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強,王 林
〔1.三明學院 藝術與設計學院,福建 三明 365004〕
〔2.日本九州產業(yè)大學〕
雕塑藝術是雕、刻、塑三種創(chuàng)制方法的總稱,屬于造型藝術,是具有可視化和可觸性的藝術;也是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的藝術。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fā)展,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升,消費者開始注重工藝品包裝設計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普通塑料類包裝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包裝是商品的第一印象,一定程度上象征著工藝品的商業(yè)價值甚至品牌的企業(yè)形象,在產品整體設計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研究雕塑藝術在現代工藝品包裝設計中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1.現代工藝品包裝設計中“雕塑藝術”的應用價值
根據王林《雕塑藝術論——王林論雕塑》中對雕塑藝術的研究,總結出雕塑藝術具有結構嚴謹性、“影像”性、表達創(chuàng)作者審美理想的表現性以及體量這四個主要特征[1]。雕塑的藝術特征決定了其在現代工藝品包裝設計中的應用價值。首先,“形體美”是雕塑“形式美”的靈魂,雕塑的線條、結構及設色都具有極高的嚴謹性。包裝就是商品的“門面”,包裝的質感會影響人們對包裝內工藝品質量的判斷。雕塑藝術應用在現代工藝品包裝設計中,能通過其嚴謹的結構塑造,展示商品的主要功能,從而提高工藝品的格局。其次,工藝品本身就承載著藝術屬性和藝術美感。因此,工藝品的包裝需契合工藝品本身的特性。雕塑是三維空間的實體,其自帶的影像效果以及豐富的表現力,契合工藝品本身的藝術特性,能夠提高包裝的審美觀感,吸引消費者,提高購買率。最后,物品的輕重、粗細、長短、厚薄等體量,影響工藝品自身的審美效果。雕塑藝術相比傳統(tǒng)的塑料包裝或紙質包裝,體量感更強,應用在工藝品包裝設計上特別是傳統(tǒng)工藝品上更具有歷史厚重感。
2.我國雕塑藝術應用在包裝設計上的發(fā)展概述
雕塑藝術在包裝設計上的應用經歷了從繁盛、沒落再到現代逐漸復興的一個動態(tài)過程。上古時期,雕塑藝術就已出現;春秋時期,雕塑藝術就開始應用在物品包裝上,《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記載“楚人有賣其珠于鄭者,為木蘭之柜,熏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翡翠”,“木蘭之柜”便是由木雕的盒子,“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翡翠”則都是以鐫雕技術將飾品嵌入盒子的雕刻技法。由于紙張在隋唐時期才真正得到普及,因此古人大多都以木盒、銅盒作為物品的包裝盒,木雕、銅雕、根雕技術在包裝設計上應用廣泛[2]。近現代以來,塑料制品開始占據市場,商品開始使用塑料包裝,然而,雕刻藝術在普通塑料材質上難以體現其價值,雕刻藝術在包裝設計上的發(fā)展逐漸沒落。近年來,人們對商品的審美需求逐漸提升,廉價的塑料包裝已經無法喚起人們的購買欲望,雕刻藝術類包裝設計開始重新走入市場、受到大眾喜愛。雕刻藝術主要應用在例如字畫、茶具、文房四寶等傳統(tǒng)文化產品的包裝以及工藝品的包裝。許多工藝品的產品設計本身就涵蓋雕刻技法,將雕刻技術應用在其包裝設計上契合且提高了工藝品的商品價值,雕塑藝術應用在包裝設計上的發(fā)展逐漸走向復興。
1.受眾對雕塑類包裝褒貶不一
