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興林
語文學科是一門傳承中華優(yōu)秀文化,影響學生處事方式與言談舉止,幫助學生培養(yǎng)綜合素養(yǎng)和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學科。這一學科的教學對學生的成長和人生的發(fā)展情況,都有著重大的影響意義。本文對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路徑作出了探討,希望語文學科在今后的教育中能夠帶給學生更大的影響。
現階段,隨著新課改的推進,許多學校都認識到了在語文學科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但是,有些語文教師因為自身的專業(yè)文化知識不夠、教學水平不高而無法良好地進行傳統文化融入工作,使得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很好地認識傳統文化的魅力。為了提高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有效性,語文教師應開展傳統文化教學的學習活動,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為學生提供優(yōu)質的語文教學,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到傳統詩詞歌賦中所蘊含的文化韻味。這不僅可以開拓學生的眼界,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和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
例如,針對教師的教學水平不高和知識素養(yǎng)不足的問題,學校要積極組織開展專題研究活動來幫助教師提高綜合素養(yǎng)。教師要認識到在語文學科教學中融入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分析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并加以彌補、改正,積極主動、廣泛深入地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從而將傳統文化完美地融入課堂教學之中,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比如,語文教師要提高對詩詞的理解能力,為學生打開學習詩詞的思維,并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學習詩詞的技巧和方法。詩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無疑是全文的主旨所在和影響學生的重點。學習《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可以通過杜甫在極端窮苦的環(huán)境中,仍然懷有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操來影響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文人志士的情懷,產生關心家國命運的情感。
語文教學應從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等方面進行,這樣才能把學生培養(yǎng)為博學多才且人格健全的人才。在教學中,必須要對教材進行改革和拓展,除了選擇一些能提高學生閱讀技巧或做題技巧的文章之外,還要增加傳統文化知識內容的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在教材中的拓展,可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語文學習需求,開拓學生的知識面,理解為人處世的道理。
例如,教材中的名著導讀板塊能夠很好地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學習教材中的詩詞文章之外,能夠輕松愉快地閱讀課外讀物。名著導讀中所推薦的內容都是十分精彩的、情感表達引人共鳴的片段,再加上教師的精彩解說,可以深深地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探究的好奇心。比如,名著導讀引入了《傅雷家書》中的精彩片段,學生在閱讀中會被書中父親的諄諄教導以及字里行間所蘊含的家國情懷所感動,而在課外主動去閱讀《傅雷家書》全文。經過閱讀,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寫作背景,加深對文章情節(jié)和情感的感受,并增強愛國熱情和孝順父母的情感。
通常情況下,語文教學是教師在課堂上對教材內容進行講解和分析。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無疑會限制學生的想象力,固化學生的思想。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且博大精深,有著無以言說的魅力。教師如果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便可以讓學生因其魅力而主動地進行探索和學習。傳統文化是從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傳承的,將其融入初中語文教學,可以讓學生從中增添許多知識和明白許多道理,增強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并影響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感。
例如,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采取多種教學方法來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等設備的運用可以使得課堂教學形式更加靈活,讓教學內容直觀且教學氣氛更加活躍。而對多種體裁文章的賞析與學習,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感受生活中蘊含的美好感情和人生中的哲理。優(yōu)秀歷史傳統文化的融入可以讓學生以史為鑒,在文章所蘊含的情感和文字表述中構建自己的學習觀,主動對傳統文化進行探索和思考。比如,《我愛這土地》一課便可以應用多媒體來進行教學。通過網絡上的朗誦資源以及相關圖片或視頻的播放,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祖國大地的壯美遼闊,這必然可以激起濃濃的愛國之情。
綜上所述,對于語文學科而言,中華傳統優(yōu)秀文化的滲透是語文學科存在和發(fā)展的基本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自我教學水平的提高和拓展教材,以及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等方式,讓學生在融入傳統文化的語文學科教學中,更好地提升自我和發(fā)展自我。
作者簡介: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qū)實驗初級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