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早期英國政府關于建立對華條約關系的認知與嘗試

        2020-01-19 05:58:32劉蘇華
        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20年4期
        關鍵詞:戛爾尼使團朝貢

        曹 英,劉蘇華

        18世紀末英國開始嘗試建立與中國的外交關系,并簽訂對華條約。英國的這一趨向及隨后的馬戛爾尼使華一直以來備受學界關注。審視以往的研究會發(fā)現,其基本思路是一致的,即英國商人在中國的貿易遇到阻礙,要求政府出面與中國簽訂條約,保障他們的權益,政府為滿足他們的愿望而遣使訪華,并試圖訂約①。但事實上,這樣的邏輯未免過于簡單。對英國政府來說,它要考慮的事情比商人多得多,它首先要考慮到國家的利益,要考慮與中國簽約是否必要,又是否可能,然后再進行下一步的謀劃,采取下一步的行動。也就是說,英國簽訂對華條約的訴求雖然始于商界,但將其付諸政治實踐的嘗試絕非對商界要求的簡單回應,而是出于國家利益的考慮,是為英國的整個海外擴張戰(zhàn)略服務的。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對早期中英關系條約化問題進行了再次考量,著重考察了英國政府對與中國簽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認識,從國家層面揭示英國建立對華條約關系的訴求,探討中英關系條約化發(fā)展的趨勢及其失敗的根源。

        一、英國建立對華條約關系的必要性

        18世紀中葉,英國東印度公司將亞洲貿易的重心轉向中國,中英貿易迅速增長。但與此同時,清政府卻實行限制貿易政策,將對外貿易限于廣州一口,來華外商只能與政府批準的行商進行交易,并由行商承保,接受行商的管束,其經濟活動和人身自由都受到嚴格限制,不能在廣州過冬,除通事、買辦外,不能雇請華籍仆役,不能隨便外出,也不能雇人往內地傳遞信息或調查物價等。18世紀80年代初,在嚴重的貿易困境中,東印度公司向政府發(fā)出了遣使訪華、與中國訂立條約的呼吁。從事對華貿易的散商為維護自身的利益也提出了這一要求。在這種情況下,英國政府派出了第一個訪華使團,并向大使一再強調必須解決已有的抱怨,“將廣東的貿易置于正式的條約基礎之上”[1]。從此,英國開始了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并締結條約的嘗試。

        當時,英國并不是唯一受困于中國貿易政策的國家,也不是第一個試圖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的西方國家,但只有英國在第一次遣使訪華時就試圖與中國簽訂條約,并在之后近半個世紀中一再強調通過條約將中英關系置于安全、穩(wěn)固、榮耀的基礎之上。在建立對華條約關系上,英國政府的舉動并非完全由于商界的建議,而更多是出于其自身對這一問題的認知,即從國家的政治和經濟利益考慮,英國政府認為具有與中國締結條約的必要性。

        首先,在政治層面,英國需要借助于條約的手段打破中國“天朝上國”式的朝貢體制,實現與中國的平等交往。

        由于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和對外部世界的無知,中國封建王朝一直以“天朝上國”自居,認為中國是世界的中心,是唯一的文明之邦,其他國家和民族都是蠻夷。在對外政策上,自秦漢以后,中國與周邊國家就保持著以朝貢為紐帶的外交關系,中國將其他國家都視為臣服于自己的朝貢國。這種朝貢體制一直延續(xù)到明清時期。

        第一次遣使訪華前,英國政府對中國自我中心主義的世界觀和保守的對外政策已經有所了解。早期西方來華傳教士、商人、使節(jié)等對此有過大量描述。17世紀,利瑪竇在有關中國的札記中寫道,“中國人把所有的外國人都看作沒有知識的野蠻人,并且就用這樣的詞句來稱呼他們……”,他們對外國人心存疑懼,即使是派來向皇上致敬或納貢或辦理別項事務的鄰國使節(jié)也一樣[2]。直到18世紀中葉,耶穌會傳教士寫回歐洲的報道和書信中依然有大量類似的描述。1754年,錢德明神父在一封信中感嘆:“這是一個幾乎難以把其他民族列入開化者之列的驕傲民族?!盵3]1789年,他再次提到這個問題:“韃靼漢皇朝的政治目的僅僅是要人民安分守己,它極不重視和外國通商。只有那些被認為俯首歸順的外國使團才被中國接受?!盵4]英國使團訪華前,東印度公司駐廣州的代理人也在報告中直言:“中國政府對外國人一概蔑視,它對外國實力的無知使它過分地相信自己的強大。它認為派遣使團只是一種效忠的表示?!盵4]

