學生農民工等,方法上有定性訪談、定量調查等。但由于落戶政策的放開,“大學生農民工”、“新生代大學生農民工”群體已不復存在,且由于數據獲取的局限性,在對城市融入進行測量時,不少學者采取了相對簡單易操作的測量方式,從而可能掩蓋了各個維度之間的差異性和復雜性。
在城市“搶人”熱潮之下,各城市出臺相關人才政策,并不斷打造和積累城市文化資本。那么,目前大學生城市融入情況怎么樣?如何留住大學生?從城市文化資本角度上如何提升其融入程度進而幫助大學生更好地留下?出于這一研究目的,本文調查了武漢市大學生的城市融入情況。武漢市作為中部城市,高校眾多,但眾多武漢高校畢業(yè)生流向沿海城市,武漢市的大學生情況體現了眾多新一線、二線城市的一些典型情況,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城市參考價值。
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方法獲取一手資料。于 2019 年 8月至 2019 年 9 月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共收集問卷430份,剔除嚴重漏答問卷,獲得有效問卷400份。問卷主要從四個方面來進行大學生城市融入的調查:經濟整合包含就業(yè)行業(yè)、專業(yè)關聯、收入、生活環(huán)境、福利保障等二級指標;行為適應包含留漢時長、人際交往、生活習慣、生活適應等二級指標;文化接納包含語言、對武漢的文化認同、人文風俗等二級指標;身份認同包含對武漢的整體認知、城市宣傳影響、居留意愿等二級指標。采取的是隨機調查,樣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 調查現狀與問題
1.1 經濟收入差距明顯,低收入大學生群體經濟壓力大
經濟層面的融入是大學生生存和發(fā)展的前提,也是全面融入城市最基礎的保障。從就業(yè)行業(yè)來看,調查對象中64.4%留漢大學生從事行業(yè)為第三產業(yè),部分第三產業(yè)相對門檻較高,在某種程度上表明大學生的文化程度和其掌握的知識轉化為了企業(yè)所需要的技能;從薪資來看,15.29%留漢大學生月均收入在1萬元/月以上,22.31%為3500元/月以下,一方面“高學歷”與“好職位(高收入)”不完全相匹配,實際的社會就業(yè)狀況是不同的教育層次使勞動力市場分成相應的領域;另一方面,大學生群體之間經濟收入差距明顯,城市居民消費涵蓋支付房租、水電費、與人交往等生活開支,低收入大學生群體勢必存在較大的經濟壓力;從福利保障來看,85%留漢大學生參與了社會保障體系,甚至12.75%留漢大學生擁有六險一金,有一定程度的國家保障服務;從是否擁有自有住房來看,35.34%留漢大學生擁有自己的房產。
1.2 “市民化”程度高,城市配套影響深度“市民化”
根據調查顯示,16.79%大學生留漢(含念書、工作等)時長超過10年,21.55%的留漢大學生為0-2年;在人際交往上,19.3%留漢大學生擁有超過30個以上的武漢本地朋友;在閑暇時間,留漢大學生傾向于使用公共文化設施用以豐富日常生活。留漢大學生受文化屏障的阻隔較小,他們具有較好的文化資本和趨同的行為習慣及價值觀念,能與城市市民對接,“市民化”程度高。
但另外,部分留漢大學生已在武漢結婚、育子、甚至將老人接到城市來進行就近撫養(yǎng)等。城市交通、醫(yī)療、托兒、教育等城市配套成為大學生深度市民化的內容,由此也對城市配套負荷力產生需求及期待。
1.3 文化接納力強,城市形象及宣傳有影響力
大學生具有大專及以上的學歷,系統接受過專業(yè)文化知識的教育,易于接受新事物和新觀點,調查數據也較好地反映了這一點。僅有6.5%留漢大學生表示“完全聽不懂不能講武漢本地方言”,大部分留漢大學生則對武漢方言的接收度較好,其中,26.25%留漢大學生甚至完全能聽能講武漢方言。在本地飲食文化的接納上,僅有1.75%留漢大學生表示非常不適應,眾多非武漢本地留漢大學生表示喜歡武漢的飲食,且適應情況較好。對“漢派”文化小說,部分留漢大學生仍能提及池莉、方方等作家,以及文學作品里的武漢,但也僅限提及,未能深度挖掘“漢派”文化。并且,93%調查對象表示,武漢市的城市形象宣傳對個人認知武漢“有影響”,從側面反映出,城市形象及其宣傳的重要性。
1.4 身份認同感強烈,需重視大學生親屬的身份認同
