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森 胡勁松 余忠強 夏瑞明* 朱旅聰 王亮
金屬內固定在外科骨折領域應用較為廣泛,而內固定器是植入物,不易永久性存在于人體內,故在骨折愈合后需將內固定拆除,拆除術后行MRI檢查出現(xiàn)金屬偽影較為少見。本文回顧性分析X線攝片、CT、MRI檢查出現(xiàn)金屬偽影的原因,旨在提高對影像學表現(xiàn)的認識及診斷水平,減少誤診。
1.1 臨床資料收集2014年7月至2018年12月29例骨折內固定植入術后行內固定拆除術患者的臨床資料,術后均行X線攝片或CT、MRI等影像學檢查。29例患者中男12例,女17例;年齡13~73歲,平均年齡45.3歲。其中腰椎2例,鎖骨4例,肱骨4例,腕關節(jié)1例,股骨5例,脛腓骨13例。29例患者中,1例在內固定拆除術后出現(xiàn)術區(qū)紅腫,且有波動感,其余均無不適癥狀。
1.2 設備及方法(1)DR檢查:富士VZW2556RB2-04,攝片參數(shù):四肢關節(jié):65kV,100mA,50ms;腰 椎:80kV,100mA,63ms。(2)CT檢 查 方 法:采 用 明 峰ScintCareCT64機。掃 描 參 數(shù):120kV,200~220mA,層厚2.5mm,層間距2.5mm,螺距1.0。患者均行常規(guī)平掃及三位重建。(3)MRI檢查:采用西門子1.5T超導雙梯度磁共振成像儀,體部8通道相控線圈,常規(guī)行脂肪抑制FSET2WI(TR3000ms,TE70ms)、壓脂序列T1WI(TR150ms,TE1.6ms)平掃掃描,層厚4mm,間隔4.8mm。
X線平片:內固定拆除后復查X線平片,在相應區(qū)域內見數(shù)個螺孔影及斷端骨痂形成,骨折線顯示不清,均未見金屬致密影。CT掃描及三維重建:在掃描范圍包括內固定拆除區(qū)域,可見數(shù)個螺孔影及斷端骨痂形成,骨道內見中空螺紋影,骨折線顯示不清,均未見金屬致密影,三維重建圖像亦未見放射狀或橫條狀金屬偽影。MRI掃描:在掃描范圍包括內固定拆除區(qū)域,可見多發(fā)內固定螺釘骨道影,呈長T1,長T2信號影,在部分骨道區(qū)域或周圍骨痂形成區(qū)域內可見點狀異常信號,尤其在T1WI序列中可見斑點狀低信號周圍半弧形高信號影,如“蘑菇頭”,在T2WI加權序列中,相應區(qū)域表現(xiàn)為斑點狀低信號影。見圖1~8。
圖①②為X線平片,L2椎體壓縮性骨折內固定拆除術后改變,內固定拆除區(qū)域未見金屬滯留影;圖③~⑧為MRI平掃及增強片,L2椎體壓縮性骨折內固定拆除術后,在內固定拆除附件區(qū)(白色燕尾箭頭所指)可見黑白偽影。
內固定拆除術后行MRI檢查出現(xiàn)金屬偽影較為少見,產生原因尚不清楚,國內外報道中尚未提及。在MRI檢查中特征性表現(xiàn)為內固定拆除的螺釘骨道中出現(xiàn)點狀異常信號,T1WI為點狀低信號周圍半弧形高信號影,T2WI為點狀低信號,導致圖像質量低下,造成不必要的誤診或漏診[1]。不論何種金屬材質,還是T1WI、T2WI序列,同一種掃描斷面其偽影形態(tài)相同[2]。
在MRI掃描中產生上述影像學表現(xiàn)原因分析,作者認為:(1)時間因素,骨折手術后至骨折愈合內固定拆除基本上>1年,給予螺釘與相應骨質粘合提供時間,粘合度越高,螺釘拆除困難程度越高,在拆除困難過程中,少量金屬末殘余并滯留可能性較大。(2)材質,目前內固定器大部分使用特殊材料,比如鈦合金等,在長期與骨緊密接觸,是否出現(xiàn)金屬離子的交換,而導致一些金屬離子析出后單獨存在于骨骼內;(3)螺紋疏密,螺紋較密,在與骨骼固定粘合度、穩(wěn)定性較高,相應接觸面積較大,導致拆除時,摩擦力較大,少量金屬末殘余并滯留可能性較大;(4)內固定部位,如鎖骨骨折內固定拆除后,MRI復查均未見金屬偽影,其與是否承重和骨折后相應部位活動頻率有關。
綜上所述,根據(jù)目前影像學表現(xiàn),此類金屬偽影出現(xiàn)幾率較小,雖對影像圖像的質量未產生較大影響[3],但在影像學檢查過程中,出現(xiàn)此類表現(xiàn),即周圍軟組織呈片狀無信號區(qū)[4]需要正確認識,并且結合X線平片及CT檢查,是否真的大塊、陽性金屬植入物置留,或加做SWI序列,是否會產生彈坑樣低信號影。故MRI檢查對內固定拆除術后出現(xiàn)金屬偽影有較高敏感性,對于金屬偽影產生的原因分析有重要意義,并提高對其認識[5],避免不必要的醫(yī)療糾紛。實際操作中,可以通過調節(jié)序列及參數(shù),從而降低偽影對圖像的影響[6]。不足之處,在于病例數(shù)相對較少,上述病例均未行SWI序列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