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萍
[摘 要]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人民生活越來越好,社會各個層面也有新的變化和發(fā)展。在我國,明確要求小學教育不能只重視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而忽視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美術學科是全面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學科,所以,學校要重視美術教學。在美術教學中,最關鍵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但由于之前教師采用的大多是傳統(tǒng)的方式,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本文重點以小學美術教學中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實踐路徑展開相關探究。
[關鍵詞]美術;實踐;多媒體;審美能力
當前,教師在美術教學中往往采用傳統(tǒng)的美術教學方式,課堂上全程都采用單一的語言敘述方式,不注重課上的互動問答,學生整堂課都在被動地接受學習,這種傳統(tǒng)式的美術教學方式不僅阻礙了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而且忽視了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也會對美術的學習形成刻板乏味的印象,喪失對美術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從而會放棄對美術的學習,這對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要想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就要轉變教學觀念,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重視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提高學生在未來社會發(fā)展中的核心競爭力。
一、重視教學與實踐相結合
美的藝術并不是憑空出現(xiàn)的,美也是來源于生活的,所以,要想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就要重視美術教學與生活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生活中能夠發(fā)現(xiàn)美,尤其在小學生階段,學生對外部的一切反應都源于興趣點,所以,在小學生學習美術的時候,要重視與實踐相結合,對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例如,在進行小學美術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走近大自然》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與實踐相結合。在正式上課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放學后或周末與家長一起走近大自然,發(fā)現(xiàn)自然中的美。觀察落下的各種形狀的葉子、奇形怪狀的石頭、不同品種的樹木等,讓學生在自然中發(fā)現(xiàn)并感悟自己覺得美的東西,并進行收集。在正式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拿出自己搜集到的物品,展示并講解,學生認為美的地方,可以與其他同學分享,分享過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將自己認為美的事物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可以添加美的元素,做出自己獨一無二“美”的作品。在學生都做好后,教師可以將學生的作品放進展覽柜中,不僅能供學生隨時參觀,而且能美化班級環(huán)境。通過美術教學與實踐相結合,可以讓學生明白美源自生活,還要回歸于生活,同時也能使學生在實踐中提高審美能力。
二、采用多媒體電子設備教學
教師在進行美術教學時,可以采用多媒體電子設備進行教學。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信息化已經(jīng)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小學生很容易受到視覺與聽覺的影響,從而做出反應,而多媒體信息化電子設備所呈現(xiàn)的內容生動形象,視覺與聽覺的沖擊力都很強。所以,采用多媒體信息化設備進行教學,不僅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會提高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的興趣和積極性,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例如,在進行小學美術人教版五年級下冊13課《風箏的魅力》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設備查找各式各樣風箏的圖片,或播放與風箏相關的藝術紀錄片,讓學生進行賞析。教師還可以找與風箏相關的情境游戲,通過游戲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點和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
當前,教師在美術教學時大都采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忽視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同時,美術的學習需要學生有很強的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不是光靠聽和背就能學好的。采用傳統(tǒng)式的美術教學模式,不但沒有給學生一定的想象空間,還會阻礙學生發(fā)散思維的發(fā)展,這對學生學好美術和提高審美能力都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教師要想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就要轉變教學觀念,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結合每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
例如,在進行小學美術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變幻無窮的形象》的教學時,教師要結合學生喜歡“肆意亂畫”的特點展開教學。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拿出一支筆和一張白紙,讓學生在上面用一根線條隨便畫,在學生畫完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看自己畫的每一個空白處都像什么,之后再完善自己的作品。教師此時要細心全面地觀察每一名學生的畫,在看到有學生想象不出來的時候,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引導作用,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在學生都畫好自己的作品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的畫按照順序進行展覽,這樣做不僅可以發(fā)散學生的思維,而且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四、融入藝術作品的學習
藝術作品是經(jīng)過藝術家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打磨后出現(xiàn)的,所以,在美術的學習中融入藝術作品的賞析會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引導作用,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想象和判斷,感受藝術作品的美和魅力,通過學生對藝術作品的正確感知,也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等,從而促進學生未來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教師在進行美術教學時,要根據(jù)當前小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選擇藝術作品,從而讓學生可以更好地學習,以此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五、學生要敢于評價
學習美術的過程也是一個批判的過程,學生要敢于評價,在碰撞中產(chǎn)生不一樣的審美火花。教師在美術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對作品敢于進行評價,讓學生在賞析中思考,并加以判斷,給出相應的評價,這樣有助于學生提高感知美的能力。通過觀察與思考,還可以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散與創(chuàng)造力的提升,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對美的追求,讓學生提高美的境界,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例如,在進行小學美術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15課《設計文化衫》的教學時,正式開始教學時,教師可以拿出提前準備好的文化衫,發(fā)給學生,并將學生隨機分組進行比賽,每組要一起探討一個主題,一起完成文化衫的設計,在每組完成文化衫的設計后,教師可以讓每組都說一說自己組的主題與含義,并展示自己組的文化衫,教師再給一定的時間讓其他組的學生進行賞析,并讓學生說一說這組的作品好在哪,有沒有不好的地方,在學生評價后,可以展開辯論,最后全班同學投票,哪個小組獲得的票數(shù)多,即為獲勝組。教師在看到學生勇于評價時,要先肯定學生敢于發(fā)言的表現(xiàn),然后根據(jù)學生的評價,教師要進行公正合理的評價和總結,從而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通過相關競賽的開展,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競爭意識和集體榮譽感,從而最大化地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六、教師提出教學問題
美術能夠將人們的思想感情完美呈現(xiàn),通過作品展現(xiàn)出濃厚的藝術氣息。教師在進行美術教學時,應引導學生正確表達內心情感,將自身想法融入到美術創(chuàng)作中,塑造正確的審美觀念和價值觀念,充分激發(fā)出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望。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向學生提出問題,使學生在美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深入思考,提高學生的感知能力。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美術《恐龍世界》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多個類型恐龍的圖片,并向學生提出相關問題,讓他們說出恐龍的名稱,并說出恐龍外形的特點以及自己喜愛這種恐龍的原因,最后,將其畫在紙上。通過這樣的方法,不但激發(fā)出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還引出本節(jié)課的主題,為接下來的美術創(chuàng)作打下良好基礎,使課堂教學增添一定的趣味性。同時,這種教學方法還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從自己的角度看待恐龍獨特的美,進而讓學生的情感得到進一步升華,充分展現(xiàn)出審美教育滲透到美術教學中的意義。
總之,教師在開展美術教學時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要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正確對待審美能力的重要性,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全面提高小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在進行美術教學時,不能單一將美育理解為在美術教育中融入藝術欣賞,而要切實將美育融入到學生的真實美術教學體驗中,在培養(yǎng)學生相關的美術技能時,讓學生能感悟美和發(fā)現(xiàn)美,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祁杰.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J].求知導刊,2019,(45).
[2]殷芳慧.分析小學美術教學中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國校外教育,2019,(19).
[3]許建紅.小學美術教學中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探究[J].中國農村教育,2019,(13).
[4]張莉.淺議小學美術教學中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國校外教育,2019,(10).
(責任編輯 馮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