        遣使訪華意味著中英之間的交往上升到了國家的層面,這也是英國與中國實現官方交往的途徑。但英國政府也深知,遣使就必然要應對中國的朝貢體制。此時的英國,在工業(yè)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經濟飛速發(fā)展,日益成為西方世界首屈一指的強國。中國傳統(tǒng)的朝貢體制,在英國眼里是不平等的,甚至是屈辱的。作為資本主義世界的強者,英國自然不愿接受這樣的制度,此時的英國還沒有侵略中國的野心,但卻強烈希望打破中國自大、保守的舊制度,實現與中國的平等交往。對英國政府來說,國家利益始終是第一位的,國家利益高于公司利益和商人利益。英國第一個訪華使團的首要任務是“建立大不列顛與中華帝國之間的主權平等,然后借此獲得商業(yè)方面的成功”[5]。

        近代西方,國家主權平等逐漸成為公認的國際關系法則,而國際條約是確認和保障這一法則的最重要的手段,它以法律形式確認了主權國家之間平等且有制約力的關系。1625年近代國際法理論的開創(chuàng)者格老秀斯發(fā)表了著名的《戰(zhàn)爭與和平法》,系統(tǒng)論述了國際法的主要內容,概括了國際法的全部范圍,他“把國際法的條約性質放在第一位”[6],并將條約視為國家之間保持友誼和保護貿易權的重要手段。作為這一思想的實踐,1648年,參與“三十年戰(zhàn)爭”的西方國家共同訂立《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規(guī)定德意志神圣羅馬帝國境內的眾多邦國成為擁有主權的政治實體,“享有他們自古以來的權利、特權、自由、優(yōu)惠、自由行使領土權,不論是宗教的,還是政治的或是禮遇性的權利”[7]?!锻固胤ダ麃喓图s》亦明確了瑞士、荷蘭和法國的領土范圍和主權。從此,民族國家成為國際關系中的主要行為者,國家主權獨立、地位平等成為西方各國共同推崇的國際法則。與此同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強調,“所訂立的有關執(zhí)行和維護公共和平的條文應得到遵守”,“參加協(xié)議的所有各方應有義務保衛(wèi)和保護本和約的每一項條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7]。

        此后,國家主權平等和條約必須遵守的原則在西方國際法理論和國際外交實踐中不斷鞏固、發(fā)展。18世紀,條約已被廣泛運用于西方國際關系的調整,條約的簽訂已經成為常態(tài),歐洲國家彼此之間,或與其他國家之間通過條約和協(xié)定來解決領土糾紛、貿易糾紛、海洋糾紛等,也通過條約實現彼此間的政治、軍事或者經濟合作與互惠。1700—1799年西方各國簽訂的國際條約和協(xié)定等多達103項②。

        當面臨與中國建立官方交往時,英國政府意識到,借用西方的國際關系法則來處理同中國的外交關系,是最符合其利益需要的,而根據近代西方的國際關系法則和外交慣例,英國打破中國朝貢體制、實現與中國平等交往的最好辦法就是與中國簽訂基于主權國家的條約。因此,在給大使的指示中,英國政府才強調必須想辦法與中國簽訂條約。

        其次,在經濟層面,英國需要借助于條約的手段實施東方擴張戰(zhàn)略,實現并保障其打開中國市場、推行自由貿易的目標。

        18世紀后期的英國正處于由重商主義向自由主義轉變的時期。1776年,英國的亞當·斯密發(fā)表《國富論》,大力批判重商主義,提倡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并從自由主義的理論出發(fā),提出了國際地域分工理論,宣揚國際間自由貿易的互利性。書中,亞當·斯密分析了歐洲向西和向東兩條航路的經濟后果,認為經好望角向東的航路雖然距離遙遠,但開辟了比美洲更大的國外貿易市場,因為東方國家盡管沒有豐富的金銀礦藏,但“在其他各方面卻比墨西哥或秘魯更為富裕,土地耕種得更好,一切工藝和制造業(yè)更為進步”,東印度市場“一定會增加歐洲商品的年產量,因而也增加歐洲的實際財富和收入”[8]。斯密所說的東印度市場也包括了中國,在斯密眼里,當時的中國雖然停滯不前,但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物產豐富,比歐洲任何國家都富裕得多,如果中國解除對貿易的限制,其國外貿易將大大增加[8]。亞當·斯密的理論開啟了英國在經濟領域向自由主義的轉變,也對英國的海外擴張戰(zhàn)略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783年,小皮特擔任首相后,英國政府出臺了新的經濟發(fā)展計劃,其中包括大力發(fā)展對華貿易。這一計劃的制訂并不是出于對東印度公司或其他英國商人的照顧,而是基于英國國家經濟發(fā)展總體戰(zhàn)略的需要。當時,英國剛剛結束同北美殖民地的戰(zhàn)爭,這場戰(zhàn)爭不僅使英國耗資巨大,出現了嚴重的財政危機,而且喪失了北美殖民地市場。皮特政府希望開辟新的東方市場包括中國市場,以彌補北美市場的損失。因此,中國貿易在其海外戰(zhàn)略中占有至關重要的位置。然而此時,英國對華貿易正面臨困境,英商的活動受到中國的嚴格限制,英國貨物在中國沒有市場,廣州英國商人與中國人日常接觸的增加使得彼此之間的沖突也愈發(fā)加劇。所有這些成為英國實現對華貿易發(fā)展戰(zhàn)略的巨大障礙,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英國政府開始鄭重考慮商界遣使訪華和同中國簽訂條約的建議。

