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國偉
中耳炎是耳鼻喉科發(fā)病率較高的一種疾病,主要是指中耳結構中的部分或者全部組織出現(xiàn)炎性病變情況,兒童的發(fā)病率高于成人[1],根據(jù)臨床癥狀可以分為化膿性中耳炎以及非化膿性中耳炎2種,臨床治療中以藥物治療為主,雖然能夠對患者臨床癥狀有所緩解,但是治療效果有限[2],且容易出現(xiàn)復發(fā)情況。隨著內鏡手術技術的不斷提升,其在中耳炎治療中的應用也越來越成熟[3],將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80例中耳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組治療,探究中耳炎治療中內鏡下骨膜置管術的應用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80例中耳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0例。對照組中男21例,女19例;年齡3~56歲,平均年齡(16.8±13.1)歲;雙耳患病患者26例,單耳患病患者14例;發(fā)病至就醫(yī)時間15 d~6個月,平均發(fā)病至就醫(yī)時間(2.6±1.2)個月。研究組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3~54歲,平均年齡(16.3±12.6)歲;雙耳患病患者27例,單耳患病患者13例;發(fā)病至就醫(yī)時間17 d~6個月,平均發(fā)病至就醫(yī)時間(2.7±1.3)個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入院時均有不同程度的聽力下降、耳鳴、耳閉塞等臨床癥狀患者;無其他系統(tǒng)疾病患者;無藥物過敏以及手術禁忌證患者;患者及家屬均自愿簽署研究參與知情書。排除標準:處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患者;精神狀態(tài)較差或者存在家族精神病史患者;患者或家屬拒絕參與研究。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藥物治療:波尼松片[衛(wèi)材(中國)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1061]1片/次,3次/d;馬來酸氯苯(深圳奧薩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3723)0.5片/次,2次/d;鹽酸氨溴索(國藥集團汕頭金石制藥總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9208)10 ml/次,2次/d;麻黃素滴鼻液(北京銀建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6321)1~2滴/次,2次/d,根據(jù)患者的基本情況調整藥物用量以及用藥頻次。研究組患者實施內鏡下骨膜置管術進行治療,手術前使用1%的丁卡因對骨膜進行麻醉,在耳內鏡的觀察下在骨膜前下或者后下象限位置做手術切口,切口長度約為1.5 mm,使用中耳負壓吸引管吸進患者鼓室中的分泌物,將4000 IUα-糜蛋白酶與5 mg地塞米松進行混合后沖洗鼓室,完成后置入通氣管進行引流。手術完成后需要對鼓室內細菌進行培養(yǎng),根據(jù)培養(yǎng)結果選擇相適合的抗生素、糖皮質激素以及黏液稀化劑進行輔助治療。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前后氣骨導差、氣導聽閾水平及臨床治療效果。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者手術后聽力有所恢復、耳鳴以及耳閉塞情況有明顯緩解,語頻聽力恢復至發(fā)病之前狀態(tài),骨膜檢查恢復正常,氣骨導差降低至10 dB以下,氣導平均聽閾恢復至15 dB,聲導抗圖檢查結果為“A”型;有效:患者手術后聽力有一定恢復,耳鳴以及耳閉塞情況有一定緩解,語頻聽力有顯著改善,骨膜檢查基本恢復正常,氣骨導差降低至20 dB以下,氣導平均聽閾恢復至10~15 dB,但未達到正常狀態(tài),聲導抗圖檢查結果由手術前“B”型轉為“A”型,或者“C”型轉為“B”型;無效:患者手術后聽力、耳鳴、耳閉塞、語頻聽力、骨膜檢查、氣骨導差、氣導平均聽閾以及聲導抗圖檢查均無顯著改善,甚至有惡化發(fā)展[4]??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氣骨導差以及氣導聽閾水平比較 手術前,研究組患者的氣骨導差為(27.6±10.3)dB,對照組為(27.4±11.1)dB,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084,P=0.934>0.05);研究組患者的氣導聽閾為(45.6±10.6)dB,對照組為(46.1±11.1)dB,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206,P=0.837>0.05)。手術后,研究組患者的氣骨導差為(7.5±1.6)dB,對照組為(15.3±2.1)dB;研究組患者的氣導聽閾為(20.4±5.6)dB,對照組為(31.2±6.1)dB;研究組患者的氣骨導差以及氣導聽閾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8.686、8.249,P=0.000、0.000<0.05)。
2.2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中耳炎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患者患病后聽力功能會受到嚴重損害,且會出現(xiàn)嚴重疼痛情況,如未及時進行治療會導致其出現(xiàn)失明等嚴重情況[5,6]。耳內鏡下鼓膜置管術是中耳炎治療中全新的手術方式,其在實際治療中主要是通過中耳通氣道的建立,將中耳位置的積液進行引出,以便于藥物的輸入,促進患者咽鼓管功能的康復,達到治療效果。本次研究中,手術后,研究組患者的氣骨導差為(7.5±1.6)dB,對照組為(15.3±2.1)dB;研究組患者的氣導聽閾為(20.4±5.6)dB,對照組為(31.2±6.1)dB;研究組患者的氣骨導差以及氣導聽閾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8.686、8.249,P=0.000、0.000<0.05)。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2.5%高于對照組的72.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梢?耳內鏡下鼓膜置管術應用在中耳炎患者治療中,主要是在內鏡觀察下越過外耳道的彎曲以及狹窄部位在鼓膜前方進行引流管方式,其在實際實施中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比較小,手術精準性更高,患者手術實施后恢復速度較快,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與傳統(tǒng)藥物治療相比治療效果更佳,且患者接受程度更高。
綜上所述,中耳炎患者治療中內鏡下骨膜置管術的治療效果明顯好于傳統(tǒng)藥物治療,能夠促進患者氣骨導差以及氣導聽閾的改善,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且治療后安全性較高,值得進行廣泛的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