根據學者劉俊微對雕塑藝術在包裝設計中的應用調查可知,部分受眾認為雕塑類包裝具有古樸的質感和良好的審美觀感,工藝品使用雕塑類包裝會增加消費者的購買欲望。然而,部分受眾認為雕塑類包裝會降低其購買體驗[3]。一方面,現代工藝品的外包裝多利用木頭、竹子及陶瓷等材質,相應使用根雕、竹雕及陶瓷雕刻技術,提高了工藝品在顧客心中的“無形價值”。然而,許多工藝品本身體量較大,利用雕塑進行包裝設計則增加了商品的整體重量,從而增加了物品攜帶的難度,不具備塑料包裝所具有的便捷性。另一方面,相對于塑料包裝而言,雕刻藝術應用在包裝設計中的成本較高,部分消費者認為雕塑類包裝“華而不實”,且過于精細的雕刻類包裝,會讓消費者誤認為工藝品的標價并非工藝品的實際價值,還需額外負擔因包裝所產生的成本。除此之外,應用雕塑藝術進行包裝設計在現代工藝品市場上較為流行,但因雕刻技術的復雜性及設計難度,部分工藝品的雕塑包裝設計感較差,沒有將雕刻藝術的審美特征表現出來,無法激起消費者的購買欲。由此可見,受眾對雕塑類包裝褒貶不一,爭議較大,導致許多商家為避免爭議,直接采用普通塑料或紙盒包裝,造成雕塑藝術在現代市場的發(fā)展空間不足,又降低工藝品的層次,不利于工藝品的售賣和高階、優(yōu)化發(fā)展。
2.包裝肌理視觸覺差異性大
包裝的材質肌理不僅在視覺上影響消費者的審美觀感,還在觸覺上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欲。學者劉曉艷指出,工藝品中的雕塑包裝設計不僅要考慮工藝品本身的主題定位及品牌形象等商業(yè)性,更要體現出本民族的文化底蘊[4]。然而,雕塑藝術在現代工藝品包裝設計中的應用還處于發(fā)展階段,工藝品的雕塑外包裝肌理層次性差異較大,導致包裝肌理的視觸覺具有差異性,并非所有雕塑類包裝都能很好展現商品主題、體現文化內涵。以木雕為例,廣州獅嶺騎士皮具廠售賣的鐵質工藝傘擺件所外包的木雕包裝以大紅酸枝為原料,以浮雕的技法進行精琢,雕刻具有層次感,大紅酸枝拋光后的肌理線條分明,觸感光滑。而部分商家為節(jié)約成本及時間,在木雕包裝上省去了拋光、打磨的環(huán)節(jié),包裝肌理雖在視覺上變化不大,但在觸覺上與前者有較大差異。除木雕外,玻璃、陶瓷甚至塑料等材料在包裝設計應用功能上多有體現,塑料具有輕便、耐磨、防水且成本低的優(yōu)勢,但以普通塑料進行“雕塑”的包裝肌理視覺觀感較差,其應用在工藝品設計上,缺少能夠體現工藝品文化底蘊和主題內涵的厚重感。由此可見,不同商家包裝肌理差異性大,包裝市場參差不齊,不利于雕塑藝術在工藝品包裝設計中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及協(xié)調并進。
3.雕塑技法單一且形式單調
一方面,市場上的雕塑類包裝設計技法單一,常用的雕刻技法為圓雕、浮雕、鏤空雕三種,消費者容易產生審美疲勞。除此之外,許多雕塑類包裝“重雕刻”“輕塑造”,對于包裝設計中的形體結構、線條比對、設色等需要著重塑造的地方并不重視,結構多為單一的立體圓形包裝、立體方形包裝,設色上除利用玻璃、塑料、陶瓷等材質外,在使用木雕、根雕時多應用材料本身的底色,注重包裝的古樸厚重的視覺觀感,但千篇一律,設色創(chuàng)新度較低。另一方面,隨著機械技術的發(fā)展,現代工藝品的包裝設計大多利用機器進行雕刻,甚至以AI進行智能批量設計后由工廠雕刻及繪制。即便是同一設計圖紙,不同雕塑家對其的塑造都會呈現不同的風格;而機械化批量產出的雕塑類包裝風格統(tǒng)一、形式單調,不僅缺少雕塑藝術表達創(chuàng)作者審美意象的社會性,還降低了雕塑藝術的質量。例如使用多頭雕刻機進行工作時,經常出現周邊主軸雕刻出來的圖案明顯比中間主軸雕刻的圖案更為毛糙的問題,雕塑包裝整體的不協(xié)調感明顯,審美度降低。
1.堅持“以人為本”包裝設計原則
唐納德·諾曼的著作《設計心理學》從本能、行為、反思三個方向為切入點,指出情感性設計在產品形態(tài)、產品特征(所承載的文化內涵)以及操作性上,都需具有“人性化”特點,即“一切為了打動消費者”[5]?;诖?,應堅持“以人為本”的包裝設計原則,提高受眾對雕塑類包裝的接受程度。雕塑類包裝首先要滿足消費者的功能性訴求,才能進一步迎合消費者的情感性需求。考慮不同工藝品的特性,對于禮品類工藝品,其包裝設計需適度增加體量感、凸顯商品的商業(yè)價值;而對于小巧的擺件類工藝品或商品價值本身不高的日常工藝品,雕塑類設計應簡單輕便,包裝易拆卸,可利用紙雕進行包裝,或在原本輕便的塑料包裝上增加少許木雕配件,提高審美觀感。其次,契合消費者的情感需求。針對不同包裝的主題進行明確定位,讓消費者能夠直接從包裝上看懂商品內容。