        英國面臨的問題是:該以什么方式取得與中國自由通商的權利,為對華貿易掃除障礙,并且為將來貿易的順利擴展獲取某種保證。同樣,在近代西方的國際法理論和國際關系法則中,英國看到了借助條約實現其擴張目標的希望。

        18世紀的格老秀斯學派,如德國的沃爾夫(Christian Wolff)、瑞士的瓦特爾(Emmerich de Vattel)等,都主張簽訂條約來保護人們的貿易權利,強調承諾的約束力,強調各國都有遵守條約的義務。1758年瓦特爾出版《國際法》一書,明確提出自由貿易是人們的基本權利,“主權和所有權觀念的引用,不能剝奪人們如此基本的權利”,相互通商不僅是個人之間的而且也是國家之間應該遵循的義務[9]。但是,自由包括貿易自由,作為一種自然權利,只能就個體而言,即從私人領域來說,每一個個體都充分享有貿易的自由,但貿易的行為必然涉及與他人甚至他國的關系,也就是說必然從私人領域進入社會領域甚至國際領域,所以貿易自由權的行使不是毫無限制的,任何個體不能強迫其他人貿易,也不能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條件,而必須基于雙方自愿的原則。沃爾夫曾將國家的權利和義務區(qū)分為兩類,一類是自保與自我完成的權利和義務,另一類是要求其他國家予以協(xié)助的權利和協(xié)助其他國家自保和自我完成的義務。他認為,后一權利是不完整的,它必須不妨礙其他國家的自保和自我完成,并且得到其他國家的同意。為了行使這種權利,“一國可以與其他國家締結條約”[10]。自由貿易權就屬于此類權利。18世紀西方國際法學界的另一支——實在法學派更加重視對條約效力的分析。該派代表馬頓斯(George Friedrich von Martens)明確指出,國家的權利分為“自然的”權利和“取得的”權利,前者包括領土主權、獨立、平等待遇等[10],而在他國的自由貿易權屬于取得的權利,為了保障這種權利,簽訂條約是最有效的手段。

        國際法學界的這些思想成為英國建立對華條約關系的理論依據。它讓英國認識到,盡管在英國人眼里“有限制的商業(yè)制度是不合理的”[11],自由貿易是合乎理性和互惠互利的,但英國并不擁有強迫中國進行貿易的權利。推行自由貿易原則,保障國際自由貿易權的最好途徑就是簽訂條約。英國第一位到達中國的大使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曾在日記中寫道:“我認為,每個國家都有權管理它的貿易,并為此制定一些在它看來最好的法律,而不管這些法律對外國人構成多大的壓制。國家關注的是它自身,它首先考慮的是它自己的利益,如果外人不滿意,可以不必和它貿易?!盵1]英國不滿意中國的貿易制度,但在當時卻不能放棄和中國的貿易。因為中英貿易的迅速發(fā)展,使中國在英國海外商業(yè)擴張戰(zhàn)略中已經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這決定了英國在對華的政治交往中一開始就具有條約化的傾向。在英國人看來,締約意味著“為貿易尋求法制的保障”[12]。

        此時,條約也已經成了英國商業(yè)擴張的武器。18世紀,英國在爭奪世界殖民地和貿易控制權的斗爭中,與荷蘭、法國、美國及殖民地國家等簽訂了大量條約。英國強大的經濟實力使它在自由貿易體系的構建中擁有絕對優(yōu)勢,因而它信心滿滿地簽訂并推廣這種條約形式,并且向其他國家宣揚自由貿易對彼此的好處,同中國的交往也是如此。英國政府在給馬戛爾尼的訓令中明確提到,“你必須謹記的是,由于大不列顛國王明智與公正的判斷,及該國的富強和人民的智慧,自然會導致接受對他們有價值的雙方友好聯盟條約”[13]。

        二、英國建立對華條約關系的可能性

        為了實現與中國的平等交往,為了實現商業(yè)擴張的目標,英國需要遣使赴華,并把中英關系置于條約的基礎之上,但英國必須考慮另一個問題,即“自大”的中國是否會給英國對話的機會?兩國之間是否存在談判和協(xié)商的可能?第一次遣使訪華前,英國方面搜集了大量有關中國的資料,展開了對中國的全面調查和了解,分析了出使和簽約的可行性,以及與中國交往的策略。

        當時的英國,來華人士主要是商人與航海冒險家,他們留下的有關中國的記載較少,而且他們在中國的足跡大多未能超出澳門、廣州及附近島嶼,一般停留時間較短,行動受到很大限制,交往的中國人也以碼頭苦力、行商及少數中下層官員為主。即使東印度公司提供的資料大多也局限于廣州地區(qū)。而對英國使團來說,最有價值的莫過于中國朝廷和外交的信息。這方面的知識來源十分有限。馬戛爾尼使團的成員巴羅在其著名的《中國旅行記》扉頁上寫道:“去過北京的人真是寥寥無幾。”[14]

