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芳 寇東瓊
摘要:目的 分析對鼻鼽患者實施耳穴壓豆護理的臨床價值;方法 采用奇偶法將132例鼻鼽患者分為66例實驗組與66例對照組,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實驗組則是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實施耳穴壓豆護理,比較兩組總有效率;結果 實驗組患者總有效率90.9%高于對照組75.76%,且差異顯著(P<0.05);結論 針對鼻鼽患者,應用耳穴壓豆并配合護理,療效顯著,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鼻鼽;耳穴壓豆;護理;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9026(2020)11-102-01
鼻鼽主要指的是一類以噴嚏、鼻癢、鼻塞、流清涕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慢性鼻病,該病癥的發(fā)病與哮喘、特應性皮炎等因素有關,另外頭痛、疲勞、睡眠障礙、認知障礙也與該病癥有關。當前臨床上西醫(yī)治療該病癥主要應用抗組胺藥物、白三烯受體拮抗劑、鼻內糖皮質激素等等,雖然可以取得短期療效,但是長期療效欠佳[1]。近年來我院針對鼻鼽患者實施耳穴壓豆護理,效果顯著。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取我院從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這段時間收治的132例鼻鼽患者作為本研究的對象,以患者就診的先后順序進行編號,為1~132號,將其中的奇數號作為對照組,剩余的偶數號作為實驗組,每組例數均為66例。對照組:男患者、女患者的例數分別為36例、30例,中位年齡為(40.36±5.32)歲;實驗組:男患者、女患者的例數分別為38例、28例,中位年齡為(40.41±5.4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在經數據統(tǒng)計軟件分析后,得出P值大于0.05,提示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尋找患者鼻鼽的誘因,提醒患者日常生活中盡量少接觸誘因,減少花粉、粉塵等造成的刺激,告知患者日常少食海鮮、生冷等食物,并注意加強鍛煉,以增強體質等等,實驗組患者則是在對照組基礎上配合耳穴貼壓,實施如下:
1.2.1選穴。取患者內鼻、外鼻、肺、腎上腺、風溪、內分泌以及神門作為主穴,再根據患者辨證分型選配穴,針對脾胃虛弱的患者需加脾、胃;針對肺虛感寒證患者需加大腸穴;針對腎陽虧虛型患者需加腎穴、膀胱穴。
1.2.2護理操作。實施耳穴壓豆時,可取患者的平臥位或坐位,護理人員先應用雙手給患者運耳15~30s,然后根據上述選擇的穴位區(qū)域,借助探棒于患者選定穴位處通過按壓的手法找準耳穴的敏感點,出現酸麻脹疼即需貼壓的部位;再應用酒精對全耳廓進行消毒,待酒精干后,護理人員用左手將其耳廓固定好,右手則持鑷子夾取粘有王不留行籽的醫(yī)用膠布貼在患者一側的耳穴穴位上,同時用拇指與食指對穴位處進行按壓,按壓的力度為患者按壓的虛偽感到熱、脹、微痛后為宜,提醒患者每日對所貼穴位進行按摩,雙耳交替進行,每次按壓的次數不能低于5次,每個穴位持續(xù)按壓的時間不能短于30s,目的是保證刺激量足夠。以連續(xù)7d為1個療程,一個療程結束后間隔1d,連續(xù)3個療程后判定療效。
1.3觀察指標
3個療程后,判定兩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將治療后患者噴嚏、鼻癢、鼻塞、流清涕臨床癥狀消失,并且3個月以上無復發(fā)判定為顯效;將治療后噴嚏、鼻癢、鼻塞、流清涕臨床癥狀明顯減輕,發(fā)作的次數減少判定為有效;將治療后臨床癥狀無改變甚至加重判定為無效[2]。顯效率與有效率的總和記作總有效率。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數據的統(tǒng)計分析是在SPSS21.0數據統(tǒng)計軟件下開展的,分別以方差和%表示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用t和x2值進行檢驗,P低于0.05時,表示統(tǒng)計的數據之間存在顯著差異。
2.結果
經不同的護理后,實驗組的患者顯效共36例,占總例數的54.54%;有效共24例,占總例數的36.36%;無效6例,占總例數的9.1%,總有效率90.9%;對照組患者的患者顯效共21例,占總例數的31.82%;有效共29例,占總例數的43.94%;無效16例,占總例數的24.24%,總有效率為75.76%,可見實驗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差異顯著(P<0.05)。
3.討論
鼻鼽作為眼耳鼻咽喉科臨床一類常見病癥,具有病程長,反復發(fā)作等特征,傳統(tǒng)臨床上應用西藥治療,只能短暫控制病情,無法得到徹底治療的目的。近年來,伴隨著中醫(yī)學不斷發(fā)展,中醫(yī)護理因其獨特的優(yōu)勢被廣泛應用在臨床護理中。中醫(yī)認為鼻鼽屬于本虛標實,其內因主要為臟腑失調導致,其中以肺脾腎三臟虛損為主,外因則是感染風寒所致。中醫(yī)認為耳穴同人體的各個部位均存在一定生理關系,通過耳穴能夠將人體的病理陽性點反映出來,而在神經系統(tǒng)的作用下,耳廓與軀體內臟存在密切對應關系,因此能夠通過對耳廓特定部位進行刺激能夠經神經系統(tǒng)作用于人體相應的內臟中[3]。耳穴壓豆作為中醫(yī)特色護理技巧,其通過膠布將王不留行籽、綠豆、磁珠等貼于耳穴,配合適當的揉、按、捏、壓,使耳穴產生酸、麻、脹、痛等刺激感應,達到疏通經絡和調理氣血的目的,從而恢復患者的臟腑功能,益氣固表。在上文中,在66例鼻鼽患者中實施耳穴壓豆護理,與常規(guī)護理的患者相比,患者總有效率更高,達到了90.9%,其原因是耳穴壓豆護理則是取患者內鼻、外鼻、肺、腎上腺、風溪、內分泌以及神門作為主穴,再根據病人的病情和表現,選擇配穴,通過經絡傳感與體穴傳感,到達對應臟腑及五官,通過對這些穴位進行疏通,達到增強患者機體抵抗力,促進炎癥消退的目的。
綜上所述,將耳穴壓豆護理應用在鼻鼽患者中,具有操作簡單、療效顯著、安全性高等優(yōu)點,因此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參考文獻
[1]廖超. 耳穴壓丸配合辛芩顆粒治療鼻鼽的臨床療效觀察及證型相關性分析[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6.
[2]韓梅,王麗鳴,杜麗,等 耳穴壓豆治療肺虛感寒鼻鼽的療效觀察[J]. 吉林中醫(yī)藥,2006,(02):53.
[3]劉鳳選,梅御寒,劉芝修.耳部全息銅砭刮痧方法的臨床應用[J]. 中國護理管理,2019,19(10):1445-1448.
云南省昆明市東川區(qū)中醫(yī)醫(yī)院 ?65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