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群 施春艷
本學期,我們帶領(lǐng)學生閱讀了《魯濱孫漂流記》,這是一本探險小說,講述了魯濱孫航海遇難、流落荒島,獨自生活28年的故事。本以為這樣的小說,學生會讀得興致盎然,但一周之后,我們明顯感覺到一部分學生的閱讀熱情在消退。這么經(jīng)典的小說,學生為什么會不喜歡呢?這引起了我們的關(guān)注與思考。
經(jīng)過調(diào)查了解,我們發(fā)現(xiàn)一是因為本書內(nèi)容與學生生活距離比較遠,很難讓學生產(chǎn)生心靈共鳴;二是因為這部名著譯本語言過于直白簡樸,缺乏趣味性。因此許多學生閱讀時都覺得味同嚼蠟,難以引起興趣。
怎樣才能讓學生愿意去讀,并“讀進去”呢?通過研討,我們發(fā)現(xiàn)適度而巧妙地進行閱讀導航,能讓學生在保持閱讀興趣的同時,享受閱讀的樂趣,讓閱讀走向深入?,F(xiàn)通過此文,向大家展示我們是如何通過閱讀導航,點亮學生的“探險”之路,從而引導他們愛上《魯濱孫漂流記》這本書,并越讀越“有味”的。
導航一:教師先行,探閱讀“深淺”
教育是什么?“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在指導學生重新閱讀之前,教師必須先讀,邊讀邊批注,分享閱讀心得,討論故事情節(jié),最后達成共識,整理出一些話題。(見表一)
教師先行探閱讀深淺,知根知底導閱讀。這些話題的整理,一方面促進自己深度思考,另一方面也為學生的深入閱讀做好了鋪墊。
導航二:繪制圖表,梳閱讀“脈絡(luò)”
學生對《魯濱孫漂流記》提不起興趣的原因之一,是他們難以理解主人公的行為,從而難以與書中人物產(chǎn)生共鳴。比如,班級中就有許多學生對魯濱孫為了航海歷險而放棄安逸生活的選擇表示不解,覺得他荒唐愚蠢——如果學生僅僅局限于自我經(jīng)驗開展閱讀,其收獲必然有限。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進入作品“語境”,筆者與他們共同設(shè)計圖表,梳理作品的脈絡(luò)。
1.用表格梳理魯濱孫四次航海的經(jīng)過。(見表二)
2.列舉魯濱孫在荒島上的不利因素和有利條件:
3.用柱狀圖分析他在島上的不幸值和幸運值:
通過繪制圖表、梳理分析,學生發(fā)現(xiàn)魯濱孫憑一己之力,在荒島上創(chuàng)造了屬于自己的美好生活。由此,他們得出結(jié)論:無論任何困難與境遇,只要有積極的心態(tài),努力去面對、去創(chuàng)造,都能絕處逢生、化險為夷。
導航三:巧設(shè)話題,讓閱讀“深入”
1.與人物對話,感同身受
我們認為,讀書的最高境界是要把自己讀到書里去,與書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遏敒I孫漂流記》以人物自白的方式串聯(lián)情節(jié),在敘述中穿插主人公的日記,記下了魯濱孫的感受和對事物的思考。要想讀得深入,就需要引導學生與人物“對話”,獲得對人物命運的真切感受。
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我們是通過這樣的話題引導他們與人物對話的。
師:同學們,魯濱孫的冒險經(jīng)歷是以自述的方式展開,當讀到魯濱孫的內(nèi)心獨白時,你們有怎樣的感受?想對他說些什么呢?
(每當拋出這個話題,教室里總是出奇得沉靜,學生翻開書頁,潛心閱讀:在魯濱孫再次航海所面臨的滔天巨浪前,在暴雨來臨前夕那些纖弱的小苗抽出的穗子里,在被病魔折磨得心亂如麻的劇烈痛苦中,他們凝神諦聽魯濱孫的心聲,觸摸著魯濱孫生命的脈搏……)
生:我聽到了“??!”的一聲驚叫聲。因為第10章《新的發(fā)現(xiàn)》中有一段話描寫了魯濱孫看到荒島上長出綠大麥的震驚。如果,此刻他就在我的身邊,我想和他一起分享喜悅:上帝眷顧我們這些勤勞而又勇敢的人!
生:我聽到了局促的呼吸聲。因為第11章《病中感想》寫了魯濱孫與病魔抗爭的內(nèi)容,瘧疾又一次加劇,他整天躺在床上,不吃不喝,渴得要死,可身子發(fā)虛,無力站起來取水喝,且家里沒有一滴水。事實上人在生病時最脆弱,我想鼓勵他快振作起來,在強者面前死神也望而卻步。
此刻,學生的心情隨著人物的命運起起伏伏,和他一起落淚、一起高興、一起懺悔,一起祈禱……教者趁熱打鐵拋出了下一個話題:“進入魯濱孫情感世界的你,能不能選出最動情的一段話有感情地朗讀呢?把你的語音發(fā)送到班級微信群吧,讓大家都能聽懂魯濱孫的心聲!”