        歐洲大陸學者的相關著述以及來華傳教士的著作和書信是英國政府了解中國特別是朝廷情況的主要途徑,尤其是明清之際來華的傳教士,他們雖是抱著傳教的目的而來,但主要是為宮廷服務,是當時西方人中唯一深入到中國內地和宮廷的群體,對中國朝廷最為了解,成為當時西方社會認識中國的主要媒介。

        來華傳教士寫下了大量關于中國的書信、報道和著作,如13世紀末的《馬可·波羅游記》、17世紀初利瑪竇的《基督教遠征中國史》等。而在18世紀,影響最大的傳教士漢學著作是法國杜赫德等編纂的《中華帝國全志》和《耶穌會士書簡集》。1735年出版的《中華帝國全志》,依據17世紀來華傳教士的報道和回憶錄編輯而成,書中記述了中國的地理、歷史、自然等情況,在歐洲直到19世紀末仍被看作是關于中國知識的權威讀本?!兑d會士書簡集》是來華耶穌會士的書信匯編,其編纂年代從1702年持續(xù)到1776年,充分展現了18世紀中國的社會風貌,“達官貴人、販夫走卒在他們的書簡中均有一席之地。中國以家長制為模式的政治管理體制、中國的教育(科舉制)、司法、城市管理、倫理、民風、史地、物產、農業(yè)、商貿、人口、語言文字等種種問題都是他們在書簡中介紹的對象”[15]。該書在法國的出版引起了整個歐洲的興趣。

        出于在華傳教策略的需要,耶穌會士把中國描繪成了異常完美的文明國度, 在他們筆下,中國歷史悠久、文化發(fā)達、社會繁榮,有一位開明專制的君主和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體系。中國的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也是親切、友善、知書達理,可以接近的?!兑d會士書簡集》中有許多涉及中國朝廷和皇帝的內容。如,1769年耶穌會傳教士汪洪達(de Ventavon)寫給布拉索神父的信中有一段關于乾隆的描寫:“這是一位偉大的君主,他洞察一切,事必躬親。泛隆冬還是盛夏,黎明時分他就上朝理政。我不明白他怎么能如此深入細致……他年紀越大,對歐洲人越好?!盵3]1754年錢德明神父給德·拉·圖爾神父的信中,記載了法國神父王致誠在熱河為乾隆皇帝作畫的經歷,皇帝非常仁慈,在得知王致誠神父生病的時候,主動問候,并讓他休息[3]。書中此類描述比比皆是,令人印象深刻。從耶穌會士的描述中,英國政府看到了與中國皇帝對話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其出使和簽約談判的信心。馬戛爾尼就曾熟讀《耶穌會士書簡集》,他到北京之時,該書的作者之一錢德明仍然在世,馬戛爾尼對其充滿敬意。

        從以往歐洲赴華使團的經歷中,英國政府也看到了出使和簽約的可行性。在英國遣使訪華以前,西方曾有15個使團到過中國,其中葡萄牙5個,荷蘭3個,俄國7個。法國學者佩雷菲特認為,這些使團的經歷共同說明了一個問題,即“這個龐大的帝國過分相信自己的智力資源,所以不愿和歐洲各國建立關系,它幅員遼闊,所以別人無法強制它,它從不容許與西方發(fā)生任何關系”[4]。但當時的英國政府得出的并不是這樣的結論,否則便沒有了派遣使團的理由。

        英國使團出發(fā)前,東印度公司為其準備了大量關于中國的材料,其中有一份文稿是倫敦董事會秘書處的詹姆斯· 科布起草的《關于中國和過去赴華使團的簡況》,該文長達一百多頁,詳細介紹了以往歐洲赴華使團在中國的經歷和中國的一些情況,認為“中國皇帝并不拒絕外國使節(jié),派遣使團赴華是可行的”[16]。廣州貿易中出現的問題,雖然有各種描述,有東印度公司接連不斷的報告,但英國政府并不能確定問題的根源,在后來給大使的訓令中,鄧達斯寫道:“這些弊害是否由于帝國政府的既定政策,或由于對我們國家力量所產生的猜忌而起,或者只不過是由于地方官的腐敗和濫用職權而產生的,這些是你必須要設法確知的事情,因為這是迫切要求你努力將其解決的主要任務?!盵13]英國政府顯然更相信廣州貿易問題只是一個地方性的問題,中國的皇帝和中央政府是“明智與公平”的[13]。