唐納德·諾曼強調,“易懂性”是優(yōu)秀設計的一大特性,故弄玄虛、不貼近民眾心理需求的設計品,會讓消費者望而卻步。例如在民族手工藝品的包裝設計上,可鐫刻清晰易懂、辨識度高的民族特色紋樣,讓消費者看到紋樣就知道是哪個民族的商品。最后,契合消費者的精神需求。雕塑藝術作為反映社會生活和創(chuàng)作者審美理想的造型藝術,部分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會考慮產品的文化內涵及其背后所蘊含的社會意義,例如景德鎮(zhèn)瓷器背后的社會意義為“傳承傳統(tǒng)文化”,白鴿裝飾物所帶來的社會意義為“愛與和平”等等。因此,相應產品的包裝設計也應當“以人為本”,貼合消費者的精神需求,讓消費者在視覺第一觀感上體悟到包裝設計背后的文化內涵,由此拉近消費者與企業(yè)的情感聯(lián)結,樹立產品品牌的企業(yè)形象。
2.運用環(huán)保材料營造自然肌理
產品包裝設計多利用可降解的環(huán)保材料和自然材料,以自然肌理提高包裝的視覺觀感和觸覺感受,也有利于促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一方面,利用木材、無毒納米管、清水混凝土、泥土等環(huán)保材料做包裝材質。其中,針對使用較多的木制材料,可根據《中國木材節(jié)約代用工作實用手冊》中列舉的木材代替材料,利用秸稈、樹枝、稻殼、木屑、竹子、廢棄物等代材料進行生產及包裝設計[6];降低使用紅木材質的昂貴成本,也讓商品呈現自然材料自身的肌理質感。例如利用稻殼和木屑制成的仿木制品,能夠“粗精皆可”應用在雕塑包裝設計上:在經過粗打磨后會有微小顆粒觸感,符合消費者的視觸覺訴求,且不會有廉價觀感;再精細打磨后凹凸觸感減弱,但其體積量感相比木制品更輕,不會讓包裝設計“喧賓奪主”。另一方面,可借鑒國外新興的環(huán)保材料,例如法國基于芒草制作的塑料Biomiscanthus,其自身淺棕自然色以及具有纖維觸感的特性,能夠提升雕塑類包裝自然肌理的視觸覺舒適度;用牡蠣殼、橄欖核合成的100%可降解的熱塑樹脂,其柔軟的特性對于雕塑藝術有較大的發(fā)揮空間;還有德國公司FKUR KUNSTSTOFF GMBH生產的100%生物可降解的特殊塑料聚苯乙烯等等。通過環(huán)保材料營造自然肌理,降低雕塑原材料的成本,提高雕塑類包裝設計的層次和質感。
3.小眾雕塑技法及塑繪結合
一方面,對部分輕便、商品價值較低的工藝品選擇單頭機雕,避免多頭機雕出現“中間清晰、兩邊毛糙”的雕刻問題。而對商品價值適中或較高的工藝品,以人雕代替機雕,且運用多元小眾雕刻技法,豐富雕塑類包裝設計的雕刻形式。我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許多地域都有其獨特的雕塑藝術,例如泰州葉雕、徽州木雕、菏澤面塑等等。將地域性的小眾雕塑技法應用到工藝品的包裝設計上,不僅帶給消費者不同的審美觀感,還因吸收了不同地域的特色,雕塑類包裝自身豐富的文化內涵也得以彰顯。另一方面,雕塑和繪畫都屬美術藝術的范疇,可采用塑繪結合的形式,注重雕刻前包裝形態(tài)的塑造及雕刻后成品的設色繪制,增強包裝的感染力和視覺沖擊效果,使工藝品的雕塑類包裝符合新時期現代人的審美需求[7]。例如針對兒童和青少年的工藝擺件,在包裝上可使用夸張的形態(tài)塑造,繪制卡通人物,大膽設色,增強包裝的趣味性;針對年輕群體的工藝品,在包裝設計上注重時尚化、流行化等等。由此,根據工藝品的不同主題及受眾,進行不同的塑繪方式,豐富包裝設計的形式。
雕塑藝術在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歷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雕塑藝術應用在現代工藝品包裝設計上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不僅能夠促進工藝品市場的繁榮發(fā)展,更是雕塑藝術在現代社會的復興發(fā)展。雕塑藝術在工藝品包裝設計上的創(chuàng)新研究,為雕塑藝術在其他產品包裝設計上的應用提供借鑒參考,推進雕塑藝術走進普通民眾的生產生活,并成為現代產品設計中普遍應用的藝術形式,提高現代社會各類商品的價值意蘊和文化內涵。