學生紛紛化身為“朗讀者”,在朗讀的過程中,他們將無聲文字變?yōu)橛新曊Z言,將自身情感融合到語言文字中去,真切地感受著作品的形象感、意韻感和情趣感,愈讀愈有味,細思趣無窮。在你追我趕的朗讀熱潮中,學生不僅“讀”出了書中語言的內(nèi)涵,更真真切切地汲取了來自魯濱孫內(nèi)心的那股強大力量。而此時,朗讀的過程也正是學生與書中人物進行對話的過程。
2.與生活勾連,產(chǎn)生共鳴
一般的文學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現(xiàn)實生活,是現(xiàn)實生活在特定場景下的真實寫照。因此,打通書本世界與真實世界,巧妙地將作品與學生的生活閱歷勾連起來,是激活學生閱讀興趣的關(guān)鍵一環(huán)。
(1)聯(lián)系自我,回憶生活。魯濱孫第二次航海時,遇到了前所未見的大風浪,險些喪命,他在大樹上坐了一整夜,覺得自己沒有活命的希望了。在閱讀第6章“再次航?!睍r,通過聯(lián)系生活讓學生體會魯濱孫恐懼絕望的心理:“對于魯濱孫來說,這一夜是終生難忘的。同學們在什么情況下會產(chǎn)生害怕的心理呢?有沒有哪一個夜晚令你恐懼、令你難忘的?”
一石激起千層浪,富有生活氣息的話題勾起了學生表達的欲望。有的學生想起了他去浙西大峽谷漂流時那令人心膽俱裂的經(jīng)歷;有的學生想起了父母不在家時那個令自己感到恐懼的夜晚;有的學生則回憶起了獨自走夜路的情形……學生聯(lián)系自己,回憶生活,進一步感受到了魯濱孫內(nèi)心的恐懼,與魯濱孫產(chǎn)生共鳴,理解得就更深刻、更透徹了。
(2)跳出書本,感悟生活。觀照學生所處的生活實際,著力打通書本世界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精心選擇兩者之間的聯(lián)結(jié)點,不僅可以聯(lián)系生活理解作品內(nèi)容,還能幫助學生跳出書本、感悟生活,使他們擁有更多的人生體悟。魯濱孫在“絕望島”上經(jīng)歷了一次旅游后,漸漸認為自己的“家”是個安樂窩。他說:“盡管我目前過著孤單寂寞的生活,但也許比生活在自由快樂的人世間更幸福。”
魯濱孫的“幸福宣言”引發(fā)了學生的熱議,我們便組織他們展開了一次辯論:“你覺得魯濱孫幸福嗎?真正的‘幸福是生活在荒島之上還是荒島之外?”
一時間,雙方辯手針鋒相對、唇槍舌劍,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辯論。正方學生說:“魯濱孫天生就是一個喜愛探險的人,他是不可能安于現(xiàn)狀的。航海是他的夢想,他注定是要去追求夢想的。一個人走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他就是幸福的?!薄盎膷u之外平庸的生活讓他的每一天都很痛苦。難道你要眼睜睜地看著他生活在塵世的喧囂紛擾之中嗎?我認為這樣的魯濱孫一定不會幸福?!?/p>
而反方則一致認為只有生活在島外才能找到幸福:“在絕望島上很難找到新鮮食物,打獵還得去很遠的地方,當一個人溫飽都得不到解決能談得上幸福嗎?然而,如果他選擇住在小島以外,生活就完全不是這樣的了:發(fā)達的交通工具、先進的通訊工具以及醫(yī)療設(shè)備,可以讓他的生活更加便利與舒適,我們怎能拒絕社會進步的車輪,退回幾個世紀之前的原始部落呢?”
此時此刻,學生的認識源于作品,又高于作品,他們在辯論中升華著思維的高度,通過這樣的形式,學生從單純的被動讀書變成主動讀書,將所學知識加以靈活運用,既提升了閱讀能力,也激發(fā)了“樂于思考、勇于批判,敢于表達”的精神。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當生活成為閱讀的源頭活水,當閱讀與生活實踐相勾連,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就能不斷增強。
3.繪故事場景,豐滿形象
蔣軍晶老師在《和學生聊書吧》一書中這樣寫道:“如果一個學生說:‘作者描寫得很詳細,使我頭腦里好像有一個畫面印在里面。實際上,他已經(jīng)是一個‘圖像化能力比較強的讀者。我們需要做的是,幫助他形成這種自覺。怎么幫助?我們的做法是:創(chuàng)編繪本,讓閱讀‘視覺化?!?/p>
魯濱孫的荒島生活,神奇而又令人向往,像一部影片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生拿起畫筆把文字變成圖畫,于是一本本妙趣橫生的繪本誕生了,學生將一本厚厚的書讀薄,以我手繪我心,創(chuàng)作出一本本精美的繪本,讓書中的場景鮮活了起來。
隨著閱讀的推進,學生對魯濱孫這個人物的了解也越來越深入,此時運用“視覺化”的閱讀策略,鼓勵學生動筆畫一畫自己心目中的魯濱孫。
這也是一次很有意思的閱讀之旅。經(jīng)過讀讀畫畫,魯濱孫的形象在學生心中悄然立起,此時此刻,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的是一個具有大無畏冒險進取精神的魯濱孫,一個探索者、一個發(fā)明家、一個善于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人。
導航四:縱橫比較,拓閱讀“廣度”
一本書讀完,我們又開始思考如何引導學生從讀一本書走向讀一個系列的書。
首先是橫向比較,開展探索類小說主題閱讀,將《魯濱孫漂流記》和《藍色海豚島》進行比較閱讀。其次是縱向比較,讀完笛福的這本書,再去走進他的人生,去讀讀他的其他小說。隨著學生閱讀步伐繼續(xù)走向深入,閱讀已不是一個句號,而是一個逗號、一串省略號……
這個學期,我們和學生攜《魯濱孫漂流記》一起探險,期待若干年后,他們依然能記起:在童年的某個秋天,自己曾與《魯濱孫漂流記》有過一段美麗的閱讀之旅,也真誠地期盼著所有的學生能聞著書香,繼續(xù)徜徉書海,享受著閱讀帶來的快樂,向著光明前行。
(作者單位:江蘇揚中市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劉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