        在西方國家中,俄國離中國最近,與中國的關系也最密切,而且只有俄國人曾真正與中國談判,并締結條約。所以,俄國使團的經歷備受英國政府的重視。在給大使的訓令中,英國政府特別提到約翰·貝爾的游記。約翰·貝爾是曾旅居俄國的蘇格蘭籍醫(yī)生,1719—1721年隨俄國伊茲瑪依諾夫使團出使中國,擔任譯員、書吏和醫(yī)生工作,1763年出版兩卷本《從俄國彼得堡到亞洲各處游記》,書中有1/3的篇幅記載了其出使中國時的所見所聞。伊茲瑪依諾夫使團在北京受到熱情的接待,伊茲瑪依洛夫騎著御馬,在士兵的簇擁下,“十分隆重地進入京城”[17]。俄國使團在京期間,康熙帝先后12次接見伊茲瑪依洛夫,并破例親自接受了俄使遞交的國書。除了3次正式的覲見外,其他非正式的覲見都是在輕松、和諧的氣氛中進行的??滴踉试S使團成員免除禮儀,“按本國習慣吃喝和娛樂”[17]。最后一次覲見,康熙帝竟打破中國傳統(tǒng),允許伊茲瑪依洛夫按照歐洲的習慣,親吻他的手,并久久握著俄使的手[18]。出使期間,伊茲瑪依洛夫與清廷大臣就兩國關系進行了多次談判。俄方要求締結一項中俄貿易條約,清政府表示:俄國商人來華后往往“打架斗毆,胡作非為,給中國造成極大損失”,同時,中俄兩國的蒙古段邊界問題及俄方交還中國越境人員問題尚未得到解決,在上述問題沒有得到合理解決之前,不可能締結有關商務的條約。但清政府破例同意使團成員蘭格作為商務代表常駐北京,由中方承擔其生活費用[17]。俄國使團雖未達到自己的目的,卻受到清政府無比的優(yōu)待,并獲得了一些特權,而且也沒有否定簽約的可能性,之前和之后中國與俄國曾先后簽訂《尼布楚條約》和《恰克圖條約》。這讓英國政府看到了希望,讓英國人相信與中國政府的談判是可能的,獲得預期的利益也是可能的。英國東方事務的負責人鄧達斯曾明確表示,中國人與中國政府“務求避免與歐洲人發(fā)生任何親密接觸或往來”乃是一種偏見,“皇帝本人是可以接近的”,“北京接待外國人是有禮的”[13]。正是這種信念讓英國覺得有必要派出使團與北京政府接觸,并對雙方交往的結果有著樂觀的期待。

        三、挑戰(zhàn)與失敗

        18世紀后期,英國先后向中國派出了兩個使團,即1787年的卡思卡特(Charles Cathcart)使團和1792年的馬戛爾尼使團??ㄋ伎ㄌ厥箞F因大使在途中意外死亡而夭折,馬戛爾尼使團是第一個真正到達中國并與中國中央朝廷接觸的英國使團。在給馬戛爾尼的訓令中,英國政府不僅指示其與中國簽訂條約,而且詳細擬訂了條約需要包含的內容,包括:索取方便地點設立商站,保護英國商人赴內地貿易或旅行,獲得警察管理權及司法管轄權,改善廣州貿易條件,向中國建議互派暫駐或常駐大臣等[13]。1792年9月,馬戛爾尼使團滿載著英國政府和商界的殷殷期望,從英國啟程,遠赴中國。然而,由于英國建立對華外交和條約關系的認知是以西方的國際關系法則為基礎,因此,其政治實踐必然伴隨著對中國朝貢體制的沖擊和挑戰(zhàn)。

        在出使方案上,從一開始,英國就企圖突破朝貢體制的規(guī)定,避開廣州地方當局,實現與中國中央朝廷的直接交往。按照中國的朝貢制度,外國使團來華必須由地方官奏報,在中方官員的引領下,由專門的貢道赴京面圣。英國被歸入“西洋諸國”之列,按規(guī)定須由廣東澳門進入廣州,待廣州當局登記奏準以后,再“由廣州溯北江而上,經韶州到南雄,越過梅嶺,進入江西省南安,過安徽、江蘇兩省,經山東、直隸抵達北京”[19]。在訪華前,英國使團卻自行規(guī)劃上京路線。鄧達斯指示馬戛爾尼:從海上直接駛往中國東部或東北部的口岸,然后前往首都,如果有“不可克服的原因”,不能從北方口岸到達北京,則從廣州采取陸路前往[13]。雖然英方的主要目的是避開廣東地方官對使團工作的破壞和阻撓,但此舉實際上也是對中國朝貢制度的挑戰(zhàn)。最終,使團以“送給中國皇帝的珍貴禮品極易損壞,不宜取陸路長途運輸”為由成功避開了廣州當局,得到了從水路直赴天津的許可[4]。

