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蕙君
近日一則追星奇聞著實讓大家跌破眼鏡:一名61歲阿姨瘋狂愛上男神“靳東”,并宣稱“靳東”要跟她結(jié)婚,為此茶飯不思暴瘦10斤,還與阻礙她和“靳東”感情發(fā)展的丈夫吵架、分床睡。如此簡單的騙局阿姨為何深信不疑,看似鬧劇的背后,其實卻是深深的悲劇。
四分之一老年人有孤獨感
僅僅靠影視劇片段的拙劣合成與配音播放,便能讓一些中老年人紛紛中招,在許多年輕人看來,這是如此的不可思議。仔細思考不難發(fā)現(xiàn),“鬧劇”式批判思維背后,藏著對于中老年人群體“落寞”的心理忽視。
“假靳東”之所以能夠乘虛而入,讓六旬老人如此癡迷,本質(zhì)上是擊中了中老年人情感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的軟肋。最新的老年社會調(diào)查報告顯示:全國約四分之一的老年人有著不同程度的孤獨感。這種孤獨感來自與社會逐漸脫節(jié)的無力;來自于長期病痛無人照料的痛苦;來自于“突然閑下來”的茫然,但歸根結(jié)底還是來源于家人情感疏離的“慢性毒藥”。
別用冷暴力傷害父母心
一輩子養(yǎng)兒育女,好不容易閑下來,卻發(fā)現(xiàn)子女忙于工作,甚至一年都見不上幾面。拙劣的騙局得手映射的,正是一顆顆渴望關(guān)懷與溫暖的心,有多少年輕人在粗暴阻止父母跳入所謂“溫情陷阱”的同時,也在用自己的“冷暴力”傷害老人的心?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軀體各器官功能減退,易患許多慢性疾病,由于對身體健康問題的擔憂,惟恐自己得了不治之癥,給家人帶來煩惱,給自己帶來痛苦,他們緊張不安,甚至夜不能寐,食欲不振,機體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患軀體疾病。
身體機能與心理狀態(tài)的雙重低迷,讓老人感覺生活失去意義,對未來喪失信心,對任何人或事都有一種消極、否定的灰色心理。經(jīng)過心理咨詢師跟這位阿姨的深談了解到,她其實在3年前就有抑郁傾向了。而如果子女能有效陪伴老人,幫助老人重建社會關(guān)系,那無疑會緩解老人壓抑、焦慮的心理。
有愛就要喊出來
這位阿姨說自己從來沒有經(jīng)歷過愛情,和“靳東”是第一次戀愛。一個已經(jīng)過了耳順之年的女人,卻說這一生沒感受到愛情的滋味,這話聽了讓人很心酸。
其實她的老公應(yīng)該還是愛她的,否則也不會為她的事情如此憂心求助,還自己主動承擔起家務(wù),只是他太不會表達了。一說話就是對妻子的指責,雖然他是想罵醒她,殊不知這樣更激起了她的逆反心理,如果取而代之的是多陪伴她,聽她傾訴,或許事情就不會發(fā)展到這種地步。阿姨對“靳東”的沉迷還反射出一種青春補償心理,本應(yīng)該年輕時享受的愛情卻沒有享受到,到了現(xiàn)在年齡來一次“報復(fù)消費”,就是我要補償我的青春。實際上,到了老年,人的希望就會由大變小,家庭關(guān)系和諧是老人的最終愿望,雖然中國人尤其是老人不善于表達,但還是要慢慢學習,有愛就要喊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