身份認同具體通過大學生“是否想成為武漢人”身份認同度量身份融入,根據調查結果來看,14.25%留漢大學生“非常同意”自己想成為一個武漢人的說法,38%調查對象表示“同意”,僅有2.75%留漢大學生“非常不同意”。這表明,大部分留漢大學生在武漢產生了較深的感情,歸屬感增強,成為武漢人的意愿增強,從而實現城市融入的最高層次融入。
但身份認同不僅僅涵蓋大學生自身的身份認同,在調查過程中,個別調查者表示存在隨遷父母、孩子的戶口問題,尤其是孩子上學的戶口問題。在各城市人才政策之下,大學生不存在戶籍帶來的“城鄉(xiāng)之別”、但“內外之分”依然存在,城鄉(xiāng)二元分割影響大學生親屬的身份認同,如若僅靠大學生來進行身份認同的影響,作用有限。
2 提升城市融入的思考與建議
2.1 城市注重文化資本積累,增強城市吸引力
城市文化不斷經歷“堆疊—選擇—整合”的傳承創(chuàng)新過程,在城市中進行的各種活動——建造房屋、道路、樹木、種植以及一切人類在城市中的活動等都可以形成城市文化資本。一個城市可以進行自身資本擴大再生產、想方設法占據有利的城市競爭地位。
城市文化資本的構成是一個內涵豐富的系統,涵蓋城市社會文化資源的各個方面:其一,積累物質化城市文化資本——發(fā)掘城市資源、塑造城市文化;其二,積累市場化城市文化資本——增強經濟活力,帶動相關產業(yè)發(fā)展;其三,積累智力化城市文化資本——準確定位,精準有序地留人;其四,積累制度化城市文化資本——完善城市配套,加大城市負荷力;其五,積累形象化城市文化資本——加強城市活力,打造宜居城市。
2.2 完善各項制度和管理體制
根據開放式回答來看,住房、就業(yè)仍然是幫助大學生城市融入的焦點政策。例如,有調查者表示“北上廣深回流人才回武漢后,專業(yè)性上存在一定的消減,希望可以在中小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初期成長期提供更完善的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指導和扶持,以及各行業(yè)前沿先進趨勢經驗分享”等。
“零門檻落戶”及家屬隨遷、人才公寓、租房購房補貼、創(chuàng)業(yè)補貼和優(yōu)惠貸款等抓住了大學生最迫切的需要,可進一步細化以及繼續(xù)完善相關政策以有效地激勵大學生為城市建設貢獻才智,同時也提升整體幸福感,增強活力。
2.3 加強城市形象宣傳
每個城市都有其自己個性化的文化要素與內涵,對于武漢的城市文化歸納則比較多,比如:神鳥文化、黃鶴文化、江城文化、首義文化、碼頭文化、“土俗”武漢等。眾多的城市文化反而影響人們對城市的認知,而這些文化要素的歸納則值得我們思考和再認識。但毋庸置疑的是,城市的形象建設與宣傳在影響著生活在城市之中的人們,需加強城市形象宣傳,為現代新型的城市生活方式和城市行為文化的創(chuàng)新打下基礎。
2.4 包容萬象的城市心態(tài)
“大江大湖大武漢”,何等開闊胸襟,鼓勵了更多的外來人員留在武漢。從城市全局來看,大學生的城市融入也包含著大學生親屬的城市融入,由此,城市需以一種更加包容萬象的心態(tài)來看待外來人口,以讓人們對城市產生真正意義上的心理歸宿感。
參考文獻
[1]C.Hirschman,Americas Melting Pot Reconsidered[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vol.9,no.3,1983:397-423.
[2]楊菊華.從隔離、選擇融入到融合:流動人口社會融入問題的理論思考[J].人口研究,2009,(1).
[3]謝桂華.中國流動人口的人力資本回報與社會融合[J].中國社會科學,2012,(4).
[4]錢正武,何虹.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烙?。骸按髮W生農民工”現象解讀[J].中國青年研究,2014,(3):74-78.
[5]張文宏,雷開春,朱力.城市新移民社會融合的結構、現狀與影響因素分析[J].社會科學研究,2008,(5).
[6]朱偉玨.“資本”的一種非經濟學解讀——布迪厄“文化資本”概念[J].社會科學,2005,(6):11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