        使團對中國朝貢制度的第二個挑戰(zhàn)是國書的呈遞。外國君主寫給中國皇帝的信件,清代文獻稱為“表文”,它是屬國朝貢的重要憑證之一。按照朝貢制度規(guī)定,使臣依貢道進入中國后,須先由當地督撫查驗國書,譯成中文,在內容和格式上符合表文的要求后,方準進京朝貢。馬戛爾尼使團抵達天津時,負責接待的欽差大臣徵瑞要求其按慣例提供一份國書副本,譯成中文,先讓他過目。但馬戛爾尼堅稱,國書沒有副本,原件及譯稿由國王親自鎖在一個金盒子里,“必須面呈大皇帝,方見至誠,此時不敢擅開”[20]。乾隆皇帝念其遠洋來朝、態(tài)度誠懇,格外開恩,同意馬戛爾尼親遞國書。

        馬戛爾尼使團對中國朝貢制度的最大挑戰(zhàn)還是禮儀問題。馬戛爾尼拒絕按照中國的制度向乾隆皇帝行三跪九叩的覲見禮。盡管徵瑞等人百般勸說,馬戛爾尼始終態(tài)度堅決,并反復強調英國不是中國的屬國,而是獨立國,堅持行對等禮,或者實行不同于屬國的一種獨立國家的禮節(jié)。1793年8月28日,他給和珅擬了一封有關禮節(jié)的信件,讓徵瑞轉交和珅,信中提出了其履行叩拜禮的條件,即中國皇帝也派一位同他地位相同的大臣,穿著朝服,在英國女王的御像前執(zhí)行同樣的禮節(jié)[21]。馬戛爾尼在禮儀問題上的執(zhí)拗態(tài)度突出反映了英國打破朝貢體制、與中國平等交往的政治立場。

        在馬戛爾尼訪華以前,英國官方對中國的覲見禮儀是有所了解的。約翰·貝爾的游記中詳細記載了俄國伊茲馬伊洛夫使團與中國朝廷的禮儀沖突。根據貝爾的描述,伊茲馬伊洛夫起初堅持不行叩拜禮。后來,在傳教士的調解下,中方表示:“大使必須遵守中國朝廷已有的慣例,當皇帝派使臣去俄國的時候,中國的使臣也必須遵從俄國朝廷的各種習慣禮儀?!盵22]伊茲馬伊洛夫于是接受了這一安排,在正式接見的時候,率使團成員向康熙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禮。英國政府曾預見,馬戛爾尼使團將遭遇俄國使團同樣的困難,因而在訓令中對禮儀問題作出了特別指示。但這份指示卻是模糊的,它一方面要求大使到達北京之后,“依照朝廷上的全部禮儀,盡速謁見”[13],另一方面又強調要保持特使的威儀和國家的榮譽。這也成了馬戛爾尼拒絕行叩拜禮的官方理由。他極力向中國官員說明:“一個國家代表的行動不只是他個人的問題,而是代表整個國家的。任何一國的臣民對他們君主所行的禮節(jié),絕不能要求外國代表也照樣做。前者表示屈服和順從,后者表示尊敬和友誼,二者是有嚴格區(qū)別的?!盵21]對英國來說,保持國家的榮譽和尊嚴是與中國平等對話的前提與基礎,也是達到此次出使目標的關鍵。禮儀之爭實際上是英國和中國平等交往的權力之爭。

        在與中國的第一次政治交往中,強大的英國一直以平等者自居。在給馬戛爾尼的訓令中,鄧達斯要求馬戛爾尼找機會向中國皇帝說明,英國尋求改進與中國的關系,并沒有別的意思,“只是為了人類的利益,雙方國家的好處”,以及把英國的商業(yè)“放在中國政府保護之下”,“依照對兩國臣民平等權利的永久原則進行”[13]。這完全是一種與中國平等對話的姿態(tài),這也說明此次遣使訪華是以主權國家平等為基礎的。英王喬治三世給乾隆的信件原文(不是中國官員篡改后的表文)也完全是以平等的口氣寫的,甚至跟皇帝稱兄道弟,信中直言“向崇高的皇帝致以兄弟般友好的祝賀”,“愿我們之間的兄弟般的友愛永存”[13]。

        與英國相對的是,清朝政府固守著天朝觀念,保持著文化上的優(yōu)越感,視自己為宇宙的中心和天下唯一的文明之邦,始終維護著傳統(tǒng)的朝貢體制,在對外關系中居高臨下、傲視萬國。馬戛爾尼使團是以祝賀乾隆皇帝八十大壽的名義要求覲見的,乾隆皇帝一方面對英國使團的到來,在使團的接待中,格外體恤、寬容和友好;另一方面則始終將其視為朝貢使團,始終注重維護天朝的威儀和體制。禮儀之爭發(fā)生后,乾隆徹底改變了對英國使團的態(tài)度。1793年9月9日和10日,乾隆連頒兩道諭旨,直接流露出對英使不諳禮節(jié)的憤怒之情,指責其“妄自驕矜”[23]。在乾隆眼里,英國的強大以及恃其強大而對中國天朝體制的挑戰(zhàn)只是一種虛驕、無知的表現。他沒有也不可能意識到這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日益擴張的表現和必然結果。清政府當時還不具備民族國家的觀念,自然也沒有近代國際法則的條約觀念。

