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定樂
陶行知先生創(chuàng)立了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的生活教育理論,在中國現(xiàn)代教育史上占據(jù)著輝煌的一頁。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對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所起到的不僅是巨大的變革作用,同時也為中國新教育的蓬勃發(fā)展奠定了基石。今天,深入研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不難發(fā)現(xiàn),它仍然切合時宜,依舊具有重大的理論指導意義,依舊具有巨大的實踐價值。
當下,伴隨著課改的深入,體驗教育思想之風的吹拂,讓語文學科教師更加清醒地意識到,學校教室是一處極為窄小的學習空間,許多學習內(nèi)容嚴重脫離學生多彩的生活實際,即使有那么一點點關聯(lián),活動中也缺乏深刻而又積極的體驗,“愛祖國、愛家鄉(xiāng)”的道德情感僅停留于道德認知的表面,沒有內(nèi)化成為學生的品格,更未能外化成為優(yōu)良的道德行為!因此,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引領下,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門,沐浴陽光之中,徜徉自然之中,開展語文學科綜合實踐活動,便顯得尤為重要。
生活處處是教育,陶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論,倡導的是在生活實踐中滲透教育。回顧學校語文學科教學,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只局限在文本和語文課堂,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尊敬師長等道德教育,大都采用灌輸式的方式,缺少自我體驗和感悟。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正是對學生開展德育教育的良好平臺。
興化市地處水鄉(xiāng),流傳著無數(shù)先輩們艱苦奮斗的英雄事跡,是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一筆極其寶貴的資源?;仡櫵麄兊某晒v程,呈現(xiàn)眼前的是一幅逆境奮發(fā)、艱苦卓絕的精神畫卷,這些,都是開展熱愛家鄉(xiāng)教育活動的好教材。組織采訪、清明掃墓、參觀烈士陵園,在活動中學生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建設家鄉(xiāng)的理想萌芽破土!孩子們拿起手中的筆,慷慨激昂的文字在筆尖流淌,字里行間充滿深情,抒發(fā)了立志建設家鄉(xiāng)的宏偉志向!孩子們筆尖流淌的不再是空洞的口號,蒼白的吶喊!
陶行知先生提出“社會即學?!?,它來源于“學校即社會”,是在對杜威先生的教育思想揚棄的基礎上得出的。陶先生認為,與其倡導“學校即社會”的主張,不如反過來主張“社會即學?!?,如此,可以使教育的材料、環(huán)境、方法、工具等都大幅度增加。
我校是一所城區(qū)學校,城市里的學生對于一般動植物的認識,大多數(shù)是通過圖片或者視頻資料獲得的,是抽象的無味的,缺乏立體和感性的認識。因此,我?guī)Ш⒆觽儊淼睫r(nóng)莊,去聞散發(fā)幽幽清香的稻花,去欣賞迷人的稻谷豐收景象;讓孩子們在家里種瓜種豆,觀察植物的生根、發(fā)芽、開花與結(jié)果;讓孩子們養(yǎng)蠶,目睹蠶兒入眠、蛻皮、吐絲到結(jié)繭;周末,在家長的陪同下,到小河捉活蹦亂跳的小魚小蝦,去釣又紅又大的龍蝦。孩子們出生在魚米之鄉(xiāng)——興化的幸福與自豪感油然而生。
每次活動結(jié)束,孩子們回到教室互相分享著喜悅,口語表達能力及交際能力在不經(jīng)意間大為提高,這些情懷還會被孩子們時不時地流露在日記中、習作里。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作為語文學科與綜合實踐活動學科整合的一種新課程,離不開學生積極主動的實踐與各種實際操作活動,它是一個“可做的”課程,學生們不僅需要學習語文課本知識,更需要實踐運用學到的知識。教師需要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組織、指導、管理與評價。因此,每一次的綜合實踐活動,都是“教學做合一”的實踐。在活動中,必須突出“做”這一中心,學生在做中學,教師也在做中教。因此,每次活動方案的設計,皆要突出“做”的核心,圍繞“做”設計活動的步驟和操作要領,以及在具體的活動中學生需要“學”和教師需要“教”的內(nèi)容,讓活動過程成為教師真教,學生真學。
組織野炊活動,我讓學生八人一組,分成六組,學生通過討論,自己選舉組長,組長牽頭,組織組員討論野炊方案,小組同學從菜單內(nèi)容、人員分工、餐具攜帶等方面進行設計,老師只對每組進行審核和指導。搭灶、找柴、生火、洗菜、切菜到燒菜,每組同學在老師的指導下,邊學邊做,邊做邊學,各自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分外愉悅。
回校后的口語交際,學生再也不是空空而談,而是在敘述野炊的享美之樂。學生有感而發(fā),思維特別活躍。從方案設計的開始,到整個活動結(jié)束的交流,每名學生都有機會進行口語表達,口語交際課效果遠優(yōu)于只局限于教室。
綜上所述,作為以語文學習為主要內(nèi)容的一項實踐活動形式,它既不是課外活動,也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語文活動課,而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強調(diào)學生的參與,重視學生的體驗與感受,通過開展觀察、調(diào)查、訪問等多樣實踐活動,讓學生學習語文,進而提高語文能力。
作者簡介:江蘇省興化市楚水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