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生苗
摘 要:支架式教學模式是能夠貫徹“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學理念的教學模式,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力求通過確定最近發(fā)展區(qū),搭建熱身支架,創(chuàng)設情境,獨立學習,同伴協(xié)作,課堂效果評價六個環(huán)節(jié),逐步實現(xiàn)“以教為中心”到“以學為中心”、以“注重教師的知識傳授”到“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建構”的過渡。
關鍵詞:“支架”教學模式;初中英語;閱讀教學
最早在中國進行支架式教學研究的是何可抗[1],他提出支架式教學由五個環(huán)節(jié)組成:搭腳手架,進入情境,獨立探索,協(xié)作學習和效果評價[2]。在支架式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示范者和引領者,幫助引導學生獲得知識,增進技能。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順應了時代的潮流。它所想實現(xiàn)的教學目標就是學習者依靠教師或者同伴的幫助成功穿過最近發(fā)展區(qū),達到更好的水平。教師如何在英語閱讀教學中運用“支架”教學模式,一步步為學生搭建支架,成功實現(xiàn)教學目標呢?結合外研版九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二模塊內容——We must keep the camp clean,筆者將仔細闡述。
一、確定最近發(fā)展區(qū),明確教學任務
(一)教學內容
We must keep the camp clean講述了作者和同學去野外露營的故事,重點描述了她遇到熊的可怕經(jīng)歷,教材旨在通過這篇文章培養(yǎng)學生的生態(tài)意識。教師要引導學生熱愛并尊重自然,最重要的是提高安全意識與自我保護的能力。
(二)學情
本堂課的授課對象為九年級學生,他們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模仿能力和記憶力強。大部分同學都有外出旅行的經(jīng)歷,但有參加野外露營經(jīng)歷的人并不多。
(三)確定“最近發(fā)展區(qū)”
根據(jù)對教學內容和學情的分析,筆者確定了本堂課的教學任務:借鑒本堂課的語言材料→教師搭建支架→復述課文(撤出支架)→小組協(xié)作針對野外露營提出建議(跨越“最近發(fā)展區(qū)”)→學生展示成果→最終評價。由于這篇文章表示時間的短語較多,學生很容易混淆事情發(fā)展順序,加之個別長難句的存在,以及受到漢語思維的干擾,影響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準確理解,所以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搭建相關支架,促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從而鍛煉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為他們成功跨越“最近發(fā)展區(qū)”奠定基礎。
二、搭建熱身支架,激發(fā)閱讀興趣
在讀前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充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喚起他們關于文章主題的知識和體驗,使他們處于思維活躍、熱情高漲的狀態(tài),為將要進行的閱讀做好準備。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現(xiàn)有知識水平和閱讀材料的要求,搭建熱身支架,將新的閱讀知識與學生已有知識相連接,做到有的放矢。這樣不僅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英語思維,幫助他們以一種輕松的姿態(tài)進入新知識的學習,而且能夠發(fā)展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讀前環(huán)節(jié)設計問題支架,能夠在學生已有知識與將要掌握的知識直接架起橋梁,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促使他們形成強烈的閱讀期待和愿望,同時讓后面的閱讀活動具備方向性和針對性,為讀中和讀后任務作鋪墊。
三、創(chuàng)設情境,進入閱讀
創(chuàng)設好情境,學生進入閱讀時,教師還需搭建相應的支架。讀中活動的主要任務是要求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閱讀技能也要有所提高。同時,讀中活動還應為后面的語言輸出提供豐富的語言材料和清晰的語言框架。針對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水平,筆者設計了下列任務,為學生成功跨越“最近發(fā)展區(qū)”搭建語篇支架。
(一)搭建策略支架,幫助學生宏觀把握文章結構,厘清作者寫作思路
首先讓學生找出文中表示時間的短語,然后完成這個時間軸,明白故事發(fā)生發(fā)展的順序。
讀中設計策略支架,幫助學生從總體把握篇章結構,樹立全局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二)巧設圖表支架,理解具體細節(jié)
本篇文章講述了作者前四天的野營經(jīng)歷,但重要事件只有三件,短時間內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師通過圖表,引導學生聚焦于第一天夜晚,第二天夜晚以及第四天的具體發(fā)生的事件,讓學生找尋文中最關鍵的信息,理解具體發(fā)生的事情。
(三)提供范例支架,復述課文內容
復述課文是對學生記憶力以及理解能力的巨大考驗,除極個別記憶力超強同學外,復述課文都是令學生為難的事情。教師提供圖片,幫助學生回顧課文內容,給出關鍵的短語,提供了最基本的語料支持。語言輸出時,為學生提供范例支架,呈現(xiàn)輸出模型便于學生模仿。同時借助圖片和關鍵詞,降低復述難度,提供語料支持,讓學生有話可說。
四、獨立學習,拓展思維
“讀后活動是處理和轉移、內化所獲取信息的過程,是閱讀后語言輸出的重要形式?!?相比閱讀中,閱讀后教師提出的問題就寬泛與靈活多了。
讀后活動,要給學生獨立完成任務的時間和機會,教師適時撤出支架,不再提供具體支架,只拋出任務,讓學生進一步處理和內化所學內容,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五、同伴協(xié)作,培養(yǎng)合作能力
對于難度較大的任務,可以發(fā)揮學生集體的力量,小組分工協(xié)作,群策群力。比如如何口述一篇關于野外游玩的須知,小組成員可以每人先選以下的一道問題回答,最后討論連接成一篇小短文。
1.Where is it?
2.How can we protect ourselves?
3.Why do people go there?
4.What should we do to look after the place?
5.Are there any dangerous from animals?
小組合作共同完成任務,可以促使學生積極與同伴交流信息,培養(yǎng)他們與人溝通協(xié)作的能力。
六、多元評價,鼓勵成長
最后的語言輸出環(huán)節(jié),是檢驗課堂效果的時刻。學生是否完全理解了本節(jié)課的內容,并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通過各小組的展示活動就可得知。小組組內自評,小組之間可以互評,教師總體評價。突破傳統(tǒng)的打分制,放大每個人的優(yōu)點,用激勵性的語言來鼓勵學生展現(xiàn)自我,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
七、結語
支架式教學是一種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教學模式。筆者只是結合自己的閱讀教學,做了初步的嘗試,企圖在初中英語閱讀課達到“以教為中心”到“以學為中心”、以“注重教師的知識傳授”到“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建構”的過渡。如何將這種模式與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深度融合,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與探索。
參考文獻
[1]劉厚玲.支架式教學模式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8.
[2]何克抗.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