        在北京一個多月的時間里,馬戛爾尼始終沒有機會向中國皇帝談及自己真正的使命。直到臨走前,馬戛爾尼才寫了封信,交由軍機大臣和珅轉呈乾隆。信中,馬戛爾尼提出了六條要求,內容重在解決當時英國對華貿易的實際問題,如增開舟山或寧波通商,設立存貨之地,給予關稅優(yōu)待,沒有將英國政府擬訂的內地貿易或旅行、治外法權、駐扎使節(jié)等納入其中。但即便如此,這些要求也意味著對中國外貿制度的改變,這是乾隆皇帝所不能接受的。他給馬戛爾尼的回復是,英方所提要求,“皆系更張定制,不便準行”[24]。英國第一個到達中國的使團就這樣結束了在北京的活動,使團根本沒有如其所愿得到和中國談判的機會,更不要說簽訂平等的條約。

        盡管英國政府從國家利益及整個海外擴張戰(zhàn)略出發(fā)認為有簽訂對華條約的必要性,同時在傳教士的描述和以往歐洲赴華使團的經歷中也看到了與中國朝廷對話和簽約的可能性,但早期中英關系條約化的嘗試卻以失敗告終,這樣的結局具有必然性。

        首先,最根本的原因是,中英兩國世界觀、文明觀以及所秉承的外交觀念和原則迥然不同,缺乏建立條約關系的思想基礎,無法實現彼此的對話與溝通。

        強大的英國一向以西方政治領袖和文明的代表自居,在對華交往中,奉行的是西方式的國際關系法則,始終追求與中國的平等地位。因此,其建立對華外交和條約關系的嘗試必然伴隨著對中國朝貢體制的沖擊和挑戰(zhàn),從而使雙方產生重重矛盾。正如美國學者費正清所說,“廢除納貢制結構”是英國與中國簽訂條約的一般性目的[12]。而乾隆時代的中國對西方世界的認識是十分有限的。這一時期,中國人對歐洲的想象,“局部多過整體,理性多過感性”[25]。耶穌會士向中國引進的科學儀器和先進的兵器震動了中國,但卻無法使中國人真正感受到17、18世紀歐洲的迅速崛起,也無法感受到英國的日益強大。在中國的觀念中,英國與其他西洋國家一樣都是遠在外洋的蠻夷之國。“在英國開始到廣州通商之后,很長時間中國人一直用一種輕蔑的名詞——紅毛人——來稱呼英國人?!盵21]馬戛爾尼使團亦被當成朝貢使團。中英之間的第一次政治交往實際上是東西方兩個大國之間的一場較量。在這場較量中,雙方所奉行的觀念和原則是完全對立的,雙方“都竭力遏制對自身權力產生方式構成威脅的東西,換言之,兩者都無民主或平等可言,而是旨在鞏固帝國構建”,但是“雙方對主權觀念和建構權力關系的方式持有相互競爭,終不相容的觀點”,“每一方都試圖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另一方,并且都沒有成功”[5]。這是早期中英關系條約化失敗的根由。

        其次,朝貢制度不是純粹的貿易制度,它有著重要的政治功能,是清政府穩(wěn)定國內統(tǒng)治的重要手段,英國不僅缺乏與清廷進行政治合作的條件,而且是當時國際社會中一個極富威脅性的因素,中英之間不具備建立條約關系的政治前提。

        中國的朝貢體制是一種經濟與政治相結合的特殊制度,在這種體制下,貿易關系是從屬于政治關系的,中國封建政府更看重的是對外貿易的政治后果。在清政府看來,與外國人之間的頻繁接觸,以及由此帶來的種種涉外糾紛的產生,意味著對傳統(tǒng)封建觀念的沖擊和對海防安全的威脅。這將削弱封建統(tǒng)治的基礎,危害中國社會的穩(wěn)定。對于遠洋而來的西方國家,清政府有著極強的防范心理?!捌咸蜒廊?、西班牙人、荷蘭人和英國人初次出現在中國沿海一帶是一群孜孜為利而不擇手段的人?!盵11]西方諸國心目中,清政府官員普遍認為,英國人最為狡猾奸詐、桀驁不馴,是“歐洲人中最壞的民族”[4]。18世紀英國在亞洲地區(qū)的擴張也讓清政府心存警覺和疑慮。出于防范外夷的政治考慮,清政府不會輕易解除對貿易的限制,更不可能放棄原有的朝貢體制,接受英國的簽約要求。在訪華時,馬戛爾尼注意到,當法國革命的消息傳到中國后,中國政府變得更加謹慎,更加反對與歐洲有任何聯系。他逐漸認識到,中國政府最關心的問題不是經濟利益,而是社會內部的穩(wěn)定,正是出于穩(wěn)定內部統(tǒng)治的目的,清政府急于控制與限制同其他國家的交往,并鼓勵人們歧視外國人[26]。

        此外,中國封建經濟的自給自足性使中英之間缺少對話的經濟基礎,使中國缺少與英方交往和簽約的動力。

        謀取商業(yè)利益是英國遣使訪華、與中國簽訂條約的主要目標之一。英國曾試圖以展示先進的經濟水平和科學技術贏得中國的認可,也試圖以貿易的互利性說服中國政府開放市場。在給馬戛爾尼的訓令中,鄧達斯要求大使向中方說明,“兩國之間的貿易所產生的利益是對雙方有利的”,并以向中國輸入大量白銀購買茶葉來證明這一事實[13]。但這些交涉的方案與策略都是徒勞。這不僅因為當時中國“天朝上國”的自大,更是由中國封建經濟的性質決定的。中國的封建自然經濟是一種內向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具有極大的穩(wěn)定性和獨立性,對外部世界的依賴較小。這使中國的封建政府歷來不重視對外貿易的發(fā)展,僅將其視為羈縻外夷的工具。在給英王的敕諭中,乾隆皇帝明確表示:“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磁器、絲斤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在澳門開設洋行,俾得日用有資,并沾余潤。”[24]在這種情況下,英國用貿易的互利性來說服中國的期待顯然是蒼白的,與中國簽訂平等、互惠的條約來實現商業(yè)擴張的設想,也是不可能和不現實的。中國封建經濟的自足性是清政府實施閉關政策的物質基礎,也是英國打開中國市場、與中國立約通商的巨大阻力。

        結語

        綜上所述,18世紀后期,中英關系出現條約化趨勢,除了商人的呼吁外,更重要的是,英國政府從近代西方的國際關系法則和國際法理論中認識到建立對華條約關系的必要性,即英國必須借助于條約,才能實現與中國的平等交往,并取得和保障其在中國的自由貿易權。與此同時,從耶穌會士的描述和以往歐洲赴華使團的經歷中,英國政府看到了與中國朝廷對話的可能,以及遣使訪華和簽約的可行性,并將之付諸實踐。但中英兩國世界觀、文明觀及與此相關的外交觀念的差異,使雙方既缺乏建立條約關系的思想基礎,又在實際交往中矛盾重重。中國朝貢體制防范外夷的功能以及封建經濟的自給自足性質,亦使雙方不具備訂立條約的政治前提和經濟動力。這決定了早期中英關系的條約化嘗試必然以失敗告終。

        注釋:

        ① 相關代表性成果主要有:郭衛(wèi)東的《轉折:以早期中英關系和<南京條約>為考察中心》(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吳義雄的《條約口岸體制的醞釀——19世紀30年代中英關系研究》(中華書局,2009年)、李育民的《晚清中外條約關系研究》(法律出版社,2018年)和《近代中外條約關系芻論》(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胡門祥的《晚清中英條約關系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等。

        ② 根據網絡數據統(tǒng)計,數據來源http://www.frdic.com/dicts/fr/1700%E5%B9%B4%EF%BC%8D1799%E5%B9%B4%E6%A2%9D%E7%B4%84%E5%88%97%E8%A1%A8.html.

        猜你喜歡
        戛爾尼使團朝貢
        無錫“櫻花使團”的浪漫外交路
        華人時刊(2022年19期)2022-02-15 03:26:40
        遼屬女真與北宋的朝貢隸屬關系
        乾隆皇帝與“高科技”失之交臂
        二元并存,多層參差:探尋兩宋時空交錯朝貢運行之力作
        ——黃純艷《宋代朝貢體系研究》評價
        馬戛爾尼覲見乾隆皇帝禮儀照會翻譯之考析
        《阿美士德使團出使中國日志》
        博覽群書(2013年10期)2013-12-05 14:20:28
        中國夢 百年歷程
        1922-1953年間甘肅、青海和新疆的“圣言會”傳教使團:書目研究
        明代蒙古朝貢使團
        嘉靖年間女真朝貢考
        国产自拍成人免费视频| 成人xx免费无码| 免费人成视频欧美| 国产av精选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美女一区二区视频| 少妇被猛男粗大的猛进出| 综合五月网| 日韩精品有码中文字幕| 中文乱码字幕精品高清国产| 亚洲av高清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福利在线国产| 西西少妇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麻豆最新国产av原创| 国产精品久久人妻无码| 免费人成黄页在线观看视频国产| 日韩精品视频在线一二三|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麻|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成人2007| 欧美人与动人物牲交免费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亚洲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区在线观看| 国产超碰人人爽人人做人人添| 色综合自拍| 自拍视频在线观看成人| 亚洲av熟女少妇久久| 免费特级毛片| 亚洲国产精品中文字幕日韩| 久久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a片久久久| 少妇内射视频播放舔大片| 亚洲每天色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一道精品一区三区| 熟女少妇在线视频播放| 麻豆AⅤ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h片在线播放| 人妻少妇不满足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国产欧美| 国产精品久久一区二区蜜桃| 大地资源高清在线视频播放| 人妻无码人妻有码中文字幕| 久久高潮少妇视频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